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连锁邻家诊所之机遇与挑战

O2O连锁邻家诊所之机遇与挑战
2018年08月16日 15:56 新浪健康

原文刊载于搜狐健康,经中欧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卫生政策上海圆桌会议主办方)授权发布

感谢跟各位同学、各位前辈、老师交流。刚才三位讲了很多,我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在20多年在美国工作和学习的经验,谈一谈我的一些想法。

国内诊所的沿革、现状和趋势

首先我看一下咱们国内和国外的诊所有一些什么历史的沿革和现状、趋势发展、特点,这是我的一些思考,我们中国大部分在解放以后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般我们很多社区医疗、赤脚医生把医疗放在农村去,很多的学校、工厂、农村有很多小的诊所。

到了80年代搞了很多的医改,医改搞一个顶层设计,换一个卫生部长搞一个顶层设计,不知道是公还是私,我觉得共产党包括社会主义我们有一些诊所说不上来是什么体制。尤其是到了互联网时代,最近2010年时候比较多了,现在我们的诊所原来是线下的,现在是线上,O2O的,但是我觉得中国从文革以后我们的地基,诊所线下缺失,突然搞到线上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现在有几个特点,一个是中国的诊所布局散,规范散。尤其是中国政府想了很多的办法,政府努力了,但是我觉得政府的人体会少,搞医联体,我也不知道什么是医联体,什么叫医联体呢?就是把三甲医院、二家医院和社群医院搞在一块,还是自己内部体系的循环,所以医联体三不靠,体制人员不靠,大家是各做各的,三级医院是学校,二级医院是市卫生局,诊所是区,财权、物权、人权都没有在一块。虽然做了一些试点成功不大,对医院、医生、老百姓的收效不大。

第二个有点乱,现在各个诊所私立、公立很多,私立数量超过公立了,检查、收费、治疗标准比较随意,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这样造成了我们现在大家知道的中介、黄牛、地下黑医比较盛行,卫生局这几个人大家民不国,官也不查,也顾此失彼,没有办法。

还有基层的诊所装备比较落伍、环境、卫生、医生力量比较薄弱,很多的基层的诊所,除了一线城市以外很多的地方设备投入是很低的,落灰,不使用。整体的设备设施和欧美、台湾、如果不能比。

还有少,医生少、护士人手少、点位少、诊所的收入也比较少,工资待遇一年几万块钱,积极性不高。

还有一个标准化、现代化的连锁诊所凤毛麟角,这些年很多一些诊所开了一些,药店也开了,但是规定中医才能开诊所,而且国家还有一个规定,三甲医院也想,但是他不批。你要开你医院搞这个诊所跟下面的卫生局的规划设置是不吻合的,造成了很多的现象。

最近一两年互联网的大潮风起云涌,从大点跑到小点,线上到线下是一个趋势。

国外诊所的沿革、现状和趋势

看看美国的特点一个是聚、序、优、广,这几个特点。

聚就是说美国有家庭医生,没有家庭医生没办法到医院去的。我是1990年去的美国,到了美国以后家里有4个家庭医生,一个是全科、第二个是儿科、第三个是妇科、第四个牙科,我离不开这4个医生。

第二个是有序,美国的诊所布局井然有序,美国70%的医疗是有社区卫生诊所和家庭医生完成的,只有30%的病在大医院里完成的。

再一个诊所条件温馨,就医的流程合理,没有排队拥挤。美国好多年前发明了一个全科诊疗仪,是什么呢?每一个诊所里标配的,病人到了不用动,护士会先让你坐在诊所把你的体温、血压、眼睛、耳朵、都处理好。我们中国不一样,发烧到发烧门诊、耳朵发炎到五官科,这样给你折腾一圈,流程、挂号、排队,给你折腾一圈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跑完了。还有来了先给你开化验单,在美国没有这样的事,一些传递窗或者是一些简单的事情做完了。

第三个我讲国外,包括欧美为主,日本、台湾、新加坡也是这样的,优是他们的设备是世界一流的,美国是标配,一个诊所标配覆盖欧美市场的96%到97%,是美国生产的标准配制。

