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支健康科普生力军

打造一支健康科普生力军
2021年11月19日 10:00 新浪健康 微博

“他们拥有更强的感知力,更了解公众的实际需求,同时他们也敢拼、敢想、敢实践。在这个群体中,会形成一个个充满朝气、有想象力、有创造力的科普创作团队。”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副教授杨盛力看来,医学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健康科普生力军。

健康科普需要团队作战

2021年1月,杨盛力组建了一个名为“快乐科普驿站”的大学生科普团队,成员以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的学生为主。这支科普团队通过营造充满朝气、创造力、想象力的科普创作氛围,不仅强化了医学生的科普意识、提高他们的科普活动参与度及科普创作能力,也壮大了健康科普队伍,让更多“新鲜血液”致力于帮助公众了解健康知识。

团队中的老师会指导学生撰写科普文章、拍摄制作视频等,还会收集各级各类科普竞赛活动信息,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团队打造了形式多样的科普作品,文章、视频、舞台剧、演讲等都是团队进行健康科普的“阵地”。

“我从事肿瘤专业。在临床中,我发现面对的患者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年轻。其实,很多肿瘤可以通过早发现、早治疗得到更好的预后。但是对疾病不了解以及对治疗的误解,让不少人‘谈癌色变’。疾病袭来时出现的重重问题,也让不少患者一时慌了手脚。”谈起做科普的初衷,杨盛力说,这是在临床过程中与患者沟通交流时产生的灵感。

杨盛力表示,让患者面对疾病时有底气,需要健康知识的帮助。“科学、权威的知识需要由医生传递给大众。我开始尝试着把自己大量的业余时间投入到科普工作中,收到了还不错的效果。但是一两个医生的作用实在太渺小,‘组团’或是更好的选择。”杨盛力开始把希望寄托在医学生这一医学界的“新势力”群体上,“他们有活力、有创意,既有医学专业知识,也有贴近大众特别是贴近年轻人的视角。我相信,他们会成为科普团队的中坚力量。”

专业指导形成良性循环

在团队创建之初,团队成员对华中科技大学二百余名医学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医学生在创作医学科普作品中会遇到许多实际困难。例如,自身能力不足,没有医学科普相关专业老师指导,学习任务繁重没有时间,没有很好的平台等。

“很多医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的意愿虽然很高,但是他们实际能接触到科普活动的机会很少,大部分局限于校园科普问答比赛等活动。虽然大多数医学生有热情,但真正能参与到科普创作中的人仅占少数。”杨盛力介绍,在“快乐科普驿站”这个团队里,团队中的老师会为学生成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与指导。

团队的学生成员先依照个人兴趣自由选择主题,或由老师发布指定主题。然后学生自行收集资料,并选择适合的形式进行创作。初稿形成后,老师或其他学生成员对作品提供修改建议。经修改后的成品,老师还会负责对其进行发布、推广,并为学生反馈结果。通过“创作-推广-总结”模式,让科普创作形成良性循环。

“由于不少大学生都是首次接触科普创作,所以他们往往会在选择作品创作方向时感到迷茫。”杨盛力介绍,团队的老师在积极鼓励同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创作方向的同时,还会不定时发布一些“命题作文”,由老师拟定一些科普选题,以发布任务的形式,让学生们自愿报名参与。

这一做法既为部分暂时没“入门”的成员指明方向,同时也能启发成员了解、发现更多的科普选题。

为了帮助成员顺利创作,除了湖北省各大医院临床科室医生,团队还先后邀请到护理、营养、心理、美术等领域的老师加入,扩大了团队的师资力量。老师不仅为学生健康科普作品的医学专业性把关,还在视频、图文等不同形式的创作上提供专业指导。

团队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员参与了科普书籍的编制,参加了科普征文活动并获得奖项,团队师生还联合了更多医生共同参与,通过科普巡讲的形式,让肿瘤防治科普知识走进多所高校,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团队创作了不少科普作品,但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能取得好成绩。”杨盛力表示,如何能持续总结经验,让科普作品更好地吸引读者,并且将优质科普作品真正推广出去,是团队面临的重要挑战。

他期待,能持续扩大学生科普作品的影响力,调动团队成员积极参与的同时,激励更多“新鲜血液”加入,让健康科普生生不息。

本报记者 胡彬

来源:健康报

健康

新闻排行榜

健康美图

名医有话说

大医精诚

特别推荐

品牌策划

高清视频

热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