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医疗管起个人健康 各国都在研究推广

2014年02月24日11:32  《生命时报》  微博

 

  手表、腕带、手环、眼镜……这些司空见惯的配饰都可能是移动的生命指标监测仪,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这是目前一个互联网与健康的跨界概念——可穿戴医疗。本期,我们邀请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明、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陈伟伟、北京慕道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曹栋栋带您了解这个健康管理的新趋势。

  可穿戴设备是把传感器、无线通信、多媒体等技术嵌入眼镜、手表、手环、服饰、鞋袜等日常穿戴中而推出的设备,可用紧体佩戴方式测量各项体征,并将数据无线传输至中央处理器,发送至医疗中心,以便医生进行全面、及时的分析和治疗。举个例子,晨练时可以穿上一双有计数功能的鞋子,计算运动的距离和消耗的热量,还可佩戴一个蓝牙耳机来监测血氧饱和度,也可用手机的指纹识别器测量心率。

  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一项数据显示,2012年约有3000万的无线可穿戴式健康传感器应用在医疗电子领域,而可穿戴式医疗市场将会以41%的年增长率增加;预计到2017年,可穿戴式传感器的数量将达到1.69亿。

  目前,可穿戴式设备在国外发展迅猛,美国和欧盟都在投入巨资研制可穿戴医疗设备。例如,欧盟委员会于2004年启动了世界上最大的单项民用可穿戴计算研究项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以人为中心的计算等专项中,也持续资助了一批可穿戴计算方面的研究项目。另外,俄罗斯、法国、英国、日本和韩国的多所大学的工程学院、科学技术院等研究机构均有专门的实验室或研究组专注于可穿戴计算技术的研究。中国学者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展了可穿戴计算研究,几乎与国际可穿戴计算研究同步。▲

  远程监测

  降低发病风险

  可穿戴设备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便捷地储存个人的健康信息,用于将来的分析。对于个人,李明认为,未来的潮流应该是所有人都有自己的设备与序列号,就像身份证一样,用它可以管理个人健康。比如对日常跑步数据进行跟踪;判定老年人的跌倒是否造成了伤害;报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监测医院病人的心脏速率等。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还可持续跟踪患者后续情况,让医生动态评价药效,及时跟踪患者的康复进展情况,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

  对全社会来说,可穿戴设备在健康管理方面的应用前景最为广阔,可推进全国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监测。李明介绍说,中国空巢、独居老人增多,可穿戴医疗设备能远程实时监控老人的生理指标,使他们得到及时帮助;还能够协助患者进行科学的个性化健康管理。任何一种慢性病患者的临床数据都可被收集起来,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一项全球研究显示,出院后的远程监护可将病人的医疗费用降低42%,延长看医生的时间间隔71%,降低住院时间35%等。

  李明认为,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发展普及意义重大,尤其是慢病管理领域所必需的技术。▲

  实时体检

  维护良好状态

  李明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可穿戴医疗设备主要起监测生理指标、记录数据、进行动态观察三大作用,可以说是健康管理的基础。举例来说,美国某公司推出的血糖实时连续监测系统(CGM)将刺入速度极快、无疼痛感的连续血糖检测探头贴在患者腹部,连续工作3天,每10秒对皮下间质液里的葡萄糖浓度进行测量,所得信息通过无线方式传到接收器上。接收器每5分钟对所得数据进行均值处理,然后将其转换为血糖值储存下来。运用这种方法每天采集到的信息量是指血测试法的100多倍。

  目前市场上的可穿戴医疗设备有两大类:一是体外数据采集,比如前面提到的血糖监测系统。二是通过体征数据(如心率、脉率、呼吸频率、体温、热消耗量、血压、血糖和血氧、激素和体脂含量等)监测来帮助用户管理重要的生理活动。比如糖尿病人需要不断锻炼和量化的饮食调理,可穿戴设备通过收集体征数据可以让医生远程监控生理状态,从而制定一套符合现在状态的指导。所有数据在完成检测的同时,还可建立用户自身的基准数据,并上传至云端健康管理中心,与同年龄性别人群的基准数据对比,来发现用户中长期的慢病风险。

  目前,可穿戴医疗的形式以手表腕带等为主,如美国可穿戴技术及音频设备开发商Jawbone公司推出的智能手环,能监测日常活动、睡眠情况和饮食习惯等数据。▲

  移动医疗

  服务企业社区

  目前,随身携带的小设备,一些可移动医疗设备也日渐普及。比如,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局与八里庄街道办事处联手打造的“流动式医院”,在流动医疗车内设有X光检查、B超、血样尿样化验、血压测量等多项医疗设备,并配有两张简易病床,能够开展十余项健康检查项目。

  陈伟伟向记者介绍了他主持的中国银河证券公司总部“职工健康小屋”建设情况。2011年12月初,银河证券公司总部内落成两座“职工健康小屋”。小屋内安置了体重秤、体脂仪、自助式血压监测评估仪,以及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读本。近1个月来,每天光临小屋,测量血压的职工日均达到10余人。陈伟伟说,小屋里的云血压仪是最重要的设备之一。这台全自动、全智能的云血压仪是由陈伟伟团队自主开发的,按照卫生部发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要求准确量血压,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职业人群的血压动态监测。职工的数据可上传数据库,进行分级评估,并记录伴随的其他心血管问题,告诉他们该怎么做。

  陈伟伟说,“职工健康小屋”可以对高血压患病监测和职工自我健康管理做出贡献。经数据分析发现,项目单位平均年龄为37岁的人群中,31.31%存在高血压问题,这折射出现在我们亟需从中青年就开始进行健康干预和管理。▲

  (本专题由本报记者张杰采写)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