另外医生的素质是比较高的,一个诊所一个医生配一个医疗护理,外边是行政护理,像于莺老师说的派急诊科护士不一定行,就是一个行政护理这样的一个角色。美国的医疗的体制也好,政策也好,给医院监管也比较到位,主要不是政府,主要是行业协会,是医生的组织自发管自己,不要靠政府管,我们认为中国的政府有些抓得太紧了,放一放,让大家自治,管得太多管不好。

这个广就是美国的各类诊所遍布城乡,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农村里的、小城市的诊所和大城市的诊所差不多。现在是线下线上联为一体,医生、医院、保险公司、企业、供应商广泛参与,互动的一个过程。尤其是最近这几年我们的诊所美国是家庭诊所地基打得比较好,所以线上出来以后这是一个工具对接很容易,利用起来比较方便。最近这几年我们的美国的医疗发展非常快,我去美国的时候,家庭医生是第一天或者是第二天约到,我打个电话24小时他的助理在电话里回答我。现在特别忙,我去年回去看我的家庭医生非常忙,他说你有什么事?我想看看你,对不起,我现在要排一个多星期到两个多星期。我说没什么事,想看一看你。或者是国内有一些朋友叫我在一点什么药,我找你开一开。那个时候我去的时候他开一家,现在开了3家,等他下班到他那里看一下。楼上面是自己住,下面是开几个诊所,你也别用保险了,给我200块钱,咱们就快一点。除了他,现在美国缺3万的医生,37万的护士。

沃尔玛也开始开诊所

十几年来美国出现了很多的新的模式,很多的家庭医生也忙了,也要排队,大医院只开急诊,只开手术,所以小的诊所风起云涌,加上互联网的冲击很多零售店像沃尔玛的应收收就下降,原来他们的利润,全世界500强沃尔玛8000多家店,一年4750亿的美金收入,连续5年世界大佬,500强。但是他的客户的消费品占8%,互联网一来、亚马逊一来、易贝一来,阿里巴巴一冲击,他的收入下降了3%,但是他们看到了新商机,他们觉得现在老百姓健康保健加强了,所以出现并购,沃尔玛也开始开诊所,开麦当劳、美容店,移出位置的10%到20%开诊所。这个利润增加了20%到30%,他看到了很多商机。可能在今后的3到5年内开1000家到2000家,他们的超市诊所服务上千万人了,1400多万人口了,今年到明年覆盖3000万到5000万这样的人口面积,越来越好。

邻家医疗在做什么?

再看看我们国内怎么做?我们做什么呢?做线上、线下,叫邻家医疗,方便。我们现在主要是定位是服务定位用PPP混合所有制建诊所,连锁化、标准化、现代化、家庭化、互联网化的社区医疗机构。其中诊所包括三种类型:第一个是全科便捷诊室,大概我们在20平方米到40平方米,现在我们跟卫生部做了两年的工作,现在基本上他们答应了在40平方米可以给我们干了,以前一动就是一两百平方米,消费太大了,用不着。

我们的诊所在美国9平方米最基本的,12、18、20平方米,我们40平方米也可以,里面一两个房间,外面一个接待台差不多了。

第二个是康复护理驿站,100到200平米,这种病人手术、透析、输液、理疗的这些常见并、医疗保健的。

第三种是专科特色中心,像于莺老师开的特色的那种特色的,前面的两种可能是李天天老师的那种,点多一点。还要请李老师的系统多应用。

我们搞这个诊所组建一个团队,基本上我们也是把国内外一些做过这个行业带美国一两十年,像我这样做过全科医生,做过培训,做过CEO、康复的专家组成了邻家投资管理公司,今年1月5号在上海自贸区成立了这么一个公司,组成了这么一个团队目前,下面要扩大,合伙人,把诊所统一运营,做成开放式的健康产业的平台,医生多点执业的平台,我们做这样的一个服务。

第三个,我们的诊所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白领、中层、打工者、老百姓,同时兼顾一些少量的高端人群。前几年我们国内有一些误区,这个方面可能也是我在前面也做了一些推波助澜的作用,要道歉,因为10几年前我看到医疗收费差别太大,收费10几块钱,靠药品赚钱,所以医院院长跟我讲,你看我们怎么生存呢?你不让我们做药品,又不能做什么,我说搞一些特许。那个时候我帮国内刚开始搞国民医疗中心,10几年前到上海去建,后来到和睦家去建,包括很多的三甲医院的特需病房、特需医疗都是我策划的。后来觉得不行,大家都看专家,老百姓看不了。

