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观点

    日前,一家环保组织发布《“毒”隐于江——长江鱼体内有毒有害物质调查》引发关注。该报告显示,在取自南京、重庆、武汉、马鞍山四市长江中的野生鲤鱼鲶鱼体内测出被称为“环境激素”的壬基酚和辛基酚。该报告已提交环保部。

南京环保部门:鱼体激素含量属安全范围

南京市环保、农委等部门正式回应:长江南京段水质稳定达到饮用水三类标准,野生鱼激素含量不足以危害人体健康。[详细]

小调查

名词解释

    “环境激素”,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释放到环境中的、影响人和动物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由于它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学术上称之为“外源性内分泌干扰物”。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各种“催长”剂、“催熟”剂。

    “壬基酚”“辛基酚”是洗涤剂、纺织产品以及皮革涂饰中极为常见化学原料,可导致雌性性早熟以及雄性精子质量下降、数量减少等性发育和生殖系统等负面影响。

环境激素与环保反思

长江污染情况

    绿色和平在报告中称,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然而近10年来,长江流域的工业污水排放量迅速增长了67% 。

    工业废水、废物的排放、农业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推广应用以及重金属污染使长江成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不仅给长江流域本已脆弱的生态系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也为沿江居民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威胁。

    长江流域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7 年长江流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0.2 万亿人民币,占全国GDP 的40%以上。然而与此对应的是,长江也是全国接纳废水量最多的一条河流。近10 年来,长江流域的污水排放量不断上升,2008 年接纳废水量超过210 亿吨,占全国废水排放量的30%,其中70% 是工业废水。

长江流域鱼类生存现状

  • 长江水生生物物种资源处于全面衰退中
  • 长江作为生物基因的宝库,水生生物资源正呈现出急剧衰减的趋势,不少物种濒临灭绝。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白鱀豚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淡水鱼之王”白鲟已经难觅其踪迹;闻名遐迩的长江鲥鱼更是绝迹多年;“水中活化石”中华鲟数量也急剧下降,并有继续减少的趋势;久负盛名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的鱼苗发生量也自2003年开始锐减,2004年至2006年的平均鱼苗发生量仅为2003年前的10%。
江豚或在15年后灭绝 专家建议长江禁渔10年(图)
江豚或在15年后灭绝 专家建议长江禁渔10年(图)

造成江豚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就是人类活动。长江的江面上挤满了挖沙船,这些挖沙船对生态环境破坏特别严重,对白豚、江豚的影响非常大;水质污染和水利工程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江豚的生存环境。

长江鲥鱼30年绝迹:水利与排污负面效应反思
长江鲥鱼30年绝迹:水利与排污负面效应反思

长江生物资源已经严重衰退,野生长江鲥鱼早已绝迹,白鳍豚也已多年不见踪迹,而野生长江鲥鱼从1974年的最高产量到现在的灭绝仅仅30多年。

专家称中华鲟雌雄比例失调未来堪忧
专家称中华鲟雌雄比例失调未来堪忧

水土流失、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农药残留物等造成的水污染……长江和我国近海的污染问题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有专家称,有很多的鲟苗正是被滚滚长江的污水淹没的。原本黄河、珠江等江河中也有中华鲟,也是被日益污染的江水和改变的环境赶出了家园。

污染防治行动

环保部启动沿江沿河化工石化企业污染隐患排查

环保部启动沿江沿河化工石化企业污染隐患排查

长达2个月的全国沿江沿河化工石化企业环境污染隐患排查大幕拉开。“无环评的一律停止建设;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投入生产的,一律停产,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发现有化工石化企业,立即取缔,拆除;二级保护区内的违法化工石化建设项目,予以关闭。”

专家建议

环保专家孙庆业:尽快加强水质监测
环保专家孙庆业:尽快加强水质监测

“目前,环保部门正在大力治理汞、铅和镉等重金属引发的污染问题,但是国内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对壬基酚和辛基酚的生产、使用和排放进行管理,也没有对壬基酚和辛基酚的检测、排放、产量控制和质量控制及毒性设定相关规定,另外,也未对制造和使用全氟辛烷磺酸和其他全氟化合物作出规定。”安徽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博导孙庆业接受采访时说。

绿色和平:建立化学品环境无害管理体系
绿色和平:建立化学品环境无害管理体系

长江鱼体内有毒有害物质的检出表明,长江正在遭受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这就要求中国尽快建立更完善的化学品环境无害管理体系,包括尽快增加对当前使用和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的认识,建立起针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使用及排放的管理制度。解决有毒有害物质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寻找更清洁的生产方案,逐步替代、削减和淘汰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遏制、管理并最终消除我国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为人类和生物的健康创造清洁无毒的环境,是政府和工业企业的共同责任。

长江鱼污染图解

环境激素与健康预警

专家:环境激素是导致性早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亚洲儿科营养联盟主席、著名儿科专家丁宗一:“儿童性早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刺激造成的。食物或者药物当中的含有的激素会导致孩子性早熟,比如某些含有激素的营养品、壮骨冲剂等等;环境激素的影响也会导致性早熟。比如牲畜体内可能被注射雌激素而多长肉多产奶,鱼虾食用的激素饲料等等,这些环境激素都可能是造成性早熟的原因之一。

性早熟原因一:保健食品

性早熟原因一:保健食品

    保健食物或者药物当中的含有的激素会导致孩子性早熟。
性早熟原因之二:环境激素

性早熟原因之二:环境激素

    各种鱼饲料、催熟剂中所含“环境激素”增加儿童性早熟风险。
性早熟原因三:垃圾食品

性早熟原因三:垃圾食品

    垃圾食品可能带来儿童肥胖,进而出现内分泌紊乱致性早熟。

专家

长江鱼激素含量不足以危害健康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吴晓辉指出,“被称为‘环境激素’的壬基酚和辛基酚,是否导致江鱼中‘毒’,要看有害物质含量有多少,只有当积累到一定量时,才可能对人体造成一定损伤”。

专家称野生鱼激素或来自饲料及农药污染

此前,中科院水生所曾到东湖检测野生鱼情况,当时也检测出东湖里的鱼有激素含量。据分析,鱼类之所以含激素,一是因为部分鱼饲料含激素,另外也由于一些农作物使用激素催熟,激素随地表水流进江河。

北大教授称上世纪80年代已检出鱼体环境激素

胡教授表示,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学者专家就开始研究水体中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了。由于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很多水体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环保调查人员

多地长江野生鱼测出有害物质可致性早熟

调查报告显示,在取自长江上、中、下游不同城市的鲤鱼和鲶鱼体内,均测出了被称为“环境激素”的壬基酚和辛基酚,这两种物质可导致雌性性早熟等性发育和生殖系统问题。

 8条鱼都检出“环境激素”

公布此次调查报告,武毅秀的初衷并不是要告诉市民这两种鱼不能吃了,而是要告诉大家,这些危害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其中很多污染物质,在国外已经明令禁止使用,而在国内连监管都还没有。

报告发布者:有毒物质不断累积迟早导致质变

报告的依据是,国际上已确认壬基酚、辛基酚及全氟辛烷磺酸对人体有害。至于具体含量多少对人体有害,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标准,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有害物质量不断积累势必会导致质变,只是早晚问题。

网友评议

专题内搜索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