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惊雷谈上海医疗卫生的发展与改革

2016年06月18日 11:16 新浪健康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6月18日,第十二届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三医联动:创新创造价值”,上海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邬惊雷先生发表主题演讲(二):上海医疗卫生的发展与改革,以下为演讲实录:

  邬惊雷:谢谢蔡教授的邀请。很高兴今天有机会介绍上海的情况,王部长的演讲我非常的赞同,包括他指出我们的弊病,包括对三医联动的要求。我想把上海的一些情况,包括我们的思考跟各位做一个介绍。首先介绍一下上海的基本情况。

  第一,上海在90年代非常注重整个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所以我们在1994年的时候刘局长提出了强化基层、强化社区卫生,把社区卫生中心赋予了6个职能,2009年改革以后我们觉得从上海的情况看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就,深层次的问题还是非常多,阶段性的成就比如说我讲分级诊疗,非常赞同王部长的讲法,不是小病进社区的问题,其实是不同的功能,就是不同的地位以及它的质量的控制都是一样的,尤其是现在的病种,糖尿病、慢病这些。从上海来讲我们做得比较好的是目前全上海的门诊总量34%已经在社区了。但是我们一些重大的体制机制的改革,特别是王部长讲的像公立医院的改革实现路径不清晰。第二,从政府管办分开的角度来讲,政府如何来管,如何管得更好?可能我们的一些标准和机制是不够明确的,上海管办分开实践了11年,2005年分开到现在11年了,上海的管办分开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从卫生局的角度来讲体现全行业的管理,在技术、标准、规范、规划、政府投入的实现以及对整个行业的监督方面做得比过去好了。但是我们整体的对公立医院的像王部长讲得还是不够的。另外一个我们一直希望解决老百姓的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使他个人的支付有所下降。整个2009年改革以来个人支付比例有所下降,但是我们的绝对数依然很高,所以群体对改革的感受度不高。其次是健康问题,从现在来讲传统的传染病少了,但是我们的健康指标,尤其从上海来讲我们的健康指标是非常好的,上海整个的卫生支出占GDP的5%多一点,我们上海的健康指标,人均期望寿命82.7岁,婴幼儿死亡率千分之4.3左右,远远好过美国,但是我们的健康的问题依然突出。比如说非传染性疾病,像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的问题,这是非常的突出的。还有是我们这次也特别强调群体的获得感,上海非常强调是两个方面的获得感,一个方面是群体的获得感,他的看病贵、看病难有没有解决。第二,我们身处医疗事业改革当中不能绕过去的人群医务人员的获得感怎么样?我们觉得两方面的获得感都不强。另外,社会对我们这个行业的评价依然不高,医患纠纷频发,从上海来讲,自从司法第三方调解以后上海总体的医患矛盾有所缓解,社会评价用第三方评价对医患的认知度、理解度都有所改善。大家可能也知道最近上还有个热映的,一个是《急诊室的故事》,一个是《人间事》,我们向民众和社会展示医务人员的内在的东西。

  我们碰到的第二个问题是上海人口结构和疾病谱的变化对医疗服务的影响,上海的老龄化程度很高,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上海从单独两孩政策到全面两孩政策预计未来5年当中出生人口到28万到30万左右,目前在22万到25万之间。上海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各种各样的人群,特别是高收入人群或者说高净值的人群会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对我们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很严峻的问题,疾病谱的变化,像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哮喘明显上升。还有疾病谱的变化像肿瘤、大肠癌发病率增高和年轻化的趋势都对我们提高了一个非常高的挑战。

  第三,从整个城市来讲,从卫生的角度来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卫生,对这个特大型城市的城市的公共安全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2014年的12月31号上海发生了外滩的踩踏事件,事件过程中上海的卫生界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这个对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我们不是简单的维护健康,同样维护城市的公共安全。第二,上海作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城市,医学肯定是绕不过去的。特别是三医联动,我觉得三医联动不仅仅是解决一个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对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契机,对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有一个是服务的品质,不能简单的看病,看病的感受、生存的质量都对我们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第四,刚刚王部长讲的问题我们依然都很明显存在,我觉得在上海的整个医疗配置当中有四个不平衡。

