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百岁夫妻爱吃两种食物

2014年08月22日09:12  《生命时报》   收藏本文     

  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生活着一对平凡的百岁夫妻,户籍信息显示,丈夫解怀银生于1909年4月10日,今年105岁,妻子解高氏生于1908年8月6日,今年106岁。老两口终生务农,双脚“扎根”泥土,虽然一辈子经历磕磕绊绊,却恩爱携手85载,用勤劳、朴实、善良共同收获了长寿。

  农家小院“藏”在绿色中

  7月28日,《生命时报》记者一行离开河南省沈丘县,前往老人所在的安徽省太和县原墙镇,全程80公里左右,驾车一个半小时后到达。

  太和县位于安徽西北部,土地肥沃,农业资源丰富,除了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外,还广泛种植薄荷等中药材,是我国著名的医药集散中心。路上,记者不时看到,一片片油绿的大豆田间盖着洋气的三层小楼,都是自家民宅,很是气派。

  车子在路边停下,随行的太和县老龄委主任张敏告诉记者,沿着狭窄的土路往里走就是老人的家。远远望去,老两口的家特别不起眼,在十几棵参天大树的包围下,朴素的砖瓦房显得有些矮小,“藏”在一片绿色中。走进小院的我们打破了家里的宁静,一条柴狗见着生人进屋狂吠不止,屋里的老大爷缓慢地站起身来迎接,老大娘安静地坐在一边,脑袋向下沉着,似乎在打瞌睡。张敏介绍说,这就是解老夫妇。

  解怀银穿了一件蓝灰色短袖,两道白眉、一撮白胡子,虽然脸上写满沧桑,但眼神却泛着光,格外精神。解高氏一身碎花衣服,白发稀疏,皮肤雪白,两腮凹陷,比较消瘦,坐在椅子上。记者发现,老人的小屋特别古朴,几根陈旧的树干作为房梁搭起房顶,一台“庞大”的老式录音机摆在掉漆的深红色家具上,所有东西看上去很有年头。

  靠吃树叶挺过苦日子

  小时候,解怀银父母早亡,7岁便成为孤儿,随后被大伯收养。大伯一家对他很好,不仅让其吃饱穿暖,还供他上私塾读书。20岁左右,经媒人介绍,解怀银和同村的谢韩氏成亲。婚后,两人共生育5个儿子,但第一个孩子因病在六七岁时早夭,如今膝下还有四个儿子。

  解怀银上过学,在村里文化水平较高,曾做过生产队队长,带着乡亲们一起劳动。他还是村里的“故事大王”,平日喜欢看《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各类古书,大伙儿农活干累了,他就坐下来给大家讲故事,声情并茂,惹得周围人的叫好声不断。直到现在,解老还对一些历史典故印象深刻,哪朝哪代的故事随口就来。

  解高氏不识字,常年在家操劳。说起母亲的特长时,老两口今年71岁的儿子解洪建告诉记者:“母亲做针线活特别好!小时候家里盖的被单上都被补了一层又一层的补丁,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的。”解洪建的话里透着心酸,直到现在,他都留着这些被单,时常拿出来忆苦思甜。解洪建回忆说:“1960年左右,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根本没东西吃。我们家就靠吃野菜、树叶、树皮、草根等挺过来。父母有啥东西都紧着我们这些孩子吃,自己只能挨饿。”

  小吵不断,越吵越爱

  夫妻吵架在所难免,但解怀银和解高氏却是小吵不断,吵了一辈子。解洪建说,年轻的时候,父母主要为了生活吵架,日子过得太穷,生活中的难事总是压得他们喘不上气来,再加上父亲脾气比较急,容易发火,两口子就爱吵起来。

  上岁数了,老两口还是经常拌嘴。有一次解洪建给父母送饭,可是二老都不吃。“饭菜不合胃口?还是身子不舒服?”老人的表现让儿子摸不着头脑。问了半天,母亲才告诉他:“你爸又说我来着”。 解洪建终于弄清事情的原委,原来是母亲在屋里收拾东西,父亲觉得老伴把屋子弄乱了,就“批评”她手脚不麻利,不爱干净。母亲觉得冤枉,就和父亲理论起来。了解情况后,解洪建赶紧劝和:“都这么大岁数了,还打什么、吵什么……”

  30多年前,年事已高的解高氏为了多赚点公分,多分点粮食,仍然坚持到生产队干活。然而,却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被大卡车撞断腿骨。在县上做完手术接上骨头后,父亲没日没夜地伺候着母亲,长达3个月时间,直至母亲恢复,但解高氏从此落下腿疾。解洪建告诉记者:“每当父亲看到母亲一瘸一拐地走路,他没少偷偷地抹眼泪,心疼母亲受的那些罪。”

  在家人看来,老两口用毕生的经历讲述着“打是亲,骂是爱”这句话的道理。如今,老人耳朵都很背,但还是三天两头地吵,儿子上前劝架才发现,老两口都没听见对方说什么,完全是看着口型瞎吵。解洪建笑着说:“他俩吵是吵,但从不真生气,一会就过了。小吵小闹一辈子,夫妻感情却越吵越好。”现在,解高氏的身体不如丈夫硬朗,生活中解怀银更多地照顾老伴,起床帮忙穿衣,蹲在地上给她穿鞋,吃饭忙着夹菜,体贴入微。

  老两口的长寿秘诀

  过了百岁后,除了耳背和解高氏腿脚不好、行动不便外,老两口一年到头连感冒都不得,从不看病,更不吃药,生活自理完全没问题。老人有啥长寿秘诀呢?《生命时报》记者总结如下:

  戒烟戒酒。年轻时,解怀银烟不离手,酒不离口,但30多岁就戒烟了,到了60多岁干脆把酒也戒了,这在乡亲们中显得有点格格不入。解老说:“不抽烟不喝酒,一是省钱,二是身体更舒服。”

  饭量大,身体壮。年轻时,解怀银和解高氏就很能吃,但碍于条件有限,常常舍不得吃,也吃不饱。生活条件改善后,老人吃饭再也不算计,年过百岁后,每天早上还能吃三碗稀饭、一碗菜,比儿子饭量还大。老人的想法特别简单:“胃口好就多吃点,身体才能结实。”

  爱吃山楂和柿饼。解高氏特别喜欢吃山楂和柿饼,即使牙都掉光了,也要慢慢地抿着吃,但浅尝辄止,尝尝味道就好,从不多吃。

  把肉做烂再吃。老人好吃肥肉,一次能吃半碗,但从不吃多。为了好消化,老人嘱咐儿子把肉做得软烂,一般经过蒸、炸、烩三个步骤,才会端上餐桌。

  睡眠时间长。老两口睡眠很好,从没失眠过。一般来说,晚饭后六七点就睡了,第二天早上儿子来送早饭才起床,不叫就不起,一直睡着,起床后精神状态很好。

  晚辈孝顺。由于二儿子在山西定居,其他三个儿子承担起照顾老人的重任,每家一个星期,给二老送饭,还讲究搭配,有菜有肉有饭,老人特别爱吃。

  “做好人,要本分”这是老两口在教育晚辈时一再强调的,四个儿子中,老大当了30多年的村干部,现已退休;老二在山西某地方法院工作;老三、老四虽在家务农,日子过得却也红火。如今,老两口已经做到五世同堂,有孙辈11人,重孙辈14人,玄孙辈两人,勤劳、朴实、善良的家风也在代代传承。

文章关键词: 老人百岁食物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