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疾控中心王全意为首都百姓筑起防病堤坝

2014年10月14日10:25  新浪健康  微博 收藏本文     

  疫情处置现场有他指挥若定的足迹,实验室里有他“高效、安全、准确”的叮咛,传染病防控的每个关键环节都在他的关注中,他就是首都百姓熟悉的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所长——王全意研究员,每当禽流感霍乱、埃博拉出血热等传染病威胁首都市民健康时,我们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十余年来,王全意在疾病防控工作战线上,甘于奉献、兢兢业业、勇于创新,在传染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重大公共卫生保障及科研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和他的同事们,时刻以“治未病”为已任,守卫着首都人民的健康。

  王全意1996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在读研究生期间他选择了传染病流行病学作为自己研究的方向。毕业后到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从事流行病学教学工作,并参加了多项艾滋病高危人群的社会行为学研究。他在甘肃、广西等地深入到吸毒者中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访谈,重点研究分析了女性吸毒者作为桥梁人群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一般人群的风险,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英文论文3篇。2000年至2002年他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地区研究所担任访问助理教授,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利用互联网外展的方法对艾滋病高危人群进行调查的方法,研究结果在国际刊物发表后产生广泛影响。2002年,王全意调入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此开始整天与各类传染病和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打交道,凭借着坚实的流行病学功底和良好思维判断能力,他超凡的智慧在工作之中逐渐显露出来。

  在2003年和2004年两次抗击“非典”的工作中,他始终战斗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和同事们从现场到医院、从医院到实验室,日夜奔波,冒着随时被感染的危险,深入病房对非典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出色地完成了重点病例的调查,掌握了疫情的第一手资料。与此同时,他还协助制定了有关非典病人隔离与控制的相关文件草案,为北京市及我国非典防控工作依法有序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专业支持。在那个非常时期,他承担繁重的非典病例和疫情分析工作,负责起草新发病例分析和北京市疫情分析报告,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为平息非典疫情、维护北京的和谐与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一过程中,他也积累了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宝贵经验,非典之后,他负责北京市非典防控的总结工作,从管理和专业技术层面总结了北京市防控非典的教训和经验,为2003年以来北京市禽流感、霍乱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奠定了基础。

  2008年5月四川发生大地震,正值备战奥运会的关键时刻。作为具有丰富传染病预防控制经验的公共卫生医师,王全意同志深感肩头责任之重,立刻分析灾区历年传染病疫情数据,对如何开展地震后卫生防疫的工作进行研究,他认为地震灾区传染病防控的重点不应仅局限在消毒,建立敏感、高效、持续的传染病监测和分析系统更重要。他组织编制了《传染病网络直报系通数据分析手册》,提高了灾区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数据分析与利用的水平。同时他还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引进预警分析软件对灾区传染病数据进行预警分析,提高了地震灾区的传染病预警分析水平和能力,为地震灾区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他指导援建单位开展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在灾民居住点开展针对发热、腹泻等症状的监测,对每一例发热、腹泻病例均进行调查,将可能的传染病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承载着亿万中国人的百年梦想,在国际奥委会对第29届奥运会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的分析中,传染病的暴发或流行是主要的风险之一。王全意2005年起开始参与第29届奥运会和第13届残奥会传染病风险识别与分析工作,他精心策划、苦心孤诣,汲取国外先进经验,对22种可能对北京市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威胁的传染病进行分析研究,按照国际先进的矩阵理论模型,对各种传染病的威胁进行半定量分析,为奥运会公共卫生保障工作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开展了奥运会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的研究,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中小学生早期预警监测系统、传染病相关药品销售监测系统、职工因病缺勤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行为监测等早期预警监测系统,提高了北京市传染病监测的水平。在奥运召开期间,他具体负责传染病的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理工作,对奥运会的圆满成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别是在奥运召开期间,建立了对涉奥人员和城市聚集性病例进行5种症状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系统,通过在93家奥运场馆内的157所医疗点和全市125家二级以上的医院对涉奥人员、外籍病例和关联性病例进行监测、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和传染病排查,发现了多起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线索,通过及时采取措施将这些隐患及时控制,避免对奥运会造成不良影响,确保了盛会的顺利召开。经过7年的筹划、3年的艰苦工作、3个月的全力拼搏,王全意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保障难题,圆满出色地完成了奥运会卫生保障任务。奥运期间,北京地区未发生重大传染病暴发或流行,北京市报告法定传染病比2007年同期下降了40%,为“无与伦比”的奥运盛宴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公共卫生保障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2009年春天,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蔓延。4月25日,王全意在搜索舆情时留意到当天的媒体报导,警觉地认识到这种新型流感可能对北京市民健康造成巨大威胁。他立即与同事一起查阅文献,仔细研究国内外对这种新型流感的研究进展,结合流感的普遍规律,认真分析这种新型流感传入我市的风险、可能的形式,及应该采取的防控措施;并与同事们一起研究提出了排查病例的标准,制定科学的防控方案报给市卫生局。4月26日,他参加了北京市卫生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向所有媒体和公众通报北京在全国率先开展起甲流可疑病例的排查。北京市疾控中心承担着首都防控的主要任务,面对这一严重公共卫生事件,王全意作为传染病控制的主管领导,全面负责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管理以及实验室检测等极其重要而艰巨的工作。

