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运动三字经解读

2013年09月09日11:02  新浪健康博客  

  集中,全神贯注。另外,练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肢体的协调,要上下肢动作同时配合,内在的意念活动、呼吸活动要与外形的肢体活动一致,不可割裂。不可先手后脚,先右后左,两手各做各的动作,或者脚迈出还没落地,重心就已前移,左右前后上下完全脱节,那样就不是太极拳了。太极拳运动讲究“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作由内引外,神舒体静,刻刻在心,不浮不躁,不形于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要把“颐指气使”那种气焰收敛起来,聚精会神,安舒松展。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能用意念引导肢体拳式的活动,锻炼就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了。

  所以,练拳过程可比喻于行军打仗,心是精神意识,是主帅,是总司令;身是肢体,是按命令行事,被驱动差遣的使者;平稳、深长、缓慢的呼吸如军旗,引领肢体动作的开合、卷放、蓄发。打拳时,身体四肢虽然在不停地动着,但精神是安静放松的。每一招式都是意念所驱动,肢体不使拙力,一招一式随着意念的绵绵不断,没有明显的停断,势势相连。

  太极拳是武术运动,它的动作也是由攻防意识表现去完成的,所以要讲究劲力。而这个劲力不是拙力,它来源于意识,根基在牢牢站稳于地面的脚,发动于下肢肌肉活动,主宰于腰的旋转,通过脊背、臂膀而集中于一处,或放或收。因而太极拳用的劲不是某一个肢体部分的力,而是协调整体集中于一点的很强的劲,动作表现在手而力量来源于腰腿,是势断劲连,劲断意连的。从架子外形上看,太极拳运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非常柔顺又很恬静

  从容,没有一点紧张也没有一点散漫。太极拳运动的最高境界是松静自然。要达至如斯境界,就得花大工夫,结合所有要领经历长久的磨炼。

  从技击上说来,太极拳尚柔化,不求主动猛力出击,讲求以静待动,后发制人。人不出击,我就静待,只要敌人稍有动作,我就要占住先机。这就是“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太极拳“舍己从人”理论。可见,太极拳是化被动为主动的技术,不是只讲慢不讲快,只讲被动柔化,不讲积极进攻的,关键在于伺机而动,抢占优势。因而太极拳练时越慢越好,用时是越快越好!因此,前贤陈式太极拳家陈

  鑫先生曾说:  “练太极拳,既能慢到十分,又能快到十分。”顾留謦先生说:  “太极拳举动轻缓,是为了发展重快。”

  太极拳锻炼形式中的单人走架子是练养气的知己工夫。呼吸要深、长、细、缓、匀,练功的关键是把握自己的重心。而双人推手练习,则是在知己工夫的基础上,与人对待,  “引进落空,合即出”(诱敌进击而使之落空后,我则乘机出击),用劲无太过,无不及,适其所需就好了。无论走架或推手,都是心意为君(策划),躯体动作为臣(执行),意念在动作之先,感觉要敏锐,即使一根羽毛或一只苍蝇落下来那么轻的力,也能感知,作出反应。

  从哲理方面来说,太极拳与周易,与八卦,五行是毫不相干的。它反而处处反映出中庸之道的儒家思想,万变不离其宗。一以贯之的是这个“立身中正安舒”,  “不偏不倚”的道理。动作则静如山岳,平衡稳重,左右对称;不偏重于前或后,或左或右;要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比如“单鞭”这个架势,躯体中正,两臂张展均衡稳定;两手不可一高一低,一伸一缩,从安静中取势,稳如山岳,气势腾挪。这些道理要从努力实践练习中探究。俚语有云:“拳打千遍,其义自见”,“拳打千遍,身法自然”。要提高,不可只是口头上诵读理论经典。练太极拳到底是习武,要从基本功,从桩步上练出工夫来。功多才会艺熟,空谈理论常不切实际。

