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现状

10年10种廉价药断货

每年消失一种廉价药,10年10种廉价药断货:维脑路通片、麦角新碱注射液、注射用回苏灵、简装氯霉素眼药水、西地兰、注射用红霉素、牙周宁片、鱼精蛋白、盐酸环丙沙星胶囊、他巴唑。

全国短缺廉价药达342种

2010年全国两会提案中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对12个城市42家三甲医院临床用药的调查显示,大医院廉价药短缺情况严重,短缺药品数量高达342种。短缺药品主要是医院临床大量使用的常用药、治疗特殊病的药品。这些短缺药品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价格便宜。

探根究底

廉价药为何频频“玩失踪”

1.国家药物定价机制不完善。国家发改委此前有规定,药企在生产过程中符合一定条件可申请单独定价,这本是为鼓励药企研发新特药,但由于审批宽松,成了药企规避政府价格管制、抬高药价的工具。部分药厂通过改变剂型、规格、包装等方式,开发成“新药”,从而导致廉价药退市。

2.药企因利润小不再生产。国家药监局、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曾于2007完成的《中国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及其使用的调查研究》提到,由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收录的绝大多数是普通药、常用药,由政府进行定价,并在近年来不断降价,导致利润降低,生产企业和药店积极性不高。有的企业虽然获得生产许可,但只是少量生产或根本不生产,导致一些药短缺。

3.医院医生也不愿开廉价药。中国缺乏激励医生使用廉价药的机制。尽管新医改已推行“医药分开”,但药品收入仍是医院重要来源,批发价100元的药品收入肯定比批发价10元的高。加上政府对医院投入不够,医保付费机制对医生行为制约不够,医院需要生存,会更倾向于用高价药,从而倒逼药厂,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廉价药退市。

4.药店不愿卖。由于目前医药尚未完全分开,导致医院是事实上的药品零售商,使社会药店与医院在竞争中出于劣势。国家医药部门对药店采取“放开经营,严格管理”方针,但单体药店和小药店成为主流,这类药店多半良莠不齐,更不愿意卖低价药。

寻求解药

如何“抢救”廉价药

让廉价药重回市场,其意义不仅在于救死扶伤,而且能有效遏制药价虚高,进而拉低总体药价,缓解老百姓“看病贵”问题。

解决廉价药短缺问题,政府必须有所作为。从短期来说,应改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纠正“唯低价论”的错误倾向,既要考虑价格因素,更要考虑质量因素。对于防治必需、用量较大的国家基本药物,可以实行定点生产、统一定价、统一供应,既让老百姓得到实惠,也让企业有合理利润,同时更能保证质量。

从长远看,药价不是一个孤立问题,而是涉及医疗卫生体制的综合问题。政府部门必须创新管理,把药价问题放到医改全局中通盘考虑,才能标本兼治。例如,将控制药品最高限价变成管理医保支付价格,用支付制度改革来“倒逼”医疗体制改革。因为政府的目标不是控制药价本身,而是控制医药费用上涨。倘若全面推行按病种付费、按疾病诊断组付费等医保支付方式,建立节约型增收机制,医院必然优先使用既便宜、又管用的药物。如此一来,廉价经典药就会备受青睐,成为市场的“宠儿”。

另一方面,管理医保支付价格,别让医生通过药品赚钱。例如,将控制药品最高限价变成管理医保支付价格,推行按病种付费、按疾病诊断组付费等医保支付方式,建立节约型增收机制,医院必然优先使用既便宜、又管用的药物。还要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使医生通过医疗服务就能获得与其付出相应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