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是心脏病人的药

2013年09月25日11:33  《生命时报》  微博

  得了冠心病后,家人和患者本人都会希望“静养”,觉得任何运动都是一种损耗,会加重病情。但事实恰恰相反,医学专家强调,冠心病患者应该讲究章法地多活动,因为,运动是心脏病人的一种治疗药物。本版特请专家教心脏病人科学地“动起来”。

  放支架不如多出汗

  防治冠心病,适量运动从来都是心内科医生们向患者及大众推荐的一味“好药”。8月底,在欧洲心血管病学会会议上,多位专家表示,应该鼓励病情较重的冠心病患者积极运动,其效果可能优于介入手术。

  在会上,德国不来梅北部健康诊所集团的莱内·韩布利切特介绍了他发表过的一项研究结果,其中指出,心脏病患者如果每周规律运动,一年之后,90%的人不再复发或者出现其他心脏问题。而在那些接受了介入手术的患者中,这一比率仅为70%。

  据了解,在欧美国家,介入手术是治疗突发心脏病以及病情恶化后入院患者的首选方法之一。但是,“介入手术只是‘疏通’血管,就像清道夫一样。”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美国心脏病学会发言人克里斯托弗·坎农说,“时间久了,脏东西还会继续累积。而运动,则能切实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从根本上清除垃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十二病区主任周玉杰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针对单一管腔狭窄,支架的治疗作用非常好,而运动对整体状态有好处。规律运动能增强体力、活动能力,增加心脏和肺的工作效率,改善冠状动脉血流,调节血压和心率,使其趋于平稳。此外,运动还可以减少血小板聚集,增加纤溶性,减少心肌梗死和中风的几率,因此身体会越动越健康。

  “但在临床上,有很多心脏病患者都不敢动,我将这类人称为‘心性致残’。其实,越不动,他们的身体状况越差,不仅会导致血液循环受阻,还会因血液淤滞,造成静脉、动脉血栓,严重者可能导致肺栓塞。尤其是对伴发糖尿病的患者来说,长期不运动,其体内脂肪比例会逐渐升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会进一步降低。”

  “所以,我经常对患者说,与其吃那么多药,不如多运动运动、出出汗,这是经济、理想的治疗方法。”周玉杰说。

  运动坚持三原则

  吃药讲究遵处方、定时、定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药效。心脏病患者在运动时,也要坚持这三个原则。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老年内科主任、心内科副主任张福春教授向《生命时报》记者介绍,首先,患者要根据自己的病情,按照医生的处方去做,确保安全、有效。“在我院心内科康复室,医生会对每个患者进行运动心肺功能测定,然后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评价运动安全性,制订精确的、最适合这个人的运动处方。如果患者自行运动,很可能出现过量或方式不当,就好像吃错药一样,会使病情恶化或治疗无效。”

  “在心肺功能测定中,我们会评估患者身体所能承受的最大消耗是多少,这被视为他的运动储备量。同时,我们总结了一份‘常用日常生活活动METs表’(所谓“METs”,是表示各种活动时相对能量代谢水平或活动强度的常用指标,1MET等于每分钟每公斤体重消耗3.5毫升氧,MET值越大,说明消耗越大)。如果一个患者的运动储备量只有4METs,那他只能选择表中数值在4以下的活动方式,包括打牌、做一般家务等。”

  其次,运动要定时,贵在坚持。张福春感叹,相对药物30%—50%的依从性而言,运动的依从性只有10%—15%。但从效果来看,高血压患者如果坚持科学锻炼,血压可以下降10毫米汞柱,最高能下降15毫米汞柱,对部分患者而言,这意味着可以少吃一种药。他强调,这里所说的定时,并不是强制患者一定要在某一天的某个时刻运动,而是希望培养患者的运动习惯,将运动变成生活中的固定环节,就好像吃饭一样。要知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效果,可能比干坐着不动更糟糕。

