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临床常用药物不良反应盘点及应对措施

  近日倪女士患了感冒,咳嗽不断,还咳出血丝,去医院开了抗生素类药物。回家服药半小时后,倪女士就开始出现不良反应,全身发痒、通红、起皮疹,头部红肿如“猪头”,还伴有恶心、呼吸困难。后来再去找医生,诊断为药物不良反应,马上停药。

  “是药三分毒,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李国锋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临床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增加,近年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病例数逐年上升,南方医院2010年就上报药物不良反应200多例,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李国锋认为,医生问诊时间仓促、缺乏医德乱开药、患者随便自行服药等现象的存在,与药物不良反应率上升关系很大。然而就算医生合理、规范用药,病人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率依旧存在,为此患者在服药前必须详细阅读说明书,掌握一定药理知识。

  文/记者卢文洁 通讯员吴剑鹏

  医学指导/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李国锋

  ●近年广东省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例数不断增长,导致不良反应最多见的是抗生素类药物

  ●药物不良中最常见的是皮肤和附件的损伤,表现为皮疹、瘙痒、红肿;其次为全身性损害,表现为寒战、发热

  ●专家认为,医生诊疗时间仓促、开药受利益驱动,患者为免麻烦常随便自行买药等行为,都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率

  案例

  吃了感冒药头部红肿如“猪头”

  倪女士怎么也想不到,一粒感冒药可能引起休克致命。近日,她感冒咳嗽,痰中带血丝,赶忙去看医生。医生给她开了抗生素左氧氟沙星、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药。晚上,倪女士服药半小时后,手掌心突然开始发痒,接着,手臂、腿乃至全身变得通红,皮肤上迅速地冒出一片片疹子,瘙痒难耐。同时,一阵阵恶心袭来,异常难受。倪女士照镜子,只见脸部红肿如“猪头”,已经完全认不出自己了。

  “难道是药物反应?”倪女士从来没有药物过敏史。她翻出药品说明书,才发现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的不良反应有皮疹、面部浮肿、呼吸困难,而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中有皮疹瘙痒、恶心呕吐等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在0.1%~5%之间。

  倪女士躺着休息几小时后,恶心的症状缓解。第二天早上,皮疹逐渐褪去,脸部依然浮肿。倪女士再次去看医生,医生诊断为药物不良反应,要倪女士立即停药,给她重新开了抗过敏药、头孢克洛胶囊和茶碱缓释片。

  有了“前车之鉴”,倪女士服药前认真看了说明书,发现使用头孢克洛胶囊也有荨麻疹样皮疹等不良过敏反应,发生率约占病人的1.5%。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综合征的发生率占2.5%,伪膜性结肠炎综合征,可能在抗生素治疗期间或之后出现。某些头孢菌素可以引起癫痫病。茶碱缓释片的不良反应是在治疗开始,早期多见的有恶心、呕吐,当血清中的茶碱超过40ug/ml,可发生失水、惊厥,严重的甚至呼吸、心跳停止致死。

  药物都有不良反应,用药时怎样才能确保安全?倪女士很困惑。

  现象

  药物不良反应成“杀手” 抗生素不良反应最多

  药物的安全问题近年越来越受关注。2010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首次年度报告,2009年我国共收到638996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其中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为抗感染类药物,其次是心血管系统用药。

  而广东省2009年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中,全省药品不良反应病例上报总数达42425例,死亡病例为43例。记者获悉,从2006年起,全省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例数不断增长:2006年20100例,2007年27366例,2008年40064例,2009年的报告例数是2006年的两倍多。

  “我觉得,药物不良反应的例数只会少报不会多报,漏报的现象还是存在的。”李国锋介绍,2010年南方医院上报到省里的药物不良反应200多例,但按照用药量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率,实际的不良反应情况远不止这个数。在报告上去的病例中,大部分以轻症为主,重症病例经常不报。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导致不良反应的非中成药药品中最多的是抗生素、非抗生素类抗微生物药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

  其中,抗生素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首当其冲,非中成药导致不良反应病例数排名前十的药品,均为注射用的抗生素类抗微生物药物。

  从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看,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红肿;其次为全身性损害,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而较严重的反应有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喉头红肿、肝肾功能异常、骨髓抑制和耳聋等。

  剖析

  为何不良反应率上升?

