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容易盯上哪些人

2016年10月11日 05:30 知识就是力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作者:钱堃,心理咨询师,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自知识就是力量微信公众号)

  10月10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精神卫生日,是世界心理卫生联盟倡议的节日,以推广全世界的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普通大众追求人生幸福的重要阻碍。据估计,中国目前约有1.73亿的成年人患有心理疾病,其中4300万人被诊断为严重心理疾病患者。到底哪些人群更容易受到心理疾病的侵扰?有哪些表现是心理疾病来袭的征兆?我们该如何正确评估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又该如何选择最适合自身情况的心理调适方法呢?

  心理疾病离我们并不远

  我们都知道心理状态的变化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而心理问题的产生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生活中,不被理解、与人争执、遭遇背叛、行动受挫、职业倦怠、家庭纠纷等等诸如此类的小事件都有可能正是这个由量变转为质变过程中的组成部分。

  有资料显示,在当代社会各个年龄阶层的人群中,约有8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人格缺陷或习惯性不良行为。心理精神疾病的发生,不仅仅会严重制约到当事人的正常工作生活,更是对与其相关联的家庭、单位、社会系统带来复杂而深远的影响。所以,心理疾病就像感冒病毒一样让人不易觉察地潜藏在你我身边,关注自身与他人的心理精神健康也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正确的认识、预防、治疗它,才是科学明智的态度。

  心理疾病的易感人群

  1.工作压力较大的都市白领

  随着社会工作生活节奏的急剧加快,都市精英白领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精神状态高度紧张,又难以得到及时的调节,容易使其身心过度疲劳,导致焦虑、抑郁、易怒等情绪方面的心理问题。

  2.追求事业成功的企业老板

  这类人群大多具有自我要求高、完美主义倾向的人格特点,为了追求事业的不断发展,常常在工作上对自己有着近乎苛刻的压力和要求。一旦不能自我满意,就会陷入心理失衡的状态。如若遭遇事业上的大起大落,又无法有效的进行自我调适,严重的挫败心理就极易诱发精神障碍。

  3.学习任务繁重的在校学生

  面对着沉重繁杂的学习任务,承载着家庭学校的殷切期盼,身处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使绝大多数在校学生肩负着重大的心理压力。在学习生活中,稍有不慎遭受过度的其他压力,极易导致心理疾病的侵袭。

  4.遭受情感创伤的中青年人

  近年来,离婚率不断攀升,离婚后的受损方(尤其是女性),往往难以承受婚姻不幸的巨大打击,从而形成心理上的极大伤害。如果在这段时间内,不良的情绪得不到及时的宣泄,寻求不到足够的心理支持,就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5.严重缺乏关爱的空巢老人

  尽管现今大部分的老年人在物质生存方面有着基本的保障,但却因为子女常年不在身边,精神生活难以得到应有的关怀。老年人缺乏足够的关爱已经成为诱发老年人心理疾病的一大重要因素。

  6.家庭过度溺爱的独生子女

  长期处在家庭中心的独生子女,容易养成任性、自私、受挫力弱的性格特点,再加之诸多的不良行为习惯,极易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适应性问题。

  7.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人群

  长时间处在不如意的社会境地,会强化个体的自卑心理。由于对社会的无法适应,导致严重的心理失衡以及对未来的无望感。如若不及时加以调整、疏导,可能会出现自暴自弃或报复社会的极端心理。

  心理疾病的征兆

  1.强迫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的强迫现象都与强迫症有关联。有些强迫现象是完美主义倾向个性特点的表现,偶尔的强迫行为和心理是正常的,不必产生过分的担忧。但是频繁的严重影响到个人正常生活的强迫现象就值得我们注意了。

  2.焦虑情绪

  焦虑是一种对未知结果的紧张情绪。正常的焦虑情绪通常都是具有明确现实原因的(如工作变动、考试临近),会随着事情的解决而逐步消逝。如果长时间处于莫名的焦虑状态就有可能是心理问题产生的前兆了。

