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发现 | SIMC丁罡:深耕张江的研究型医院,呼吁打造“肿瘤临床转化平台”

平台发现 | SIMC丁罡:深耕张江的研究型医院,呼吁打造“肿瘤临床转化平台”
2019年12月24日 16:50 新浪健康

本期平台发现推荐

 图片由上海国际医学园集团提供 图片由上海国际医学园集团提供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

地址: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康新公路4358号

平台简介: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SIMC于2014年5月28日正式运营,是一家以国际化医疗视野、现代化服务,和标准化医学管理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和上海市政府的“医改试点项目”,SIMC将顶尖公立医院的专家资源融入国际品质的私立医疗服务,致力于服务全国乃至全球患者。目前共有500张床位、118个门诊、15间手术室、10间一体化产房,1000多位医学专家在这里开展门诊和手术。

2017年夏天,丁罡离开公立三甲医院的管理岗位,被“嫁接”到彼时刚成立两年多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这次选择,被他认为是自己40岁后开始选择转变的结果。“想看看有没有可能改变目前中国医疗服务的现状。”

多重身份下的“创新者”

回顾他的履历,曾经在仁济医院和新华医院分别工作了8年,37岁做到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带领团队2012年就做出了全球最早的肿瘤医学app,并响应上海医疗改革,投身崇明岛第一家公立三级医院——新华医院崇明分院的建设,从肿瘤学科开始做成多学科模式,8年前带团队创建了地区肿瘤防治的上海崇明模式,又推出了分级诊疗和医联体。

虽然在公立三甲医院一直处于临床和管理一线,每天有大量的病人问诊随访和行政管理工作,但丁罡依然能在繁忙之中从当下中国医疗组织的“痛点”中进行反思。如何盘活非公医院的资源;满足百姓多元的就医需求、缓解医患压力;借鉴国外研究型医院的发展经验,将医学探索与医疗服务、医药研发和医械创新进行汇聚,摸索一套符合中国医疗服务发展需要的创新模式,是丁罡来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课题”。

 采访当天丁罡(拍摄:药谷君) 采访当天丁罡(拍摄:药谷君)

 丁罡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副院长兼肿瘤中心主任

上海首届区域名医

卫生系统第11届“银蛇奖”得主

【个人简介】:

医学科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在美国WashingtonState University,Roswell Cancer Institute以及MD.Anderson肿瘤中心进行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培训。美国ASCO会员、欧洲ESMO会员和国际抗癌联盟UICC会员。

上海市卫计委重点专科肿瘤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区域名医、中华医学会医学临床与预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感觉与运动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理学会疼痛转化研究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区域医院肿瘤专科建设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肿瘤专科分会常委、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分会委员、上海市卫生系统第十一届“银蛇奖”。

发表论文75篇,其中SCI收录15篇;授权专利共5项;以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1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以课题负责人获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其中国家级基金3项。“973”课题骨干。从事工作20年,对常见肿瘤的个体化精准诊疗和预防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老年肺癌多学科、消化道肿瘤微创和癌痛姑息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

【擅长】:

常见肿瘤疾病个性化精准诊疗方案的制定,特别是肿瘤急危重症的综合处理及肿瘤康复有着丰富经验。

2019年5月28日,是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5岁生日,没有隆重的仪式,他们一如既往为百姓服务。那天一早作为副院长的丁罡早早地来到办公室,像往常一样用手机记录下整洁的日常办公环境,打开电脑开始一天的工作。那一天在他的朋友圈里还有一条特殊的消息,是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肿瘤科迎来了第一位慕名而来的来自启东的病人。

图片素材来自丁罡5月28日当天朋友圈图片素材来自丁罡

据丁罡介绍,作为肿瘤科的带头人,从2017年6月来到这里开始接待第一位病人,到现在2年多的时间,他和同事总共接待了2000多位肿瘤病人。这个数量跟三甲医院的确不能比,“但来SIMC的病人多数是复发转移的,我在问诊的时候经常能看到一位病人是带着至少3份出院小结来到我们这里的。在网上就有初发病人的标准指南,对于老百姓来说,国际医学中心的费用的确要比一些公立三甲医院贵一些,只有在经历了手术、化疗、靶向药物治疗之后,到了复发转移阶段,要使用自费药或新药的时候,可能病人就会打听到我们这里。”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外景(图片由上海国际医学园区集团提供)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外景(图片由上海国际医学园区集团提供)

