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春林:引导医疗体系评价指标调整,推行价值医疗势在必行!

金春林:引导医疗体系评价指标调整,推行价值医疗势在必行!
2022年12月06日 14:23 新浪健康 微博

什么是价值医疗?为什么要推行价值医疗?价值医疗的实现路径又是什么?

整理|肖湘

来源|看医界(ID:vistamed)

“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就提到,整个医疗资源未满足需求不足和提供过度医疗的浪费同时存在,20%到40%的医疗资源其实是可以节约的,所以要有价值医疗的概念。”11月11日,由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指导,上海交大社会医疗机构研究所学术支持,看医界传媒举办的2022上海医交会(第五届全国医交会)上,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这样表示。

以下为金春林主任现场演讲内容整理。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

什么是价值医疗?

什么叫价值医疗?简单来说,就是追求性价比最高的医疗。价值医疗的分子是医疗质量,分母是成本,其中医疗质量是价值医疗的核心,其评判标准分别有可及性(医疗可获得性,等待时间,服务能力);健康结果(临床结果,活动能力,生产能力);满意度(患者,医护人员,支付方)。

现在排行榜、评价指标、考核指标,都没有把“健康结果”作为重要权重。一个院长厉不厉害,评价指标往往是规模是不是越来越大,病人是不是越来越多。其实评价科主任重要的指标应该是:人家不会治的病你会不会?你治疗的病人三年、五年生存率有没有提高?很可惜,现在没有往这个方向引导。

什么是价值?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维度,价值的定义也不一样。对于病人来说,往往更加追求疗效、安全、生命质量和经济负担;对于医疗卫生系统来说,主要关注临床疗效、医疗服务质量、未满足的医疗需求、为患者创造价值;而医保支付者更追求预算的可持续性;同时,全社会更加会看到宏观、疾病带来的社会负担、生产力的影响。所以,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价值的判断不一样。

为什么要推行价值医疗?

为什么价值医疗现在提到相当高的位置?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就提到,整个医疗资源未满足需求的不足和提供过度医疗的浪费同时存在,20%到40%的医疗资源其实是可以节约的。医疗技术不合理使用普遍,48%的技术临床效果不明确,3%的技术无效甚至有害,8%的技术疗效与损害相当,22%的技术可能有效,5%的技术无效,只有13%的技术有效。

所以要有价值医疗的概念。

同病不同治的现象,导致每家医院费用差异极大。即使在上海,三级医院产出标化以后最高最低医院每RW(病种相对权重系数)成本相差约4000元。以8万服务量来计算,单个医院多支出3.2亿元,反过来就是说节约的空间很大。

新技术发展很快,新药品也很多,这也是医疗费用增长的主要因素。哪些新技术应该率先使用?以什么样的价格定价?是否纳入报销范围?这些都需要卫生技术评估来进行价值评估。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同时,提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

2009年新医改以来,医疗机构“996”非常忙,微观来看,医生3分钟看一个病人。但是宏观上,国内糖尿病病人1.4亿,心血管病人2、3亿,增长的势头没有遏制住。微观效率很高,宏观效率呢?医院越来越多、提供服务的力量越来越强,平均期望寿命高了、死亡率降低了,三大指标都好了,但患病率呢?是不是哪里有些问题了?

我们必须要推动价值医疗,要以疗效和健康结果为导向,而不是以业务量的增长为导向。以提高医疗技术为载体,强化合理诊断、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检查为抓手,开发或率先运用临床心技术解决疑难杂症,不断提高肿瘤生存率等治疗效果,以治疗为导向,临床结果为导向。

但很遗憾,鲜有评价这个。3、5年期的生存率,各家医院、各个科室是多少?作为科主任有没有提高?这几年服务量驱动的发展,医院的业务量不断上涨。但是不是全部都是真实需求?不同人群之间门诊服务量差异特别大,上海退休职工可能每年有20多次的门诊量,相反,安徽一些农民可能一年只有3、5次的平均服务量。