中国的医疗市场高端分类

中国的市场高端有三大特点,一个叫大官,第二个是大腕儿,第三个是大款。

大官是副厅局长以上的概念,这个在国内占了我们中国公费医疗总资源的80%,有34万这样的吃皇粮的,他们看任何专家、疗养院是免费的,专家一叫就到。院长就变成卫生局长的御医,卫生局长变成省长的御医,中央保监局的领导变成其他的领导的御医。所以说这样大官人口不需要私立医院服务,不需要诊所去服务,很多人搞高端没市场,不要想。

另外还有15%是大腕儿,是什么?就是我的国企、国际500强的高端人士或者是医疗界的同行,他们有同学、关系,像我们看病不难,不难,找个同学、朋友、主任就解决了。他们也覆盖不了那个东西。

剩下是大款,土老板,有钱,到处出红包,找个朋友、找关系看病,这样黄牛、医托就有市场了。最后我调查了一下,在全国这样的医托公司大概不下几百家,上海有几十家,都活不长,花了很多的钱,市场因为一天看几个,一年看一二百个,不够人工费的。其实做高端要做,但是中国的高端跟美国的高端不同,美国的高端不是因为你个人高端,是因为你的病是不是需要,你的钱到没到位置不是这样的,我们中国是跟他有区别。

邻家医疗的经营策略

第三个是经营方式如果诊所自己做,确实单枪匹马很难的,医生也缺,品牌缺,我们需要和三甲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做PPP混合制合作,把他们的医生和我们联系在一块,大家互通。

第二个合作经营、错时经营、错位经营。进行一个互补,相辅相成。

我们的选址是选在连锁药店、社区的卫生站、商场,包括一些体检中心上午8点到11点体验,下午空着没事,还有很多私立医院生意也不是很好,还有包括高档小区、地铁、车站、码头流动人口比较多的地方设计一些诊所。

我们服务的产品接受医保、商保、自费、义诊4种模式。另外是预约的、临时就诊都可以,同时提供上门服务,远程会诊、私人会诊、双向转诊、健康管理、包括一些医疗产品、穿戴式产品好的一些用品的租赁和销售等等。

这就是我们曾经做过的,在美国做过的诊所。这是在我们的超市、药店做了一个诊所。这个是我们在商务楼、地铁站做的标准的诊所。这个是我们在大型超市、购物中心做的诊所。这个是我们在小区、社区的卫生站、医疗中心做的诊所。这个是我们的社区做的一些康复的驿站、健康驿站,有老年人的,检查、术后康复、健康会诊。

这个是我们的专科特色诊所,一两十个医生,每一个医生有私密的空间,会客室。还有我们的儿科的专家给他量身订做,每一个诊所有的个性化、特色化。另外我们想像张强那样的一天保证一间手术室,小手术可以进行,前面的三类形成了闭环,把三甲医院里面的门诊前移了,自己形成了一个体系。

最后建了几百家、上千家这样大大小小的诊所以后,我们5年投资做医疗集团,做成中国最大的医疗集团、我们有基础、人才、客户、资金了,这个时候来做就可以了。

邻家医疗的特色和优势?

我们邻家医疗有什么特色和优势?有这么几点,是熟,新、便、全。

熟是商业模式已经成熟了,在国外成熟,在国内试点,10几年当中有些诊所模式已经成熟在做了。第二个真正诊所做好了以后让医生、患者有一个似曾相识的感觉,过去我们的社区诊所、赤脚医生回来了。我们的海外的诊所在中国普及。在一个建设方面我们也驾轻就熟,我们在国外已经建了上千家、上万家这样的诊所,我们的团队也做了几百家的诊所,运营管理建设我们也驾轻就熟。