  一个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不平衡,这个跟我们的观念、前面的一些工作的疏漏是有关系的。大的医院看上去规模、实力、设备、人员等等这些都好,在上海我们对医院的规模的控制是非常严格的,到现在上海的核定床位最大的是三家医院,长海、瑞金、中山都是2800张,虽然从国际上来说大家觉得在1000张左右的医院规模是最合理的,但是从中国的国情,上海的角度来讲认为不超过2000张是合理的。这样的规模一个是利于管理,一个是利于竞争。全国这次看国家的哪个单位做了一个床位的排名,上海没有一家在里面的。但是如果说从整体的服务的效能、水平、质量来看,我想我们把所谓8000张、1万张的床位远远扔在后面的。

  二是城市与郊区,上海在城市化进程当中应该说做得比较好,但是从上海来看几个远郊地区存在很多问题,像崇明、金山、奉贤、青浦发展不平衡。

  三是公立医院与私立机构发展不平衡,私立医院的门诊服务量占8%,手术量占了5.6%,这次国家对上海的完成国家目标的考评来讲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上海的民营的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数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服务和引导还不够,有的是时间的延迟,像最近青浦的远大医疗城,哥伦比亚的基金投资的医院他的床位应用是要在“十三五”期间能完成。这个发展不平衡有我们的原因,同样有社会资本和上海的医疗环境的特殊性,特殊性在哪里?一个,上海的公立医院整体服务能力、水平、可及性都是比较好的,大家可以看到上海现在公立医院当中为什么能够有这么大的服务量,跟我们改进服务模式、提升效率、运用新技术都是非常有关的。我举个例子,过去的化疗都是住院的,现在我们的化疗基本上都在门诊可以完成,我们现在仁济医院整个年手术量占很多,能力很强。从私立医院或者是社会资本医院来讲一个他的积累还不够。第二,对人群的医生的吸引力,包括职业发展和经济的希望达到的水平可能相去甚远。

  四是上海专科的医疗资源不平衡,从上海来讲,因为我自己是儿科医生出身,从上海来讲无论是儿科还是产科的服务能力在全国的特大型城市是绝无仅有的,我们有3个儿科医院,北京只有两个。我们的产科有三个四级的产科的服务中心。从整个的儿科的0到14岁的千人口的人均的床位和医生来讲,我们跟全国比是全国水平的3倍多,比北京同样超过北京。但是因为上海这个地方人群服务需求的量,以及对品质的追求是非常高的,所以我们这个配置依然是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来讲上海其实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比如说医院的迁移或者说在远郊建立一些大的好的医院。比如说我原来的娘家儿科医院从枫林路搬到的闵行,儿童医院在泸定路开了一个分院。第二,我们对社会办医纳入医保的单位,只要符合医保条件纳入医保很多。

  第五,上海很有特征性的,所有的民营医院的医生晋升跟我们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海有一个社会办医协会,所有的民营医院可以通过这个协会申报,不存在没有发展通道。这样对上海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其次是人力资源,我们做了一个测算,上海的医生的人力资源的工作负荷是比北京增加25%到30。但是从整个医生的收入来讲,我这里上海同样用的是美元,不是人民币,大家可以参考一下,上海的医生的收入跟国际上比可能还是有差距,但是总体来讲跟当地的社会平均水平来讲还是可以的。但是上海的整体的工作负荷、工作时间等等这些,它的要求还是有点问题的。

  第六,对于我们来讲挑战比较大的或者我们必须面临的是信息技术和整个医学科技发展对我们的服务模式的改变和管理模式的改变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说从我自己,因为我这个年龄正好经历了整个36年的改革过程,我是80年进大学,85年成为一个医生,从85年到现在30年的历程看,整个的进步是被其他的进步驱动着,无论是药物的治疗、手术器械的装备的改善、精准医学都是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遗传学、影像、IT技术当中推动了我们的技术,像机器人手术等等。