服务量驱动要向价值驱动转换,判断的重要依据是健康结果有没有改善,要向预防为中心转变,要让医生赚治未病的钱。“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价值医疗推动医保战略性购买

医保购买的时候不仅是买目前产品的值与不值,要以近博远、以量博价、以质取胜、兼容共生。带量采购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的药品报出极低价也是有问题的。国家也明确“不要唯低价”,不能只买眼前的利益。

实施医保战略性购买,从微观、中观、宏观三方面都有目标。微观上,找到临床某药品、技术或治疗策略经济有效的模式。现在治疗疾病模式很多,有传统的开腹手术、微创手术、日间手术,是否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老医生会传统的手术,就会开腹,不会微创,这就是技术上的低效。微观上必须运用最佳技术,DRG之后,院长就要判断用什么样的技术处理同样的疾病。

中观上,不能鼓励医疗机构以自身业务量越做越大为目标,现在医联体,很多地方强者恒强,分级诊疗越来越差,大医院虹吸现象越来越严重。不仅要靠医院里面的微观运行效率,本院和上游、下游之间关系的整合性医疗服务,大家的功能定位也要合适,这对社会而言才是有效率。三级医院看普通门诊,对不起三级医院的物资配置。

宏观上要追求健康,以医疗为中心向健康为中心转变,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的效率。现在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约7%,一般国家是10到12%,美国是例外,达到18%。我们花了7%的卫生总费用,10亿的居民保险和3亿的职工保险差距很大,“不足”、“浪费”同时存在。

中国到底缺的是什么?

缺的不是床位数。2021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千人床位数中国是6.7(“十四五”规划目标是7.5张),而美国是2.8,英国是2.3。因为现在靶向治疗,日间手术、微创手术在发展,全世界的每千人床位数在下降,而我们还在不断增长。这么多的床位都需要资金去填补,去运行。

实际上,我们缺的是每千人医师数、护士数。千人口医师数,中国是3.0、英国3.2,比我们多。千人口护士数,中国是3.6,美国和英国都是12左右,相差3倍多,所以我们的体验不可能好。医生永远有市场,永远缺,但是床位并不一定那么缺,资源配置非常重要。

价值医疗的实现路径,必须从项目支付转向按人头、病种、绩效支付,以健康结果为导向的捆绑支付,通过支付方式创新,引导重心从医疗向预防转变,医、患、医保(甚至商保)、药械企业间利益相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对付共同敌人——疾病。

在一定区域、一定人口内,按上年度医疗费用承包给医疗服务提供者(可含药械供应商),设定发病率、患病率、治愈率、并发症、预后转归等考核指标,考核结果好有追加,不好扣减,可从小切口开始,从病种开始进行捆绑支付,也就是现在商业健康保险中开始流行的“带病保险”。治疗的疗效越高,付的保险费越多,这样医生的利益、药商的利益、保险公司的利益一致,为老百姓的健康。

支付方式的改革非常重要,由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不同的医疗服务有不同的支付方式,住院急诊强调按DRG和床日付费;基层医疗可按人头付费。还有一些复杂的,不宜打包付费,可以按照项目付费……复合型支付方式改革是今后的一个方向。

今后,价值医疗作为每个支付方式的起点,从按服务项目付费、按绩效支付方式、按患者为中心的家庭式医疗模式付费、捆绑付费、责任制医疗组织、按人头付费,多种方式在不同的场景下进行合理应用,但全世界都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法,包括DRG。

价值支付的趋势,是以服务量为基础支付,向关注诊疗过程,最后关注临床结果和治疗效果,以价值为导向发展。要从关注单个医疗机构向关注整个体系转变,而不是某一类大型医院发展得越来越好。实现整个机构从预防、诊断、治疗到康复整体的协同发展。为疾病治疗付费,向为人群健康付费转变,医保的角色要从被动的支付向真正的战略性购买转变。本文为《看医界》发布,转载须经授权,并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

END

手术

新闻排行榜

健康美图

名医有话说

大医精诚

特别推荐

品牌策划

高清视频

热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