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实录 | 洪智明:深圳如何依托"基层医疗集团"强基层

圆桌实录 | 洪智明:深圳如何依托"基层医疗集团"强基层
2021年09月29日 14:00 新浪健康 微博

网格化布局、居民健康管理制度、社康机构网点和人员配置仍需优化完善

导读

在“基层医疗,如何壮大?”-第37期卫生政策上海圆桌会议上,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体制改革和基层建设处二级调研员洪智明,分享了深圳在医改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以及要想公立医院愿意放,基层医院愿意接,群众愿意去,在供需两侧同时发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与创新。

深圳市依托基层医疗集团,在规划建设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推进网格化布局集团化管理、完善强基层机制、做强做实做优基层健康服务等方面的实践,对我国基层医疗发展有非常好的启示和借鉴。

以下内容根据会议现场发言整理而成。

正文字数丨5158字

预计阅读丨15 分钟

01

深圳市基层医疗集团基本情况

▲ 洪智明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和基层建设处 二级调研员

深圳是国家118个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城市之一,20158月,罗湖成立医院集团,其为深圳市“院办院管”体制基础上的医疗联合体升级版。2017年9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务院医改办在深圳市召开全国医联体建设现场推进会,学习推广深圳罗湖等地的有效做法和典型经验。

◉第一,规划建设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如图1是深圳市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体系架构图,由市政府和区政府两级管理,市属医院、区属医院和社康机构三级架构。

我们建立了一个顶天立地的格局,以疾病预防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纽带,将23家综合和专科医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以居民健康管理为核心,以医防融合为纽带,将20家基层区属医院作为基层医疗集团。

区域医疗中心通过组建专科联盟、重大疾病防治中心、医防融合工作小组和推进市属医院专家下社康等方式,为基层医疗集团建设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发挥对基层医疗集团的辐射带动作用。

图 1 深圳市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体系架构图

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实施“院办院管”体制,即医院来主办,医院来管理,以此来解决公立医院愿意放的问题,成立一个利益共同体。

◉第二,推进网格化布局集团化管理。依照行政区域的划分,大的行政区建立2-3家基层医疗集团,医疗集团由区属医院牵头,整合社康机构以及小一点的一级医院组建而成。

大的市属医院起到传帮带作用,主要是疑难杂症的诊疗、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重大疾病防治中心。截至目前,我市已组建运营17家基层医疗集团。

我们有四种共同体:一是管理共同体。组建基层医疗集团理事会,制定章程,这也是国家管理制度的要求。完善集团决策、执行、监督考核机制,明确集团内各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

二是服务共同体。整合优化集团内各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设立医学影像、检验检查、消毒供应等资源共享中心和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业务管理等管理中心,实行一体化运作。

三是责任共同体。建立基层医疗集团绩效评价制度,重点考核社康机构在健康、家庭医生签约、社康诊疗量占比、双向转诊等情况,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等挂钩。

四是利益共同体。完善医保支付、财政补助、职业发展、薪酬待遇等“强基层、促健康”激励约束机制。其实“强基层、建机制”的道理大家都很清楚,资源总是朝最能发挥它效应的地方集聚,我们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基层底子薄,人员专业能力没有那么强。很多时候为什么基层留不住人?因为在基层得到的职业发展、薪酬待遇相对来说没有在大医院或者医疗集团本部高。

所以作为政府部门,在探索医改的时候,有“强基层、建机制”的理念,就要把理念转化为现实,去营造一个好的制度环境,能够让医生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三,完善强基层机制。在医保支付方面,一是建立社区首诊约束和引导机制。比如英国有强制性首诊制度,我们也到英国去学习过这个。深圳医保分一二三档,我们强制性要求二三档参保人实行社区首诊,参保人可以选择不去,但不去就要自费,这部分涉及1000万人,占了深圳人口基数的近一半

对一档参保人是打折,即一档参保人到社康就诊由统筹基金报销30%高血压糖尿病8类慢性病到社康中心取药打折,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打折。这样就拉开了偿付比例,是我们做的一个探索。

二是实行总额管理、结余奖励机制。在集团全面推行医保基金“总额管理、结余留用”制度,总体来说是预付,对某区域的某人在上一年度大体上的医保偿付总额做一个估算,有一个动态调整的机制,在这个区域内签约的居民越多,医保给这个区域的医院集团的基金总额相应的也越多,我们还签署了一个利益共享机制。

结余留用,可以从侧面来促进预防疾病,小病早治疗,在基层医院,针对老人专门做了防滑地垫、防滑扶手等以防止老人摔倒,因为老年人住一次院开销非常大,所以要把服务延伸到前端,尽可能向前以预防疾病,减少医保支出。