  最后,运动要定量,避免运动强度过小、过大。一般,心脏病患者开始运动时,也许仅能维持5—10分钟,随着心功能的恢复,运动时间会慢慢延长到30分钟或更久。每周应活动3—5天,最好上下午各一次,随后可增加至每天都活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康复室主管护师王鸿艳介绍,运动处方通常包括运动强度、频率、时间和类型等方面。拿运动强度来说,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心肺功能测定结果,制订一个“靶心率”,即运动时所要达到的心率。如果运动时心率低于靶心率,患者就需要缓慢增加速度及强度,以保证运动的有效性。

  能爬鬼见愁,心脏未必好

  “关于运动,在患者中间还存在一个误区,即总觉得运动量越大,效果越好。”周玉杰表示,心脏病患者运动必须适量,绝不要逞强,否则事倍功半,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周玉杰介绍说,他曾遇到过几个打网球猝死的心脏病患者。这些患者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在患病后积极运动,但他们的运动量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长,最后发生了意外。可见,患者运动量太大,很可能是在逞强,未必就是心脏好、体力强的表现。

  “我之前遇到一个42岁的患者。他第一次来我们康复室做心肺运动评定时,结果还不错。可半年以后再来,他的各项指标都下降了。仔细一问,原来这个患者为了加强运动效果,特意去健身房锻炼,还请了个私人教练。教练给他制订了一个高强度的运动计划,要求他每次以1分钟100米的速度,在跑步机上跑1小时,随后还要做1小时的器械训练。即使健康人都可能承受不了这么大强度的运动。”王鸿艳说,运动超量后就开始无氧运动,会对身体造成损伤,体力不但不会提高,还会退步。

  王鸿艳还强调,心脏病患者在运动时及之后,应该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反应,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就说明是运动量、强度过大。判断运动量的标志包括:运动后次日早晨感觉疲劳;运动中心率加快或减慢;血压异常;运动能力出现下降。判断运动强度过大的标志有:运动中因呼吸急促而不能自由交谈;大汗、面色苍白;不能坚持运动;心悸。此外,运动前后要数脉搏,以运动后增加不超过20次/分钟为宜。

  走路是最佳选择

  心脏病患者在选择运动方式时,应该注意几方面的问题:选择患者本人喜欢的运动,而且能长期坚持;最好是有氧运动,即下肢和上臂大肌肉群的运动,如步行、慢跑等;至少能持续10分钟或更长时间,而不会感到不适;对心脏来说是安全且确实有益的。

  “按照上述要求,步行是心脏病患者最好的运动方式。它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并可随时调整速度,也不需要什么成本,几乎人人都适合。”张福春介绍说,如果每分钟步行25米到55米之间,那METs为1.5—3.0,多数重症患者也可以坚持下来。若每分钟能走130米,那METs为6.7,比快速骑车的运动量都大。

  “无论是患者,还是健康人,每天走8000—10000步,都是很好的锻炼方式。”周玉杰说。

  张福春指出,人们对于日常生活活动方式存在诸多误区,这也给心脏病患者康复造成了阻碍。“在很多患者、家属,甚至医护人员眼中,在床上用便盆是方便、省力的方式。实际上,这一活动的METs达到4.0,和扫地(METs为3.0—5.0)差不多,对高危病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行为,甚至可能导致猝死。我认为,用便盆是不自然的排泄方式,会比下地上厕所更费力。同时,不少人觉得性生活是耗费体力的事情,但它的METs只有3.0—5.0。所以,心脏病患者和家属都应该了解日常生活活动的消耗量,以免自己错误的理解,使病情加重。”

  锻炼三部曲

  准备活动:首先数脉搏,做5—10分钟的伸展运动和柔软体操,防止关节和肌肉损伤,同时逐步增加心率,使心脏和肺逐渐进入状态。

  有氧运动:再次数脉搏,进行15—3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等。

  放松活动:数脉搏,进行10分钟的伸展运动和柔软体操,让心跳慢慢恢复到正常。运动时突然停下来是不安全的,运动结束时再数一次脉搏。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