  另外一个我觉得整个的信息技术使得我们的管理和服务产生了巨大的变革,这样的变革来讲对我们来说从政府部门来讲如何拥抱这样的一种改革或者说新技术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机遇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

  我曾经在这里上次跟阿里的同事一起讨论信息技术,我觉得我们从整个信息技术来讲,我们医院和外来的技术是相向而行的,不是你要把我吃掉,或者是模式的颠覆,颠覆是可能的,医疗我觉得有它的特殊性。比如说外科的手感是永远颠覆不了。内科很多机器人的诊疗有很多的替代性,我最近跟很多同事讨论这个问题,可能会产生智慧医疗,但是这是技术革命推动我们怎么做。

  第二,现在信息化技术,对我们很多的服务模式甚至于我们医疗资源的整合的模式都发生了一个很大的改变,所以这样的一个改变对卫生行政部门我们如何从法律、技术和其他的层面考虑。基于这样的形势和特征我们从改革的角度来讲从卫生行政部门或者是行业的角度怎么去思考?

  我们想从我们的现在的情况来看我觉得从上海梳理了5项的重点内容:

  第一,王部长讲的医院的改革不能再仅仅是试点,我们要重大的突破现代的医院管理制度。

  第二,基于家庭医生的分级诊疗制度。其次医保,药品供应和整个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医保和药品供应体制和前面两个联系起来是三医联动。

  我们为什么把整个医药事业卫生改革体制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看得那么重呢?我们觉得只有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完整,有效,对整个卫生保健体系来讲是更加安全有效的。相应的一些配套的我们讲了比如说政府的投入、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人事薪酬、学科人才和卫生的信息化,我们作为整个的配套的改革的内容。最近我们把改革的方案报国务院医改办,国务院对上海的整体的思路给予了非常充分的肯定。

  这样一种改革的思路从上海目前来讲从总体目标来讲是想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体系,使得上海的医疗服务体系是全覆盖,可持续的。

  这个当中一是公立医院的制度管理更加的规范,公立医院的突破口在管理,今后到底怎么管,后面会谈到。二是,分级诊疗制度如何更加合理。三是,医保制度更加完善。

  我们希望达到三个转变,我们整个的上海的医疗卫生的发展不是外延的铺地毯式的发展,强调内涵的发展。从医院或者是整个的医疗保健的服务体系来讲强调从大的健康的理念去完成。

  第二,从卫生体系来讲卫生行政部门和整个的卫生服务体系来讲不能再以治疗或者是疾病为中心,应该是以健康为中心来看待整个的卫生事业的一个服务模式。

  第三,我们觉得从我们对整个医疗卫生的管理,从传统的一定要变成现代的专业的尤其是特别借助于IT技术、信息化技术的精细化的管理,我们觉得更加有效。

  从整个的重点改革内容来讲,从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来讲我们觉得政府怎么来管,给医院更加的自主权,更加好的发展。

  一,政府主要是有一个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我们不能老是说这个医院好就好好好,他说医院规模很多、产值很多,病人很多。我们通过评价体系有的医院说每年手术增长20%、30%,最后一看就是胆囊切除手术很多,这是二甲医院做的事情,我们通过病种的分析看看你的内涵是怎么样的,我们通过病种和价格的关系看可以更加看出你的服务的内涵、品质跟收费当中的一个联系。我们测算了一下,一个医院,我们找到的一个大家公认的某一个病种,比如说像某一个手术,比如说胆囊切除术,我们发现一个医院的差别收费上下达到40%,原来不去看的话很难看到一个标准,现在我们通过大数据,通过上海2013年到2015年700多例病人的分析,我们找到这些数据,这些数据在内部公开,大家可以想象压力,凭什么要贵40%,我们这样的管理自然而然给院长产生了一些压力,你的服务是不是规范,你使用的技术是不是适宜,王部长介绍了一个阑尾炎从2000到8000,什么原因?很简单,原来是小切口的阑尾手术现在了变成了微创手术,腹腔镜,没有必要。我们要用适宜技术,不是最先进的技术,一个最先进的技术不一定是适宜的技术。我们通过这些评价做。