  太极拳既是武术运动的一部分,它也具有武术运动的共同性,因而也具备武术运动的三大属性,即健身性、实用性和表演性。健身性毋庸置疑了,近百年来大家都知道太极是健身拳,也为医学研究所证实。许多大型活动(如1990年亚运会开幕式等)都以千名太极表演为首选,其表演性也毋庸置疑。唯其技击性是否存在呢?太极拳同所有武艺都一样,功多才能艺熟,熟才能生巧。太极拳也是拳,一拳一脚,踢打摔拿,练得多了起码人的反应也就变

  得灵活敏捷些。将主要的技击动作组合形成条件反射,练久了,加之以胆、力,也就会用了。推手是太极拳特有的技击性训练方法,然而也是要多练,经常练才可以派上用场。别的武术也莫非如此!现代武术训练已分两条路走,各有擅长。一个方面是专门化的套路训练,另一个方面是专门化的技击散打训练,都走专业化。要实用,当然得专门训练。任何一种技艺都要经专门化训练才可派上用场,想学会一招半式就能用,那是脱离实际。目前太极拳锻炼虽然对其技击实用性要求不高,或练拳人根本不予理会,

  但它实在是存在的。正如著名太极拳前辈徐致一先生说: “太极拳的技击工夫和健身效果,原是同一个方法下的两个产物,如果在意识上把每一个动作都看做技击方法,当然可以增进技击工夫,但同时也并不会减低它的健身效果。如果意识作用专注在健身方面,自然可以得到更显著或者更充分的健身效果,但在无形中也有培养技击基础的作用。”

    现代人练拳当然首先是为了健身的。太极拳的防治疾病保健作用由它的运动要求所决定。简单陈述如下:中正、沉稳、安舒、圆滑、缓慢、柔和的运动可以加强心血管机能。练太极拳时下肢肌肉有规律地张缩,对血管起了泵力作用,使下肢静脉血液向心脏回流作用加强。深、长、细、缓、均匀的呼吸运动使气管黏膜经常得到良性刺激,使之对外环境(如气温高低、粉尘等)提高了抵抗能力,同时又使肺活量和肺通气量大大增加,胸腺增强,免疫功能大大提高。腹式的呼吸方式,令横膈肌加强了锻炼,腹内压有规律的变化,对腹腔内脏器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各脏腑的血循环及其组织都得到改善。胃腑乃受盛之官,胃纳改善,人的中气就充足,新陈代谢相应加强,产生减少疾病,脸色变好的效果。这些方面都得到了医学的验证,相应的又丰富了体疗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内容。

    说到太极拳的发展,现已产生多个流派,但无论何式何派,它们都是同源而来,各式太极拳的锻炼方法都同样收到锻炼功效的。然而目前社会上有些持偏见的人士,无视现实,扬古抑今,认为古的才是正宗的,对国家体委为推广太极拳而在传统基础上简化编定并推广了几十年,影响深远的套路有不少贬伐之词。认为今不如古,说今天的只是太极操,不是拳术。有的甚至荒谬地著文指称:练新编太极拳套路会伤膝伤身,只有改练所谓的传统套路才有确实的保健效果。这恐怕是一种非常偏激的观点。他们不去想想,现代称之为传统的东西,在产生它们的当代(不过距今100多年)还不是人们创编出来的吗?还不是新编吗?它不会一问世就那么传统。而现代经挖掘整理提高产生出来的套路,在练法与要求上跟过去的传统基本一致,只是删繁就简,难度少了,对肢体的运动承受力要求降低了,运动创伤应有所下降才是。这些套路再经过几十年,它们不也就是传统了吗?世间的事物都在变化,都在前进,都在吐故纳新;所有科学文化事业都在发展提高,与时俱进是当然的道理。经过不断学习,洞识世间变易的道理,善于继承传统,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整理,再加以提高,太极拳运动岂不是可以有更广阔的发展天地吗?哀叹今不如昔的卫道士们应该更新观念,循世界发展的自然规律去看待世间的一切事物,这才是正确的世界观,才能正确评价太极拳运动发展的过去、现状和未来。 

上一页12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