三是实行费用打包支付制度。深圳在打包支付方面也有所尝试,在9家三级医院推进DRG支付制度改革,逐步实行同病同质同价。

在价格引导方面,1)降低社康机构收费标准,社康中心的收费标准比二级、三级医院标准分别下调10%、20%

2)实行一般诊疗费制度,一般诊疗费由门诊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静脉输液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合并而成,按10元/人次收取,这个费用是比较低的。

我市医保一档缴费是将个人收入和实际薪酬作为一个底数,单位缴6%,个人缴2%。二档是单位缴0.5%,个人0.2%;三档是单位缴0.4%,个人0.1%,这两者的基数是上一年度的社平工资。

3)鼓励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将家庭病床“建床费”从20元/床提高到100元/床,家庭病床“巡诊费”从17元/次提高到77元/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当然这个具体数字并不是很重要,因为每个地方的医保基金结余情况,财政状况,疾病谱和年龄结构等都不一样,我只是分享一下我们深圳的做法。

在财政投入方面,1)改革财政补助机制,建立按工作量、工作质量、群众满意度核拨医疗机构财政补助新机制。工作量和工作质量是比较容易评估的,按照完成情况给钱。在2014年的时候就制定了一个卫生投入的政策,以事定费。

2)提高经费补助标准,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提高到134元(全国标准是79元),包括基本补助120元,加上去年的疫情补助5元以及其他工位的9元,这一块更多是靠政策来引导。但是实际上我们推出这样的财政补助标准之后,社会办社康也觉得自己能够养活自己还略有结余。

3)鼓励专家进社康,对区域医疗中心按照专家进社康和开展医防融合工作,安排专项财政经费。鼓励专家进社康开设专科医生工作室,专家诊查费可以按举办医院标准收取,以此推动医院和社康的融合,专科和全科的结合。

在人事薪酬方面,1)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我们出台了《关于全科医生培养和激励的若干措施》,财政提供经费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专科医生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补助标准各地可以结合自己的财力情况来制定。

2)增强人才吸引力,对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后,愿意到社康机构工作的全科医生,给予一次性生活补助,最高每人35万。

3)解决职称聘用问题,对基层医疗集团的全科医生,高级职称聘用不受职数限制。最近有广州那边的一些同行愿意到我们这里来做社康的全科医生,当然这个数量也在慢慢增多,这也是我们的政策效应。

四是提高薪酬待遇,启动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综合改革,按不低于公立医院同级专科医生的薪酬核定社康医生的年薪。

◉第四,做强做实做优基层健康服务。一是做强社区健康服务。落实社康机构建设责任,现在深圳有600多个社区,768个社康中心,目标是到2022年的时候做到800个社康中心,2025年达到1000个,每个社区和每2万人口至少要设立一家社康中心。

推动社康机构标准化建设,比如“社康检查、医院诊断”模式以及将8种门诊特定病种共233种药品纳入社康机构用药目录等。

推进医院专科服务进社康机构,现在社康机构总共有 600多个专科医生工作室。

推动中医药服务进社区,100%的社康机构都提供中医药服务。

二是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规范家庭医生服务和家庭病床管理,我们出台了《家庭医生服务管理办法》、《家庭医生服务规范》、《家庭病床管理办法》和《智慧家庭病床服务规范》等政策文件。在标准化建设方面,我们在做深圳市市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流程图,让市民对生命全周期健康管理一目了然。

丰富家庭医生服务内涵方面,家庭医生的服务包主要包括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内容、健康咨询、健康体检和评估、戒烟门诊、运动指导、营养指导、心理咨询、体质测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等个性化家庭医生服务。我们还会根据队伍建设情况、财力状况、医保基金运行情况等来动态调整服务包。

三是做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规范服务提供方面,出台《深圳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办法》,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行网格化、契约化、清单化和智能化管理。

在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方面,将基本公卫服务内容纳入基层医疗集团绩效考核,强化考核结果在基本医疗财政补助、薪酬总额和院领导聘用的应用。

这次疫情中,我们发现基层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我们最近一次给了基层社康这块2000多个编制,其中30%是用于疾控,希望明年年底,每一个社康中心都有一个经过培训的流调员,针对超大型城市要构建一个公共安全服务体系的底层网络。

在提升信息化水平方面,全市使用网络版的社区健康服务信息系统,现有居民电子健康档案1677.33万份,实名注册用户数870多万。

02

深圳基层医疗集团建设主要成效

◉第一,群众就医便捷性不断提高全市平均2.34万人拥有1家社康机构,每万人全科医生数3.1名,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数1833万人次。近两年社康机构门诊量占比大体上为1/3,当然这个数字是动态的,90.33%的居民10分钟内可达最近医疗点,10类重点人群签约比例达到70%

