王健的从医感言

2014年04月10日17:41  新浪健康  微博 收藏本文     

  您当初为何选择了心理科?

  我在精神病院工作,比较喜欢心理学,和精神病人打交道。除了知道这个病人有什么症状以外,我其实更愿意知道这个症状背后的原因,不仅仅是停留在症状的这个层面上,愿意去探讨症状背后每个病人的成因和规律,也就是心理病理学这种范畴的东西。我在心理科差不多呆了18年,后来又转到其他科。

  心理学感觉很神秘,您对这个科如何看的呢?

  我们这个科确实不像其他科,其他科的关于病因学的研究可能已经很完善了,有很多生物学的指标去辅助诊断,比如化验、CT、核磁、影像学这些东西。我们这个科像这些几乎是没有的,更多依靠的是和病人的家属去交谈,了解病人的病史;和病人去交谈,做他的精神检查,或者是跟心理治疗的病人去详细分析他的心理、症状,用谈话的方式去治疗,当然也有药物治疗,但是更多是通过谈话进行心理治疗,这一方面确实适合其他科室不太一样。

  有没有印象深刻地病人或病例?

  那我先说一下失败的案例吧,它会成为我行医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原来我在心理科工作的时候,我们全科给一个17岁的小男孩会诊,都认为他是强迫性神经症,我就按照全科的会诊意见结果“强迫症”给他做治疗。后来有一次我非常敬佩的医院老院长来查房,他看到这个病人之后说:“王大夫,你这个病人不是强迫症,他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当时我们全科都觉得不能接受院长给的这个意见,虽然老院长非常有经验,但是从他的种种迹象来看,我们依然觉得他是强迫症患者。我们问老院长:“您为什么觉得他是精神分裂症呢?”老院长说:“他几乎所有的症状都像强迫症,但只有半点不像,就是他的自知力的问题。”老院长的意思是说,这个患者他不能好好地就医,不和医生配合治疗,就这一点他不像是典型的强迫症。因为典型的强迫症患者是非常配合医生治疗的,向医生述说他的痛苦、焦虑、强迫症状。老院长凭着他一辈子的经验和直觉认为这个病人是精神分裂症。但是我们还是按着强迫症治疗的,后来出院了好了,但是没过一年,这个病人又回来了,我查房时碰到了这个病人,全院会诊确定是精神分裂症,因为这个时候病人的状态已经完全和原来不同了,变成了精神分裂症的状态。这件事情反映出我们没有老院长那么长远的眼光,能够高瞻远瞩。老院长能够看出病症的演变,而我们只看到了眼前的症状,没有看到演变的趋势。非常可惜的是我们这位老院长在一次查房的工作中突然心脏病发,在岗位上去世了。我们都很怀念他!这个案例对我的触动非常大,可以说能够让我记一辈子,提醒我以后在行医的过程中更加严谨、精益求精,更多地掌握专业方面的知识。

  大概十几年前,有一天快下班了送来了一位病人,是个硕士直接转博士生,抑郁症患者。在门诊看病的时候,医生认为他有马上要自杀的风险,就住到我们病区,住进来后非常不配合医生的治疗,其实抑郁症病人他不承认自己有病的,非常想离开医院,自杀的倾向也很大。当时这个病人是我来负责,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大概一个月后他就康复了,把我当成朋友,过来和我聊天:“王大夫,我不想读博士了,我想把硕士读完就不读了,感觉不是那块料。”其实他是非常优秀的,在他们那个很少出大学生的地方考出来的,本科和研究生学习都很优秀,转博到校长的博士生,但是可能是太急了,一年内投出十篇文章都被拒绝了,实验做得不好被老师批评了,然后就觉得自己不行。我给他做心理治疗,每天陪他聊天。后来据我了解他去美国了,在美国拿的博士。一开始可能要自杀啊感觉绝望的严重的病人,通过疏导一点一点好转了。这是我们非常愿意看见的。

  从医感言

  我非常喜欢精神科,非常喜爱自己的事业,喜欢探讨病人的心理,为什么出现心理问题。我们怎么根据病人的心理问题来想出办法,来将病人治愈、治好。精神科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是研究人的大脑,大脑我觉得应该是最复杂的一个器官了,它有很多值得研究的课题,作为医生觉得研究这种科学是一种很有意思、有意义的事情。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