  这些评价对医保的支付、费用的控制我们要更加的合理。另外一个我们觉得对他的床位的规模以及投入和费用水平的控制非常的重要。一个三甲医院,大学的附属医院整天开阑尾和甲状腺手术,你说要增加床位我觉得没有必要,你要做梯度转移,对疑难、危重、复杂的表征要做得多。我们通过数据控制这些。

  第二,从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来讲我们觉得从内部来讲一个全面预算管理和对他的资产和成本的管理。上海来讲的话目前应该说我们在这一块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上海的市级医院2/3以上派驻了不隶属于医院的最会计师,对预算、资产、岗位等等建立了一个新的管理制度。

  第二,我们觉得重点的改革是一个分级,基于社区的家庭医生的分级诊疗制度,上海的社区我刚刚介绍了在20年前建立了比较好的社区制度,从国家来讲我们从新的签约来讲上海达到44%,我们的服务量确实是比较好的。从今年开始我们推进了新一轮的改革,1+1+1的签约,他可以寻找一家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签约,不是强制的,看病基本上在这三家医院里面完成。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我们觉得一个科学有序的引导,并不是强制,我们从试点半年的情况看居民对这个反响是非常好的。

  好在什么地方呢?一个是家庭医生的工作的能力、水平和激进度更加强。第二,转诊非常的方便,他上下级关系的转诊,三个签约单位以内的不用转诊,直接看。对签约以外的转诊可以转,同样享受转诊内的服务。

  另外,我们有一个长处方服务和处方延伸,大家知道社区都是用基本药物,上海的基本药物来讲应该说是比较多的,844种,但是虽然这样,我们依然觉得居民觉得不够,特别是在三甲医院看了之后他觉得我回到社区找不到药,怎么办?我们可以延伸,他是签约的居民,三甲医院可以开这个药通过配送给他,他依然享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零加成的药品服务。这样的群体感觉非常好。

  另外,我们家庭建立了心电、X光的诊断中心,社区的基本服务,做心电图、常规的X光射片都可以大部分的区县可以直接送到区域内的影像中心,这样费用不需要到二级或者三级医院拍片,费用便宜了。第二,诊疗的水平明显提高。

  另外,服务基层资源的下沉怎么做好。上海在儿童健康服务的改革当中东西南北中建立不同的片区,复旦大学儿童医院跟闵行去的每一个社区服务中心都建立了联系,简单的输液他如何分流,做到同质化的服务,不仅仅是诊疗、整个服务的环境、引导都给了他很大的支持。

  第三,医保的支付,如何完善医保,我同意王部长刚刚讲的医保和医学的服务一定是联动的,从我自己这半年从事行政工作看,我感觉没有医保和医疗服务的三医联动联动是绝对做不好的,无论是整个价格的支付,无论是价格服务的调整,成本的核算等等这些都需要两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所以上海总体来讲最近我们的医疗服务是增加的,但是我们的医保的介于是良性的。

  另外,上海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次医保降低了1%,可能最后会挪到护理保险。另外我们想发展多层次的补充医疗保险,这个补充医疗保险我们想研究制定个人账户如何可以买医疗保险,蔡教授记得的时候2007年我们做复旦的方案我们跟上面提过方案,没有采纳。

  上海1994年的实行个人账户统筹,我很少看病,我大概的介于是三四万人民币,20年的时间过来了,其实意义很小的,如果我允许账户在年轻的时候今年的钱拿出来买明年的保险,货币价值的放大效应很大。我们想让个人账户可以拿出来买保险,国家社保局听说已经支持这个情况。

  另外,社保的支付做一个重大的改革,按病种和人头支付。

  另外1+1+,一个居民85%的活动在三家医院,100个人跟某一个家庭医生签约,通过现代的制度我们可以了解这100个人在2015年的费用是多少,我们让家庭医生知道所有的签约的病人去年的费用是多少,对管理更加有效。