◉第二,分级诊疗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基层诊疗量占比为74.9%,社康机构完成了全市32.5%的门诊量,其中社康机构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诊疗量占全市诊疗量比例分别为84.7%76.9%

◉第三,医疗费用保持在较低水平。财政部的调研结果和其他同行经常说深圳财政状况比较好,是因为人员结构比较年轻,我们不否认这样一个客观因素。全市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为14.28%,为全国最低水平,也是比较早的完成了国家的指标。全市医疗机构药占比是22.6%

◉第四,市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13项“健康中国2030”规划目标中,目前有10项已经提前完成了,这与基层网点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居民健康指标持续稳定在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水平,比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83.53岁,孕产妇死亡率为4.79/10万,婴儿死亡率为1.14%,居民健康素养水平44.87%。不敢说我们的成绩非常好,因为跟上海的基层建设相比,我们还是一个学生,但是我们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努力提升了成绩。

◉第五,基层疫情防控成效显著。市中医院学苑社康中心接诊报告深圳首例病人,是全国首个由基层医疗机构报告的可疑病人。实行“医院包企业”、向学校派出卫生健康副校长,这也是从疫情防控当中得出的一个经验,先抓大的方面,然后逐渐把小的扫进去,超过740家社康中心参与组建“三位一体”工作小组。目前我市的很多居家隔离、健康监测等工作都由社康机构完成。

第六,改革创新成效得到行业认可。比如2020年6月,深圳基层医疗集团模式在《柳叶刀》上被推荐介绍。

03

基层医疗集团改革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第一,基层医疗集团网格化布局不完善。目前,基层医疗集团组建形式多样、服务网格不明确,集团内部未形成一体化运行、功能错位配置、服务上下衔接的运行新机制。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曾经也探索过,想通过电子地图、热力图等,通过各种类似网格员,把基础摸的更清楚,把分片区做的更精准化。但是总体来说,上下衔接还存在一些问题,还不是做得很流畅。

对策主要是进一步压实基层医疗集团建设属地和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基层医疗集团网格化布局任务。强化区属医院“保基本、强基层”的功能定位,深化基层医疗集团运行机制改革。

◉第二,居民健康管理制度不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面还不够广,引导基层医疗集团“强基层、促健康”的财政补助、医保支付、医疗价格、绩效考核等制度需要完善。今年上半年重点人群签约率63.97%,全人群签约率22.9%,所以这个工作还是任重而道远。

对策方面,一是加快建立健全居民健康管理制度;二是进一步完善医保支付引导政策;三是健全强基层的财政补助政策。

深圳医院财政补助是我牵头做的,在调研后发现,大医院完成一个门急诊病人的诊疗,给到的补助比基层要多,所以我们现在想启动新一轮的财政补助政策的调整,希望在门急诊补助这一块,大医院不补,或者是降低,而把大医院住院补助拉高。财政对不同层级的医院的住院补助也是拉开分档次,但是拉的不是太大,需要做进一步的政策修订。

◉第三,社康机构网点和人员配置不足、机构规模小。对策方面,一是增加社康机构网点设置,实施社康服务扩容提质计划,将社康机构扩容提质目标分解到各区、落实到每年,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加强督查督办,强力推进。

推动在城中村、大型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工业园区建设一批社康站,加强疫情防控力量配置,方便居民就近参与健康管理。到2025年,将全市社康机构数量增加到1000家以上。

二是解决社康机构业务用房问题,将社康机构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提高社康机构建设标准。因为现在是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我们要把处方从卫生健康的小处方变为整个社会的大处方,更多还是需要协同,需要医、教、研、防、产,以及区域的协同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协同。

三是增加社康机构人员编制。深圳总体来说因为底子薄,建设时间比较短,本身也缺少医学院校,每万人社区卫技人员和北京上海相比还是有所欠缺的,总体来说自身造血功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所以要增加社区医务人员编制,加大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生引进力度,补齐人员缺口。

演讲嘉宾:

洪智明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和基层建设处二级调研员

曾任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综合管理部副处长、资源管理部副处长、处长。参与起草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组织推进了深圳市属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改革、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优质医疗资源引进等工作,主持开展了市属公立医院基本医疗服务补助调标、市属公立医院总会计师年薪制改革等事项。

健康

新闻排行榜

健康美图

名医有话说

大医精诚

特别推荐

品牌策划

高清视频

热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