  原因一:医生仓促看病乱开药

  用药不当会推高药物的不良反应率。李国锋认为,对医生来说,开药之前应该详细了解患者的用药史、药物过敏史,需要时可做适当的检查。然而现在大医院人满为患,医生诊疗时间很仓促,有时短短几分钟就看完一个病人。另一方面,也有小部分医生受利益的趋势,给病人多开药、乱开药。例如本来这种病症开一个相对安全又有疗效的普通国产药就好,但医生有可能开更贵、疗效更佳但副作用相对更大的进口药、“猛药”。另外,药物滥用无疑也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我国的抗生素类药物滥用就是一个明证。

  原因二:病人随便自行买药吃

  而在患者这方面,他们对药理了解很少,经常胡乱用药自己还不清楚。最常见的是碰上感冒、头痛、咳嗽等小病,到街上的药店自行买药吃。李国锋强调,目前我国对药物使用的监管还不够规范,在小药店也比较容易买到处方药。药店的销售人员很多不具备专业药师资格,他们给患者推荐的药物不一定安全,患了小感冒到药店买一大堆药吃,导致重复用药的现象很普遍。

  此外,李国锋提醒,不少患者看医生时不告诉医生自己曾经吃过什么药,刻意隐瞒之前看病和吃药的情况,这也很可能导致吃药剂量过大,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建议

  遇上不良反应莫惊慌

  李国锋说,要完全避免药物不良反应是不可能的,病人应该做到的是:

  首先,有病还是尽量到正规医院就诊,不要随便自行买药吃。看医生时尽量清楚、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病情、用药史,不要隐瞒。如果看病前自己已经买了药吃了,一定要把药名如实告诉医生,避免重复开药。

  其次,医生开完药后,病人最好详细问清药物应该如何使用,吃药前详细阅读说明书,了解其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情况。此外,患者也应该清楚,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药物浓度过大、药物联合使用不当等都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应注意避免。

  如果在合理用药的前提下,还是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病人也不必太惊慌。先阅读药物说明书,对照自己的不良反应是否属于该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如果是的话,应立即停药,及时找到给自己开药的专科医生,进行对症治疗,消除不良反应的后果。大部分情况下,停药后不良反应会缓解。

  但也有少部分情况,病人吃药后不良反应严重,导致器官功能不可逆转的衰竭,或是发生不可逆转的过敏反应,病人该向哪里“讨说法”?对于这种情况,李国锋说如果药品本身质量达标,医生用药也符合指针、规范合理,病人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只属于几率极小的个案,那么很难追讨谁的责任。针对这极少数的“倒霉者”,医学界探讨过实行“药物不良反应险种”的可行性,据了解,上海市就在筹划推行这个险种。

  临床常用药物不良反应

  注射类

  硫酸阿托品注射液:口干、少汗、心率加速、瞳孔扩大、烦躁不安、皮肤干燥发热、小便困难、肠蠕动减少。

  氨茶碱注射液:血清浓度为15-20μg/ml时,多见的有恶心、呕吐、易激动、失眠等,当血清浓度超过20μg/ml,可出现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血清中茶碱超过40μg/ml,可发生发热、失水、惊厥等症状。

  甘草酸二铵注射液:主要有纳差、恶心、呕吐、腹胀,以及皮肤瘙痒、荨麻疹、口干和浮肿,心脑血管系统常见头痛、头晕、胸闷、心悸及血压增高,以上症状一般较轻。

  苯巴比妥钠注射液:常有倦睡、眩晕、头痛、乏力、精神不振等效应。偶见皮疹、剥脱性皮炎、中毒性肝炎、黄疸等。也可见巨幼红细胞贫血,关节疼痛。

  口服类

  盐酸二甲双胍片: 常见的有恶心、呕吐、腹泻、口中有金属味。有时有乏力、疲倦、头晕、皮疹。

  谷维素片:偶有胃不适、恶心、呕吐、口干、皮疹、乳房肿胀、脱发等。

  西咪替丁片:有腹泻、头晕、乏力、头痛和皮疹等;有轻度抗雄性激素作用,偶见精神紊乱,多见于老年、幼儿、重病患者,停药后48小时内能恢复。

  阿莫西林胶囊: 1.恶心、呕吐、腹泻及假膜性肠炎等胃肠道反应。2.皮疹、药物热和哮喘等过敏反应。3.贫血、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4.血清氨基转移酶可轻度增高。5.由念珠菌或耐药菌引起的二重感染。6.偶见兴奋、焦虑、失眠、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

  肌苷片:偶见胃部不适。

 

更多关于 药物 不良反应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