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之后如果出现新的医疗AI项目,到底值不值得投资?

2018年之后如果出现新的医疗AI项目,到底值不值得投资?
2018年12月13日 16:55 新浪健康

【导读】 11月30日,由亿欧主办的2018亿欧大健康创新者年会在北京国贸大酒店成功举办。重山资本创始合伙人孙超、诚存资本合伙人方贤赟、亿欧智库分析师尚鞅以及亿欧大健康频道负责人郭铭梓针对Al+医疗进行了一场圆桌讨论。

  11月30日,由亿欧主办的2018亿欧大健康创新者年会在北京国贸大酒店成功举办。本次峰会围绕消费级基因检测、医药零售、医美体检、眼视光、医疗口腔等议题,与行业人士一同探讨新政策与新机遇下大健康行业的未来走向。

  出席本次峰会的嘉宾有美年健康董事长俞熔、联合丽格董事长李滨、星创视界董事长王智民、康复之家CEO康凯、美维口腔医疗合伙人兼COO宋大卫、微基因CEO陈钢、诚存资本合伙人方贤赟、重山资本创始合伙人孙超、亿欧公司副总裁高昂等。

  大会上,重山资本创始合伙人孙超、诚存资本合伙人方贤赟、亿欧智库分析师尚鞅以及亿欧大健康频道负责人郭铭梓对“2018年之后如果出现新的医疗AI项目,到底值不值得投资?”的论题展开了一场圆桌讨论。他们的主要观点如下:

  1、除疾病筛查和诊断外,人工智能在其他医疗细分领域也有相应的接入场景,比如医美、健康管理。

  2、2018年以后,既有软件又有硬件能力的企业可能比纯做软件的企业具备更多的机会。

  3、新技术的应用必然要回归到商业本质,要真正和线下应用场景相结合。

  以下为演讲速记(有所删减):

  郭铭梓:各位好,亿欧大健康其实一直都在关注整个大健康产业。刚刚上午场所有嘉宾分别从各个细分领域分享了他们在产业中看法和见解。接下来让我们聚焦产业中另一位重要的角色——投资人。今天展开的话题是“2018年之后如果出现新的医疗AI项目,到底值不值得投资?”先问一下孙总,您之前投资过医疗AI项目吗?投这些项目主要基于哪样一些考虑?

  孙超:新时代下,技术在改变医疗,作为专业的产业VC,必然会在这个风口上寻找一些成长型的公司来进行一些投资。

  郭铭梓:您刚才提到风口,我们知道2014年互联网医疗是相对比较活跃的。去年“Al+医疗”又比较活跃。那您所在的投资机构是更倾向于投资一些风口上的项目,还是去挖掘一些没那么热门但比较好的项目?

  孙超:我觉得投资师投资Al项目的本质是在找新技术推动医疗发展的切入点。2017年到2018年,大多数AI都集中在影像、病理、肿瘤诊断。集中在这一块的根本原因是这一块有刚性需求,中国一年大概有300万人因肿瘤去世,而全世界这个数据更是达到了760万。

  但投资Al企业,从最终的依旧要回到商业本质,看它能否快速进入医院,得到医生的认可,给投资者带来较大利润。

  方贤赟:诚存资本在过去三年多时间里,投了五六个人工智能项目。但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在肿瘤领域的应用,我们投的项目里还有AI+POCT、AI+健康管理等。刚引进的两个国外项目中一个是CBR,关于肿瘤临床治疗的药物组合,给建议方案;另一个是做临床数据的人工智能分析,包括做一些化合物的筛选。

  投这些项目主要的考虑点包括市场需求、技术研发能力以及国家政策导向。

  尚鞅:我主要从事医疗相关研究,虽不做投资,但和投资人走得比较近,我也表达一些我的见解,尤其是医学影像领域,投资人现在在关注什么。过去投资人可能看技术,技术背后是人才的支持;看数据,看院内到底拿什么样的数据,多少量,有没有持续拿数据的能力。