  切断传染源,控制传染病蔓延是防控工作的关键,王全意领导他的团队在追踪、调查、转运密接的路途上,整整辛苦奔波了大半年;实验室检测是防控工作尤为重要的一环,因为每一例咽拭子样品的检测结果都关系着一个病例的确切诊断,在王全意的领导下,实验室检测样本实行“仪器24小时不停歇,工作24小时不间断”,高效、安全、准确地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样本,无一差错,准确率为100%。在甲流防控形势最紧张、工作量最大的半年里,王全意吃住在办公室,错过食堂的午餐、晚餐时间,他就靠一包方便面充饥,每天工作到深夜,第二天早上5点半开始工作,一个星期才能抽时间回家换洗一下衣服。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所有的节假日都与同事们一起度过……为了有效控制疫情,为了守卫首都百姓的安康,他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舍小家顾大家。

  从未知到认知,从“堵截”到“防控”,从阻击战到持久战,正是由于严格落实了病例排查和暴发控制的严格措施,北京市的甲流防控工作始终处在“可防、可控、可治”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减轻了流感大流行对北京居民健康的威胁,保障了城市的公共卫生安全,也使国庆60周年庆典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称赞北京市的防控工作“抓得早、抓得实、抓得有力”,而这些防控成绩的取得无不倾注着王全意和他同事们心血与汗水。

  2010年我国河南、山东地区新发现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咬病),2011年4月德国发生由大肠杆菌o104引起的溶血尿毒综合征,2013年我国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2014年埃博拉出血热在西非地区出现大规模的流行。每当这些情况发生,王全意和他的同事们都再次投入一场新的战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是王全意和他的同事们内心经常默念的一句话。“守护首都市民的健康是我们的工作,也是公共卫生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我们每多一份努力,市民健康就会少受一些危险。公共卫生始终和国家政治、社会稳定联系在一起,正是在王全意和他的团队努力下,北京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2013年北京市H7N9禽流感监测和2014年诺如病毒暴发疫情处置工作受到刘延东副总理的高度赞扬。

  王全意在科研领域也颇有建树。在与新发传染病斗争的实践中,他深刻地认识到,做好首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光凭辛苦的工作是不够的,持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才是与首都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制胜法宝。近年来,他和同事立足首都传染病防控的实际需要开展应用研究,目前主持市科委重点项目两项,科技部项目一项,首发专项一项,预测预警技术研究和传染病健康素养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近三年来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项,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两项。参与申报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研究已经通过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评审。同时,他也非常注重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科研对业务工作的推动作用,这些成果大大提升了我国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水平。王全意也因其在医学研究领域的专业影响,作为编委参加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统编教材《医学科研方法学》的编写。他主编的《疾病监测信息系统数据分析手册》和《北京市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现状与评价》均是该领域的第一部专著。

  “光靠少数几个人辛苦工作难以满足首都2000万人口传染病防控的需要,必须建立完善的防病体系,打造出一支强大的专业队伍能够更好地首都市民的健康”。王全意在工作中特别注重团队建设和对年轻同事的培养。带领本部门和区县疾控中心的同事们一起探索专业理论和方法,并与实践工作项结合,每年有计划地利用科研项目安排年轻同事赴国外进修学习。打造了一支专业水平高、攻关能力强、有责任感、能担重任的专业团队。他不但自己入选高层次卫生人才、十百千人才、北京市优秀人才项目,他团队中的年轻同事也有多人入选科技新星等人才工程,并逐渐开始承担省部级的重点科研项目,成为守护首都市民健康的栋梁之才。

  无论是具体的传染病防控,还是“高、精、尖”的科研,王全意始终对事业怀有无比的痴情与热爱,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他担任北京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理事、北京预防医学会理事、北京健康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国际病毒学杂志》副主编、《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编委、《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编委等多项社会职务。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王全意曾数百次在各大媒体进行健康科普宣传,每逢大情小事、过年过节我们都会读到、看到或者听到他的身影。

  选择了疾病防控工作,就意味着选择了忙忙碌碌,选择了直面危险,选择了默默无闻。公共卫生事业任重而道远,王全意和他的团队为了首都百姓的安康,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战线上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无私奉献。正如其名,他全心全意的为北京公共卫生安全倾注一切能量,为首都百姓筑起一座防控传染病的牢固堤坝。

  【相关链接】

  王全意,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病毒学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副主编或编委。199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先后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自2002年调入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以来,王全意同志始终奋斗在传染病防控的第一线,不畏艰险、爱岗敬业,以精湛的业务水平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在我市重大传染病防控、大型活动保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8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承载着亿万中国人的百年梦想,王全意自2004年起就已经开始了奥运会保障的技术准备工作,他及同事们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传染病风险评估和预测预警技术研究,建立起了大型活动保障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特别是传染病症状监测的开展,在奥运会及四川地震灾后防疫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已成为我市大型活动公共卫生保障最重要的措施。他本人也因为支援什邡灾后防病和奥运会保障获得第五届医师奖和北京奥运会先进个人。他主编出版了全国第一部监测预警预测专著--《疾病监测信息系统数据分析手册》,他主持的“北京市传染病预警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得2011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作为编委参加编写全国统编教材《医学科研方法学》。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2013年H7N9禽流感防控以及当前的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工作中,王全意同志和他领导的专业团队,竭尽所能,发挥专业优势,为市政府和市卫生局开展科学防控提供了专业支撑,最大限度减少了流感和禽流感对我市居民健康的威胁。2013年H7N9禽流感防控和2014年诺如病毒的防控工作受到刘延东副总理的批示表扬。主持申报的“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研究”获得2012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参与申报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研究已经通过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评审。

  在与新发传染病斗争的实践中,王全意同志深刻地认识到,做好首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光凭辛苦的工作是不够的。持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团队建设才是与首都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制胜法宝。他带领同事们一起探索专业理论和方法,并与实践工作项结合,开展应用型研究,传染病监测预警技术、健康素养评估等领域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发表论文300余篇。

 

文章关键词: 北京疾控中心传染病王全意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