  3.抑郁情绪

  我们常常会因为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而感到抑郁,这些都属于正常的抑郁情绪。当出现长时间的抑郁情绪,同时伴有身心疲惫、兴趣缺失、饮食睡眠不佳等现象时,就可能演变为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了。

  4.恐惧情绪

  恐惧是一种对特定对象的紧张情绪。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害怕的东西,这是属于正常的状态。如果突然对我们原本不恐惧的东西产生恐惧情绪,或者恐惧情绪强烈到持续不可抑制的地步,就可以存在恐惧症倾向了。

  5.歇斯底里

  当我们遇到突然巨大的外界刺激时,会出现的一种过度情绪反应,多见于胆小的妇女和儿童。如果短时间内经常反复出现对外界事件的过度反应,就是一种非正常的表现了。

  6.疑病

  当身体有不适感时,会怀疑自己患有严重的身体疾病,甚至在医院进行了反复检查没有问题之后,仍然无法消除疑虑,就可能是疑病症的征兆了。

  7.幻觉

  幻觉是精神疾病的临床症状之一,当我们坚信自己听到了或看到了某种不可能听到或看到的内容时,同时出现的频率有增无减,就需要引起我们的严重注意了。

  8.妄想

  妄想也是精神疾病的临床症状之一,比如当我们听到一群人在背后谈笑风生时,坚定的认为他们在嘲讽自己。如果有类似情况出现,就需要寻求精神科医师的专业诊断了。

  心理健康水平的自我评估:

  1.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及生活状态是否具有充分的安全感?

  2.对自己的外形、个性、能力、人生目标等诸多方面是否有恰当合理的自我评价?

  3.是否能够与外界环境(人事物)保持良性的接触,既拥有丰富独立的精神世界,又能够积极调整自己的言行更好的适应外部?

  4.个性特点是否能够稳定地和谐统一,在生活工作中体现自我价值?

  5.是否能够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职场关系)?

  6.是否能够适当适度的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

  7.能否在不违反社会规则的情况下,合理获取个人利益?

  8.是否具备适应社会必备的学习能力?

  如果已经明显感觉到自己处于一个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向专业的心理工作者或精神科医师寻求更为精细量化的评估诊断。

  自我心理调适方法

  1.运动

  从生理上讲,人的所有情绪体验都源自于大脑内部相应神经递质的分泌与传输。而充足的运动可以有效加速身体的自然代谢,使一些引发不良情绪的分泌物质尽快消耗,从而达到心理调适的目标。

  2.焦点转移

  尝试着从不良的影响事件中短暂的脱离出来,重新布置和装饰家庭环境、外出旅行、加入某个社交团体、学习一门新的技能等等。

  3.倾诉宣泄

  不良的情绪就像身体的毒素一样,需要被逐步排出,才会让我们重新恢复健康状态。所以,当我们难受时,千万不要指望一个人憋着可以憋走这些坏情绪,它只会日积月累地沉积在身体里,学会打开自己的心门,向知心的亲友倾诉宣泄。

  4.自我放松

  身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有着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机制。当我们长时间处在精神紧张的状态时,我们的身体也会变得紧张。学会用一些方式方法(比如瑜伽、静坐、冥想、自我催眠等等)放松我们的身体,心理也会慢慢舒缓下来。

  5.改变认知

  一件事情带给我们的情绪反应,取决于我们对这件事情的认识和看法。当我们能够自如地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件事情带给我们的情绪体验也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能起到明显调节效果,就需要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寻求更为系统全面的心理辅导了。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专栏+ 更多

评论有奖!你喜欢非常规的红酒配白肉吗?

粉丝福利!说出您对葡萄酒配餐的心得,选出5位精彩留言的朋友…[详细]
评论有奖!你喜欢非常规的红酒配白肉吗?
热门搜索
健康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