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南瓜身世之谜

2014年11月14日18:25  中国新闻网  微博 收藏本文     

  南瓜之名比较难解。见有《大辽物产论》的论文说:“南瓜:塞外当地人称倭瓜,亦称番瓜。瓜结实,形横圆竖扁,而色有黄、黑绿。时人称黄为南瓜,黑绿为番瓜。其实一圃之中种形相异,农家也未强去区别。南方人称为北瓜。”

  但河南南阳称北瓜;山西一些地方老辈人也叫北瓜,江南常州和武进也有北南之别。那么,礼失求诸野,看看日本人本山荻舟的《饮食事典》,则说:南瓜在日本天文年间,才由葡萄牙船把它带到了丰后地方,确切时间应该是天文十年(1532)。约三百年后的“天保饥馑”时,才由丰后日田出身的农学家大藏永常,指导大家用“唐茄子”做南瓜饭吃。

  如此看来,南瓜与倭没有关系。“唐茄子”的“唐”,在日本也不一定指中国,那是舶来品的意思,正如以前中国人称“洋钉”、“洋伞”的“洋”字。有趣的是,日本对南瓜的称呼也五花八门,有些南瓜的形状也与中国常见的有所不同。东京地方一般称“唐茄子”;京都则有“唐瓜”之称。

  《牧野日本植物图鉴》有扁圆形的 “bo-bura”(来自葡萄牙语),最早是九州岛人的称呼;瓢形的“kabocya”(据说因来自柬埔寨);铊形的“西洋kabocya”,是幕府末期从 美国传到日本的;还有一个“nankin”没人作解释,我以前以为是由日语相同发音的“软金”而来,缘于灾荒之年,南瓜的救命之功。后来知道台湾把南瓜称做“金瓜”,于是怀疑是源于“南金”。日语中后来也受中国的影响用“南瓜”这两个汉字作统称,但读起来却还是“kabocya”。

  称南瓜为“麦瓜”的《滇南本草》;称“番南瓜”的《群芳谱》,都是明代的著作。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南瓜种出南番,转入闽浙,今燕京诸处亦有之矣。”一个物种,从传入到普及的时间来看,以当时的条件推测,南瓜传入中国显然要比日本早很多,输入的途径也不同。

  南瓜的不同称谓,还有《本草求原》中的“番瓜”;《陆川本草》中的“金瓜”;《植物名汇》中的“倭瓜”;“北瓜”、“金冬瓜”,则出自《广州植物志》……《大辽物产论》说:“南方人称为北瓜”,也是有故事的。旧时不同地域之间的人,有好给对方取绰号的 恶习,比如有“江浙盐豆,江西腊鸡”之类。民间变着法子骂人,说:“水里泡泡”,那是骂人“王八放屁!”说人“瓜”,当然也不是好话,说白了,就是“香 (乡)瓜”,是说乡下人比较难以理喻。西瓜从西域传来,西部还有瓜州,《汉书。地理志》记载:“古瓜州地,出美瓜,狐入其中,不露首尾”。所以西瓜之名已固定,东方则已经有冬瓜,称东瓜会与之混淆,所以不宜叫东瓜。北瓜是一味药材,用它做成的“参贝北瓜膏”,可用来治疗咳,但北瓜不常见。于是北方番人就故

  意将“番南瓜”的番字去掉,叫“南瓜”了;南人则回敬之,称其为“北瓜”。所以一地之中,来自南方聚落的称“北瓜”,来自北方部族的则称“南瓜”,南瓜和 番瓜终于打了一个平手。这时正好遇到难以理喻的倭寇入侵,于是大家熄火,干脆叫“倭瓜”得了。

  称“金冬瓜”、“麦瓜”的地方不多,但却说出了它的特点。南瓜采摘以后可以储藏很久,“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很多人都是靠芋头、山药、南瓜等耐储“代粮品”熬到麦熟的。古人说缺粮之时,人们“面有菜色”。南瓜色素会从汗腺中排出体外,所以那时到了开 春,很多人的脸色也和南瓜差不多了。

  清代,浙江海盐地区有个叫张艺堂的贫困少年很好学,人也聪明。他想拜当地大学问家丁敬身为师。于是 身后背一个大布囊到了老师家,从里面捧出两个重十余斤的大南瓜。旁人看了皆大笑,但丁敬身先生却欣然接受了,并当场烹瓜备饭,招待学生,这顿饭只有南瓜菜,但师生却吃得津津有味。所以在海盐一带,“南瓜礼”的故事一直被传为美谈。

  《西游记》里有一个说唐太宗招募刘全去阎王殿进献南瓜的故事,阎王得到南瓜大受感动,遂遣他夫妻灵魂双双还阳。冬至是“一阳来复”之时,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古人以为是年中阴气盛到极点,而阳气再一次开始发动之时,其意思与刘全的死后重生有相通之处。此时大家吃南瓜,祈祷一家无病无灾。有些地方还有这样的风俗:让小孩在阴阳交接,阳气初起的半夜起来,站在床沿上将一个南瓜摔破在地上,表示 破除旧年的阴霾,迎接生命新气象的重新开始。

文章关键词: 南瓜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