第二个是新,诊所理念是新的,而且我要创造新的诊所文化,这个我们在上海坍落,包括新的规划、设计、装备、流程、体验、地点、风貌、机制上是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三个是便,时间地点方便,挂号缴费方便、拿药、检查方便、远程会诊方便、互动照顾方便。强调方便是最大的核心。

第四个就是全,诊所虽然小,但是五脏俱全。体系这种全,不是代表每一个诊所什么设备都要配,它几种类型的器械配上面之后小而全,而且是小而精,诊所接地气,在带一两公里方位内、在医院范围、医生上班的周围找到诊所。

诊所以全科为主,康复特色专科为辅、全民参与、万众呼应。以后下面的讨论怎么个参与发。

比较优势这样的小诊所,作为投资方,对政府来讲比投资综合的大型医院或者是门诊部有12个特点,中外合璧,公私联营、线下线上、方便百姓、标准规范、政府放心、,所以你做这个要放心。总费减控,所有的收费我们小的全科诊所和康复诊所和特色诊所拉开距离,最便宜的9块9,甚至免费,我们准备把诊所收入当中的5%到10%拿出来做公益,医保不光是要有收益,我们要有公益的成分在里面。

最后我们和医保结合,最近我们欣慰,我们和上海医保局的一些领导也谈了,大家很关心,每次一提,你们搞医保,他们也同意了,说给医保,就看我们怎么做。

我们的邻家诊所的项目背景主要是前面的5点,中国的医改存在5个痛点和难点,这个是我们要做的目的和原因,包括大医院人满为患、体验差、纠纷多,医疗资源失调,医院财政没有脱体,不够,各方面的效益没有得到各方的满意,于莺老师说的医生、病人都没满意。还有一个是医护尊严价值没有体现。还有是多点执业、分级诊疗遇到了利益团体的阻挠,上面在叫下面不动,上面一个政策、下面一个对策,还搞拉郎配,有很多的麻烦。

邻家诊所市场前景

邻家诊所的我们的市场前景,中国医生有400多万,还有护士,包括我们现在基层医疗的服务单位很多,连锁药店很多,我们估计了一下如果把中国现在各级医院的门诊收入拿出来,或者是把医院总收入的1/5、1/10拿出来中国的诊所的市场量是1.7万亿,我们做过这么一个评估,加上特需服务、社区服务、诊疗服务市场翻一倍。现在专家评估我们到2020年左右,大概这个市场量在8万亿,再往后面10年可能在20万亿中国的医疗的市场是这个规模。

我们邻家医疗商业模式和盈利方式因为时间不跟大家交流了,以后大家有兴趣我们可以线下作为专题分享,这个成功模式我们在美国的基础上中西合璧,怎么把中国的元素加进去,我们希望把我们邻家医疗做成美国医疗麦当劳、星巴克,麦当劳加上蛋花汤就是中国的麦当劳。咖啡加上我们的红茶就是中国的星巴克,我要把中美结合,美国的模式是代表世界上的先进的水平,美国是积累了世界上好的人才、体制、装备等等一系列的东西,我们把它复制。我们可以看到只要在欧美市场10年前成功的模式,在中国未来一定是成功的,你只要去复制就OK,当时还要结合中国自己的特点,我们相信这个市场不远的将来一定能铺开,其他的问题不讨论了,有了商业计划书再跟大家报告。

我们做了一个财务预测,我们在2015年开100个诊所,收入1.3个亿万一左右,平均每个诊所200万收入。

希望在2016年到2017年开100家,到今年年底4家装修,设计,到年底和明年年初开几十家,北、上、广开始,全国复制,大概几年这么一个走势。希望10年、20年以后我们在建成像美国的HCA、CUS这样的一个连锁医疗的集团,共同一起努力把这个想变成我们的现实。在这个当中今天跟蔡教授汇报的18个建议,每一个建议有很多的细则,今天时间关系不谈了。以后我们的交流或者我们跟研究政策的人讨论政策怎么配套。

最后把邻家的医生变成我们自己家的医生,不是说的医生,所以欢迎大家一起将来参与,合作,我们众筹都可以,9月份推出众筹计划,感兴趣下次一起交流。谢谢大家!

医疗诊所

新闻排行榜

健康美图

名医有话说

大医精诚

特别推荐

品牌策划

高清视频

热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