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航:互联网医疗的探索与思考

王航:互联网医疗的探索与思考
2019年01月09日 14:20 新浪健康

好大夫在线成立11年,整个历程很有代表性,也代表这个行业走过一些路程和关键节点,我分享一些经验给大家一起讨论。

2006年创立的时候想法很简单,我以前学医,后来到北京像普通患者一样就诊,体会到普通患者痛苦之处。当时就说如果做一个平台,在平台上找到一些不错医应该很好,但是没有想到这给自己定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以此来设定自己提供一个服务标准,这个标准一定是要求相当高,所以这些年团队一直也在较劲。第一个产品是类似针对医生的大众点评网,对医生可以投票、分享和就诊,为其他患者带来就医的参考。这个就医参考一定要靠谱,不允许灌水、不允许有托。这个口碑平台建立过程到现在有11年了,大部分来说还是比较可信,在可控范围之内尽可能提高标准,大家还是比较认可,但确实不能保证100%真实。

后来由于患者聚集在网络平台上,医生也相对来说开始关注,发现自己病人都在这个平台上写过东西,于是医生也上了这个平台。我们发现医生和患者中最经常发生的事情是咨询,存在医患关系,我们就意识到需要分诊系统。院前总结下来互联网上是分诊,要有匹配。

这个业务做的还不错之后,我们开始关注到院外,就是院后,如老年病人的长期管理,从医院离开后如何能够更长期跟医生保持关系,这是长期疾病管理过程。

银川市政府找到我们帮助他们进行智慧医疗建设,因为中国广大西部基层地区需要专家咨询,这个互联网可以发挥作用。我们能够产生的价值就是引入全国专家资源。按照国家规定,我们申请医疗机构牌照,以合法身份把专家的能力和诊疗行为从大城市引入到西部。

借助互联网渠道让整个行业影响力倍增。以几个数字说明下,我们上传过病历达3600万,医生端有16万实性认证注册医生,协和医院有54%的医生拥有好大夫账号。有的教授有4300多患者访问,比门诊量放大至少10倍。专家的本质需求要提升效率,互联网的价值就是帮助筛选自己想要的病人。作为一个第三方平台,我们的作用是站在患者角度,帮助指明就医方向。这是一个体系化分诊平台。

远程会诊和门诊是什么关系?

我们在银川做调研的时候发现银川是国家卫计委指定四个远程医疗试点省份,全省建立一套远程会诊系统但是使用量非常小,最远最适合远程会诊的地区半年下来只有400例远程会诊,设备闲置。原因是什么?一个是缺乏专家,虽然和医院签约看似有专家,但是专家不见得有时间,专家有时间时,患者不见得有需求。第二,我们发现大量的跨地域患者流动是来自于患者自己不满意,实际上医生说这个病不需要远程会诊,诊断明确,治疗方法明确,但是患者自己不这么认为。患者说两周过去了,病没有任何变化就要去省城,所以大量跨地域是患者发起的。远程业务就倾向变成远程门诊。我在银川第一人民医院放了一个远程门诊点,患者在这里可以挂北京专家号,挂号之后远程北京专家在电脑屏幕那边,本地会有一个医生和患者一起坐在屏幕上跟远程专家联络,如果需要检查,当地医生去开检查单子,如果需要治疗,方案给出来,由当地医生在当地医院落实方案,这个模式我们感觉是患者想要的。

这个过程中我们体会深刻一点,运营极端复杂。首先专家库要建立起来,还要不断调整,每一个地区调整还都不一样。比如今天这个专家上手术,明天那个专家出门诊,时间需要合理安排。另外,病情执行远程会诊之前准备工作是大量的,只靠医院和医生是不够的。还有第三方运营平台的身份和合法性问题。

再来看看慢病管理,如老年痴呆糖尿病等这些慢性疾病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这一类病人的大量时间在家里,互联网平台能把医患双方连接起来,将来医生主要平台是云端平台,一些去医院执行的行为就会变成一条长线上关键点,需要去医院是重度干预,如做检查或做手术。客观来说,现在基层诊疗水平不能够完全承担起来疾病的长期管理和康复,建立网上慢病管理平台是客观需求。如果说长期慢病到了基层医生可以控制的阶段,在网络上转给基层医生很顺畅。对基层医生有几个体会,一是家庭医生对互联网医疗诉求是帮助连接专家。第二是长期慢病规范化管理的流程放到系统上。第三,慢病科普教育在互联网有很多玩法。还有一个续方、药物的微调在网络上大幅度降低成本,但是这个时候互联网上运行的平台用什么身份来做?我们现在做法是自己申请医院。

当我们在北京和上海讨论这个问题,我们要想想西部山区、海岛,那些地方是互联网医疗需要展现价值的地方。

新闻排行榜

健康美图

名医有话说

大医精诚

特别推荐

品牌策划

高清视频

热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