随着国家出台政策提倡医生多点执业、社会资本进入非公医院建设,自贸区医疗创新发展、医保改革以及鼓励各种商业保险发展,满足不同的医疗需求,以缓解医患紧张和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发展。在丁罡看来,政策东风只是一时,非公医院想要获得良性发展,不是绞尽脑汁去和公立医院争取“社保”客源,而是提升自身学科建设,寻求对于专业度要求更高的研究型临床医院的发展。

就在采访间隙,丁罡手机响起,那是一通来自临床医生咨询某位病人使用一款新药的建议。丁罡说,电话问诊或者医生圈朋友的咨询是他工作的常态。虽然做为医院的运营和管理者,他要为SIMC这家非公医院的商业化发展不断寻找思路,但“医者仁心”,参与各种活动,为百姓科普肿瘤提早发现和预防、宣讲肿瘤精准治疗的公益活动,他也热心参加。

 丁罡在公益宣讲活动现场(图片来源于SIMC官微)丁罡在公益宣讲活动现场(图片来源于SIMC官微)

 做研究型医院,呼吁建立“张江肿瘤临床研究平台”

中国药理学会药物毒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马璟中国药理学会药物毒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马璟

在今年早些时候药谷君采访中国药理学会药物毒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马璟时,她就介绍过:

“新药研发的重头在于临床研究,对于一些新的治疗手段或创新药可能探索性临床研究有必要,但探索性临床和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目前我国在新药临床研究中存在这两个概念混淆的现象,这对创新药研发其实有很大风险。”

作为在药物毒理研究一线和对传统分子要以及当下热门的细胞治疗类等多形式创新药有深入了解的专家,马璟表示:

“呼吁政策管理的指导性和明朗化,才能利于现在国内新药研发机构、企业的创新药安全、合理发展。”

一直坚持在临床一线的丁罡也传达了类似的声音:

“肿瘤科建立了病人的生物样本库,当前我们保存的这几百份都是复发转移病人身上的疑难顽固肿瘤分子,这两年多来,我们有一半的病人通过MDT(多学科诊疗模式)活了下来,我们也知道药谷和医谷具有许多优秀的新药研发和器械研发生产企业,如果有可能我们希望能呼吁园区里的新药研发企业、懂得生产及临床应用规范的优秀的CRO企业以及临床研发服务企业和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这种专业医疗服务企业,在园区规划建设和政策制定者的鼓励支持下,建立创新临床研究平台帮助病患。”

SIMC肿瘤放疗科一隅(图片来源于SIMC官微)SIMC肿瘤放疗科一隅(图片来源于SIMC官微)

就如同,丁罡来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之后不说什么,每天坚持接待寻诊来访病人、埋头搭建了一支分工精确、专业经验丰富的17人团队,建立伦理评估委员会,以实际行动引领多学科诊疗模式,提交国家药品临床试验备案和医疗器械试剂和耗材临床试验备案。针对自己提出的这个建议,他很实在地说愿意落在自己带领的团队完备的肿瘤科。

“我们可以邀请基础学科的科学家参与临床观察,给予其创新思考的激发;临床样本也可以为新药研发团队提供基础数据,目前金域检测和立迪检测等一些针对基因检测或肿瘤精准治疗检测的临床合作已经在初步尝试,还有恒瑞等新药研发企业也在做一些临床适应症的探索,我们相信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作为深根于园区的医疗服务平台,未来我们也可以帮助医药项目进行病人招募入组或者项目的发布推广。在这一切努力的基础上,病患可以获得个性化的定制治疗方案,帮助肿瘤病人获得精准治疗,提升存活率,是我们作为医疗服务机构的初心。”

对于这个肿瘤创新临床研究平台,丁罡充满期待。

关于SIMC肿瘤科

科室照片(图片来源于SIMC官微)科室照片(图片来源于SIMC官微)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肿瘤科是由肿瘤内科、外科、放疗、微创介入、急重症科、影像、病理、心理、中医、康复护理、营养、临床药理等组成的肿瘤综合学科群。

在丁罡教授带领下,科室努力创建国内一流中心,并牵头上海16家三甲医院血液和肿瘤专家构建医学中心的血液肿瘤疑难会诊平台。

科室秉着5H(HOSPITAL、HOTEL、HOME、HEART、HAPPINESS)的服务理念,练就了一支具有技术精湛、服务优质、人文关怀的高素质医疗护理队伍,努力减轻肿瘤对百姓的危害,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本文信息来源:张江药谷 ; 

采写:付冉 王磊  

采访联系:陈洁

张江肿瘤

新闻排行榜

健康美图

名医有话说

大医精诚

特别推荐

品牌策划

高清视频

热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