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

名医“被出诊”现象普遍

“名医被出诊”现象的主要表现就是,某些医疗机构(特别是民营医疗机构)为了吸引患者前往就医,向患者公布一些业内知名专家在该单位的出诊信息,而实际上这些专家并未在该医疗机构出诊行医的行为,这种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行为具有欺骗性,有悖法律和道德。

目前,名医“被出诊”现象普遍。很多医生发现,自己不但“被代言”,成为某类药品的代言人,甚至还“被出诊”——照片和简介被放在一些根本没听说的医院网站上,并被冠以“医学顾问”、“出诊专家”的头衔。

名医“被出诊”骗术大起底

“名医被出诊”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张冠李戴”型,即医疗机构实际有跟某些名专家签订出诊协议,但这些专家并未到医院出诊,或者并未签订协议也并未出诊,医院代而让其他医生冒名顶替;二是“徒有虚名”型,即医疗机构挂出了名医的信息,但是这些专家长期不出诊;三是“无中生有”型,即医疗机构对其医务人员进行包装,冠以各类头衔,使其“成为”某领域的专家。无论哪种形式,都具有相同的欺骗性,都会使患者和有关专家的利益受到损害。<详细>

男科和妇科成“被出诊”重灾区

虽然没有做过严格统计,但从观察来看,男科、妇科、不孕不育、皮肤性病科是“被出诊”问题的重灾区。

危害

名医“被出诊”危害医患双方利益

首先,这对患者非常不利,得病已经很不幸了,还要被这些不负责任的医疗机构欺骗,这等于是往伤口上撒盐,让患者更加“伤痕累累”。同时,这种事情频繁发生,也会让老百姓对整个医生群体越来越不信任。结果真正治病救人的医生被连累,躺着中枪。

其次,医生要维护自己的清誉,正本清源的成本太高了。医生需要自己去侦查、请律师、发声明等,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因此,多数医生基本上是无能为力。

这种现象在伤害医生和患者的同时,对当下的医疗环境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医改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大量民营医院涌现,可患者分不清哪些是正规医疗机构,哪些是挂羊头卖狗肉;新医改鼓励医生多点执业,但虚假信息的泛滥,让患者分不清医生到底是真的多点执业,还是‘被出诊’了。几颗老鼠屎,可能坏了一锅粥。

探因

为何这种现象屡禁不止

首先是监管不力,政府对这类违法违规事件惩罚力度不够。”尹佳指出,由于违法成本低,而收益却巨大,因此,总有人铤而走险采用违法手段欺骗患者。此外,老百姓求医心切,很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迷惑,被骗子利用。近年来,“住院医师培训”、“专科医师培训”等医生准入制度陆续开展了,同时监管体制也越来越严格,相信未来这种“名医被出诊”的现象会越来越少。

目前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法规中,均未对“名医被出诊”现象作出界定。即便是以这两部法规为依据做出最高额度的处罚,也仅罚款1万元,对医疗机构的惩罚力度比较有限。而且对于网络虚假医疗信息的监管和执法,常涉及多部门的协调,操作起来难度很大。

虚假医疗信息泛滥,伤害医生和患者的同时,对当下的医疗环境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医改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大量民营医院涌现,可患者分不清哪些是正规医疗机构,哪些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医改鼓励医生多点执业,但虚假信息的泛滥,让患者分不清医生到底是真的多点执业,还是“被出诊”。如果不对“被出诊”现象出重拳,甚至会影响医改政策的推进。

行动

微签名“名医被出诊”活动

从3月1日开始,钟南山院士、凌锋、尹佳、庄一强和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联合发起微签名“名医被出诊”活动。参与此次活动的签名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渠道上传身边疑似“名医被出诊”的信息,也可澄清证实医生出诊的真实信息,多方监督,还原真相。此外,倡议书还建议医生通过网络搜索一下自己的名字,看看是否曾“被出诊”。签名者如何行动以及曝光方法:<详细>

这一问题靠医生个人的力量很难解决,首先要靠民营医院的行业自律,靠卫生行政部门的加强监管。同时,还应利用新媒体发动公众,创造一个大家举报、辨别,医生来核实、澄清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