  另外对家庭医生来讲的考评体系做了很大的调整,不是看一个病人给多少钱,我们对社区病人里面管理的病人的高血压、糖尿病的控制率、癌症的随访率,我们叫标准工作量的考核,把公共卫生纳入到他的一个考核体系里边。这样的话,这次李彬主任来了看对自己的收入、该做什么工作,怎么做,怎么完成都非常的清楚,所以这个我们也是做了一个改革。

  第四,药品供应,上海现在实行的的是试点带量采购,我们的量很少,做了9个品种,效果不能好,带量采购质量的保证是非常强的。我们对每一个批次都留光谱测定,所以每一个批次质量控制非常好,我们想继续推进。所有的推进是我们现在应该说9个药品的总体工作还比较顺利,但是当中还是有一些医生的诊疗活动如何规范的问题。

  另外一个上海比较大的动作国家发改委和卫计委推行的是集团采购,GPO,上海正在试点,从这个过程当中来讲我们最大的不是说让利多少,最重要是改变医院和医生的行为,不能在台面底下说我开个药拿多少回扣,这个采购不是政府主导的,是采购主体形成一个联盟,这样的一个情况我们做得更好。

  另外一个是阳光平台,现在所有医院的药品的采购上了阳光平体,今年7月1号我们的器械的采购,我觉得这个也是无论是供应商,采购方也好,你卖给甲医院的稳合器是100人民币,卖给乙医院是200元人民币,怎么出来的。这样的一种监管更加重要。

  公共卫生体系从上海来讲是急救体系,上海准备在“十三五”完善海陆空的急救体系。

  另外一个传染病的防控能力做到一锤定音,任何的公共卫生的风险通过我们的检测、判断非常准确地确定是或者不是。

  从配套来讲一个是政府的投入。另外一个是执行“十三五”的差别化的投入,对儿科、产科、精神病、康复和中医实行差别化的投入。

  价格的服务体系,上海恰恰是因为我们跟医保非常有效的联动,我们上海已经对4000多种的医疗服务价格进行了成本的测算和比价的研究。我们不是简单的说药品加成取消了这个钱就移过了,我们说成本价、预期价,国际的服务价、周边城市的服务价多少,我们做一个比较,有升有降,做一个调整,上海的服务价格的调整是平稳有序,国家计生委对我们的工作不理解,现在他们理解了。

  第三,符合卫生行业的人事薪酬制度,我们的绩效工资绝对是一个负能量,因为我当时管人事,我觉得很难。上海市委市政府觉得一定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建立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从上海我们现在在局部的地方有所突破。比如说像急救,按照传统的所谓的绩效工资薪酬体系,我们的急救中心是一个卫生局下属的事业单位,标准是事业单位的平均绩效工资就是你的绩效。让急救中心的医生怎么能够留得住?所以我们去年市委市政府通过了在他们的领导下做了一个整体的上海急救体系的改革方案。所以任何的政策一定是实事求是,它是一个特种的医疗服务,有很大的风险,无论是创伤的风险,无论是传染病的风险,职业风险非常大,以及职业发展,医生不仅仅是医生,要承担担架的作用。我们也在做一些调整。

  医学学科的人才建设,从上海的角度来讲医学学科的发展是比较好的,我们今年提出了一个尖峰上海有望在全球获得突破性进展的东西。

  我们的多点执业,医生集团,我们如何鼓励医生技术的入股,特别是有些中医的传统的手法,他不愿意教别人,他教了觉得以后我怎么办,如果以他的东西入股或者是创办一个社会的资本的医院、诊所,他永远享有这个股权的话,这样对他的整个行业的发展可能做得更好。所以我们想对人才队伍的建设也有这样的一些思考。

  另外一个,信息化,上海的现在的信息化我们把人口的基本数据跟医院的业务数据、医保数据、医药采购的数据今年渴望连成一体,这样对我们未来的智慧医疗、智慧管理,便民服务感受很深,健康卡准备植入到手机卡里面做。