  到今年,再到2019年可能看什么,我听到两种说法:一个是说平台类的企业可能会更被看好,做单病种可能会被淘汰;第二是既有软件又有硬件能力的企业可能会更有机会。简单解释一下,首先为什么说做平台更被看好?因为对于医院来讲,他们不希望因一个科室,或者一个病种而购买一家的软件,或者是一个机器,从成本角度来讲这不符合医生的逻辑。而平台能把各个病种,各个科室通过一款软件,一个机器全部解决掉,因而,这类企业是能够跑通的,当然现在也有一些企业在做。

  第二是关于软硬件,事实上做医疗信息化的利润很薄,真正赚钱的是做器械。去年年底CFDA出了最新版的器械分类目录后,到今天虽依旧没有一家拿到三类,但很多拿到二类的企业已经开始做商业化了。因此,未来既能做软件又做硬件的企业,盈利能力将更强。

  郭铭梓:那尚老师是不是觉得2018年之后如果有新的项目是平台型的,您觉得是值得投资的?

  尚鞅:平台型企业最开始做的也是影像,后来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平台类企业基于技术能力,基于长期以来大数据所训练出来的产品,能打包成为一个平台。所以我认为2018年再出一些新企业做单病种的话,我个人不太看好。

  方贤赟:这个问题我觉得说不是用哪一年去做评判。在我看来,前几年对于初创的创新型企业来说,风口有机会,但近两年,我会考虑把投资往后延伸,因为随着技术的成熟,以及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数据积累,后期企业在各方面可能会更加有发展空间。

  郭铭梓:孙总觉得呢,对于方总的中后期。

  孙超:这个观点我蛮支持的。从投资者角度来看,要么你投他的天使,要么投他的B轮以上。因为商业并非公益,一定要落地。举一个例子,一个B轮的AI创业者,从走出我们的办公室第八天,拿到了中国顶尖的VC投资。我们合伙人团队,包括项目团队就复了一下盘,反问是不是我们看错了。

  当时我们复盘第一个是他进办公室的第一句话,我问他你的数据从哪来,他说我的数据是在美国抓取的,我说中国的医疗市场想做一个项目,拿不到医院核心的基本医疗数据,你如何能够真正测出肺小结节、肿瘤这些问题?于是我们把这个项目翻掉了。到现在来看,我们的决策还是正确的,他基本上在医院里的应用还是停留在非常基础的层面。

  郭铭梓:Al有没有和其他医疗领域结合的可能?

  尚鞅:整个大健康领域,包括药械、大健康、健康管理等,这里面Al可介入的场景非常多,比如我们比较看好的医美、健康管理等。

  对于一个没有医院背景的创业者来讲,进入医院其实很难,但如果做日常健康管理、医美等,他的门槛会相对更低,所以我们认为院外这一部分的项目在未来会有一些新东西出来。

  方贤赟:刚才小尚说的整个人工智能在医疗各个细分领域都有相应的接入场景,我们现在所投的项目中就有人工智能+健康管理,里面还会有细分,比如体重管理细分的领域,就是用户拿手机拍摄每餐所食用食物的图片,根据图象采集做出算法,你这一天所有的卡路里数,结合手机上面传感出来运动距离、运动量,反过来推每天日均消耗和正常的饮食摄入,包括如何去进行你的睡眠和你日常作息的管理。在医美领域,我觉得更多是跟我们临床里的细分领域相结合,包括整容医学。

  郭铭梓:现在人工智能在其他领域,如智慧城市、智慧安防都有很好的商业落地的场景。但在大健康领域,可能有好的技术,但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针对这个问题孙总跟方总都是怎么看的?

  孙超:新技术影响商业,但也必然要回归到商业本质,必然要盈利。所以飘在天上的人工智能企业在今年下半年可能会陆续回到资本冷点。每一个细分领域,实际最终也只会保留五到八家头部公司。如何才能脱颖而出,我支持亿欧研究员的观点,就是软硬和场景相结合,这样的人工智能未来才会是胜出者。

  郭铭梓:感谢方总的回答,其实通过今天的讨论,我们可以把上面的时间模糊化,2018年并不是一个明显的界限,人工智能在大健康有具体的应用场景,真的能够有效地去帮助这个产业提高效率,其实是会有生存空间的,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今天的圆桌讨论到此结束,感谢方总孙总,以及尚鞅的精彩分享,谢谢大家。

医疗健康管理

新闻排行榜

健康美图

名医有话说

大医精诚

特别推荐

品牌策划

高清视频

热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