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琼:浅谈中医人才培养的途径

张怀琼:浅谈中医人才培养的途径
2019年01月09日 15:02 新浪健康

在2017年12月9日第22期中欧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举办的卫生政策上海圆桌会议上,上海市卫计委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主任张怀琼以“中医人才培养之路如何走”为题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演讲。(本文根据演讲内容进行了整理和编辑,部分有删减)

上海市卫计委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主任 张怀琼上海市卫计委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主任 张怀琼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于201771日正式实施,其中比较有突破性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才的准入;二是中医诊所的备案制;三是中药新药的开发。其中在人才的准入方面,这次中医药法规定了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通过考核可以取得中医的医师资格。

什么是“中医人才” 

“中医人才”的概念

我们要培养的不光是一个会看病的医生,而是在诸如教育、研究等其他方面也有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是能够使中医这一门学科有持续性发展的人才。

“中医人才”的特点 

一是要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二是具备高超的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和中医临床技术;三是了解基本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现代医疗技术;四是具备中国文化底蕴。

“中医人才”的基本与非基本 

基本的中医人才是指基层或普及型人才,即有扎实中医理论基础、能看病的医生。非基本的中医人才是指中医大家或者名家,是理想型的中医人才,他们不仅要有坚实深厚的中医理论和中国文化功底,还要有独特的思维和对中医的领悟。

中医教育 

中医的院校教育如唐代的太医署、宋代的太医局等,和民间的师传、家传、自学、私淑等教育方式自古就有,面对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各有利弊。

中医院校教育 VS 师承教育-之利

中医院校教育的优势其一是一致和稳定,因为这个培养过程是可控制的;二是人才的培养的规模性,面对目前巨量的医药服务,光有师承教育是带不出来足量的医生的,中医药院校教育无疑为今天中医药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现代医学知识的必要性;另外院校教育也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基础。

相比之下师承教育的独特点是符合中医个性化教育的特点,可以原汁原味的学习中医,其临床实践也比较多,并且相关的中医基础也很扎实。这个前提是带教的老师必须有相当深厚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而不仅仅是具备一技之长。

院校教育的不足一是缺乏中医药教育的认知规律,这个认知规律是指知识教育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有机结合。我是恢复高考以后第二届、1978年进校的,我们很幸运的是学校那个时候有相当多的一批老先生,这些老先生都是我们的中医大家、是有非常高深临床经验的老师,所以他们授课和院校毕业直接做讲师来授课是很不一样的。

第二个是中医教育缺乏个性化。例如我们临床上原来有经方炮制,现在基本都没有了,都是买统一供给的药,这也导致很多临床医生不知道炮制、缺乏长期临床用药的这种体会;再一个就是现代医学教育内容过多而忽视了中医经典内容的教育。

另一方面师承教育也有弊端。第一是不可能培养那么多的人才,无法满足中医药人才用量的需求;第二个是师承质量难以保证;第三个是单一的知识结构无法应对临床的复杂需求;第四个是无法实现中医药的创新发展;第五个就是跟师学习往往学“一家之言容易管窥蠡测。

人才培养的他山之石

面对目前中医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借鉴他山之石来帮助中医教育更好地发展。

音乐、戏曲、绘画等人才现代培养模式 

中医的人才培养,跟我们很多艺术类的人才培养有相通之处:一是院校教育教授基础知识,再加上大师传授的模式,现在你去看音乐学院、戏曲学校、美术学院的培养,先是有很多的基本课程的学习,然后再由老师带,中医教育也是这样,必须有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二是自学成才的模式,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确实有少数天赋卓越的自学成才者。

韩医 

其次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韩医,韩医很多都是中医传过去的,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发展。韩医在韩国的地位是相当高的,推行的是精英化的培养。

韩医必须要进入院校上学,两年预科、四年专业,一共是6年的院校教育,然后参加国家医师考试,通过考试才可以进入医院。进入医院后有两到三年的修炼,这两到三年是不能自己看门诊的,这种专门的修炼制度,保证了韩医的临床实践能力。

另外韩医规定只能用传统医学的方法,不能用西医的方法治疗,这不仅促使韩医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决定了韩医的精英化和珍稀性,同时也保证了传统中医思维的传承。

中医人才培养之我见 

“道”、“法”、“术”

我们经常讲“道”、“法”、“术”,“道”是最高的层次,其次是“法”和“术”。中医的大家,首先必须有“道”这个层面,仅仅会看病、开处方,而不会持续性的提升、或者创新的去发展,就只是一个“”的层面。所以中医非常强调在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要求。

中医人才的多层次 

我刚才已经讲了,中医人才培养途径可以多个模式,院校、师承、自学都可以,只是我们后面怎么来让你成才。

中医人才的“精”、“专”、“深” 

有人说中医不分科,实际上中医分科自古就有,例如元代太医院将医学分为十三科(大方脉、杂医、小方脉、风、产、眼、口齿、咽喉、正骨、金疮肿、针灸、祝由、禁,并规定:诸医人于十三科内,不能精通一科者不得行医)。上海的中医流派都是分科的,但是我们中医有一个特点,若是医生今天是在内科坐诊的,来一个小孩子请他调理,医生也会调理,但是他可以有自己擅长的分科方向。另外中医的“理”、“法”、“方”、“药”应该贯穿于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

我认为中医理论和学术的发展需要掌握多学科复合知识,中医药人才的成才规律是一个长期的临床实践,结合悟性、大器晚成的过程。刚出院校的时候很多中医都是用西医的思维看病,但到了四五十岁以后,他开始讲中医了,他开始看中医的书了,不管是西医或中医,到稍微有一定年龄了,都会开始讲哲学。

院校教育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应该是精英化、长学制、早临床、多实践、多学科,不应该是批量化生产一样。师承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补充,但不是灵丹妙药,需要谨防鱼龙混杂。《中医药法》为中医师承教育开通了一条道路,但是后面具体考核实施必须是要有理论、有要求的。 

最后谈一下实现中医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医蕴含了中国很深厚的中华文化和智慧,是一门集传统文化、传统知识于一体的学科,中医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有丰富内涵的,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原封不动的继承,必须要适应现代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中医人才培养既要符合现代教育培养的方式,又要体现中医药人才成才规律,还要兼顾中医药如何适应在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高速发展带来的全面的冲击,并搭上这些技术发展的来发展自己、创新自己。

新闻排行榜

健康美图

名医有话说

大医精诚

特别推荐

品牌策划

高清视频

热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