  最后讲发展的理念和任务,一个以人为本、一个协调、一个内涵,一个创新指挥,符合五大发展理念。

  第二,转变,从以疾病为中心想以健康为中心做。

  从上海来讲,我们一直提亚洲医疗中心,我们的标杆是东京、新加坡、香港和台北这样做,使得我们的发展更加好。

  具体面向居民的健康服务体系、应急保障、健康需求、中医药的发展提出了具体八大任务。有一位外宾跟我讲计划生育,我们觉得计划生育是家庭发展的理念想,家庭发展的角度,我们更加完善家庭服务体系,家庭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主要的。

  上海几大任务,一个是持续推进公共服务体系,预警、应急和人群的健康。

  第二,我们的服务体系上海的二甲医院、三甲医院体系基本完善,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别提醒大家的我们的提法有所改变,我们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一个平台建设,我们不排出任何的PPP的形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全科医生,不够,外面的全科医生可不可以加入呢?我们觉得是市场资源的整合的一个平台。这样一种理念对我们未来的整个卫生服务的发展更加公平、更加多方的参与,多方的调动社会的资源这是一种整合的理念。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有一个重要的平台是医养结合,随着老龄化,我们上海有一个叫9073老年计划,90%居家,70%社区,30%医疗机构。这是一个平台。

  对于医疗联合体、医生集团、医院集团我们想使医疗资源整合做得根好。复旦大学附属医院有一个儿科医院,其他的医院有儿科规模很小,他把这些医院整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旗下,所有的专家统一调配,这样的能力、水平、资源的利用更加的突出。

  从网络的建设来讲整个的医疗服务体系能够建得更好。

  服务体系里边一个是短缺卫生资源要配,特别是儿科、产科。另外老年的护理体系在“十三五”要建立一个老年护理中心。

  亚洲医学中心城市主要在科学高地如何利用张江的高科技园区,利用上海的大学和研究所的资源做。

  第四,上海有海派中医,在全国的影响力非常的大的,我们最近开设了一个中医中心,但是我们觉得中医在整个的医疗服务体系当中是不可或缺的,它对慢性疾病、康复、老年医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里边。

  第五,整体的健康服务业,不仅仅是几个社会办医的问题,整个的健康服务业对上海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转型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这样的作用我觉得从政府的层面来讲不仅仅是医疗机构的开设,对医生集团参与的诊疗的活动,可能在互联网底下出现大医疗机构的非法人形式的整合这些都有可能形成新的力量,我们如何促进发展,特别是生物医药企业,高端的医疗产业的装备也,像上海的联影,我们卫生一直在推动他的发展,成为了高端的医疗设备的制造商跟行政扶持都是分不开的。

  人才队伍建设我这里不说了,我觉得人才队伍建设要介绍上海一个亮点,社区绝对不是小医生,同样应该有大医生。我们在2009年单列了社区高级职称的评审序列,从原来的序列配置里面高级职称没有变成了2%,现在变成了10%。而且从人才的培养来讲我们现在对他的社会的声誉来讲现在都是大力推动社区医生。去年全国中国好医生5个上海唯一一个是社区医生不是打牌的专家。

  另外一个是信息化建设,刚刚已经提到了。最后从我自身来讲我们应该做一些什么?

  一个从法制的思维来讲第一在卫生立法能不能做得更好。

  第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如何进一步放权。

  另外从我们来讲卫生的标准化的工作,各项标准怎么来做好。比如说举个例子,我们现在民营医院要卖个CT,老是说医院没开张,怎么买CT?社会资源的配置有市场配置,我对建设标准、使用标准,谁掌控标准是我的责任,买不买应该他决定。从执法的角度从行业声誉和行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我觉得从卫计委的角度来讲使得我们的行业的声誉更加好,更加规范同样是我们重要的责任,时间有限,我简单介绍这些谢谢各位。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专栏+ 更多

评论有奖|几句话读懂新版膳食指南

本期继续设精品评论奖品。说出您对膳食营养指南的感受、评价…[详细]
评论有奖|几句话读懂新版膳食指南
热门搜索
健康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