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大国背后的过度医疗魅影

2013年09月09日09:44  大洋网-广州日报  

  关注

  据报道,中国目前每年人均8瓶的输液量将发达国家抛在了身后。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其中,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保守估计,每年我国最少有10万人在输液后丧命。

  种种数据和案例说明,“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一世界卫生组织的用药原则,在我们的医疗界已被颠覆。就拿输液来说,其疗效快是众所周知的,但是,输液是一把典型的“双刃剑”——医学研究表明,输液超过一定的程度,就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并且可能让患者产生耐药性,严重的甚至会导致“重症感染无药可用”的危险境地。可是,在有的医院和医生那里,就连普通的感冒,最终诊断往往是“建议”进行输液,即使开了口服药,他们仍会“循循善诱”地以一个专业人士的口吻告诉患者,如果选择只是服用口服药,很可能达不到快速治疗的效果,抓住患者病急心理,最终选择输液。

  与过度输液类似,非合理用药、非合理检查等“小病大治、大病久治”屡见不鲜,过度医疗在不断坑害广大患者。过度医疗,除了会让患者身体受损、钱包受伤,恶化国人体质状况之外,也给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造成了巨大浪费和流失。据估算,医疗机构滥开药、滥检查等现象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在20%至30%,如再加上药品回扣、药品虚高定价、乱收费等现象,医保基金浪费和流失比例不低于50%。可以说,过度医疗百害而无一利。

  从病根而言,过度医疗是过度市场化的结果——医院运行过度市场化、医生待遇过度市场化。由此分析,要想予以遏制,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公立医院的公益定位,不能再让他们背离使命,在赚钱的道路上继续沦陷,也有必要改变对医院的考核体系,不是看你的分院开了多少家,进了多少先进设备,而是要看患者康复率、满意度,其次要构建更合理的医生收入构成体系,加强基本保障,弱化经济考核,遏制“创收”冲动。在这方面,德国的办法是将门诊和住院系统分开,医院仅提供住院,收入主要来源于床位费,门诊医生仅提供医疗服务,不从事药品经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妨在深化医疗卫生体质改革过程中,予以借鉴。

  (李光金)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