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博大精深,传承数千年,是国之瑰宝。而国宝级的中医药企业,正是这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新浪健康系列报道“一药乃道:探寻中医药历史文化脉络”将带领大家走入企业深处,探究鲜活存在的中医药之“道”。南阳古城,医圣张仲景故里,千百年医药道统不灭;宛西制药,秉承医圣衣钵,研习“经方”而得新方新药,建立药材基地以保原料地道。报道第二站新浪健康将带您走进南阳,走进宛西制药,一探医圣张仲景的衣钵,发掘“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的秘密。 [热论中医药文化]  第一站:同仁堂里的中医药活历史

医圣张仲景的再传弟子们

地处医圣故里的宛西制药,随处都可以看到张仲景的影子:医圣山上18米高的仲景塑像前香火不灭,汇集各种药材的仲景百草园里枝蔓摇曳——这个已经仙去1800余年被尊为“万世医宗”的人,是宛西制药所有人共有的偶像。“无仲景,不宛西”——生活在医圣遗产中的宛西人,隐隐成为医圣的再传弟子。

经方:鲜活的中医药遗产

 战火硝烟中,医圣不少著作都已经散入尘埃,仅留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却成为了中医药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南北朝名医陶弘景有云:“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两本书中实际记录方剂269个,被尊称为“经方”。

剂型:做更适合现代人的中药

医圣张仲景创造性地提出了很多新的用药方式,记载了多种药物剂型。除了中医药传统的汤剂之外,还提出酒剂、滴耳剂、吹鼻剂、灌鼻剂、阴道栓剂、肛门栓剂等药物剂型,甚至在伤寒杂病论中还记载了人工呼吸法的雏形。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他写出传世巨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中医四大经典”。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堪称中医灵魂。

一幅对联背后的故事

小道蜿蜒,霜树成行,车在伏牛山里颠簸了两个小时,终于停在了西峡县二郎坪乡栗坪村村口。一条冰封的小溪旁,几株千年的银杏下,是村民们自家盖起的小洋房。孩子们在太阳下玩耍,摩托和私家车闪烁着耀眼的光。这里只是一些普通药农们的家,而生活的巨变都源于四面山坡上遍植的山茱萸。

山中茱萸 年年知为谁生

在伏牛山的浩瀚药材中,尤以山茱萸最为量多质优。多年以前,山上的茱萸基本都是野生,一到秋天便挂满了红彤彤的茱萸果,由于山高路远,大量的山茱萸树只是寂寞地重复着花黄、果青、挂红、凋落成泥的生命仪式。

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

今天的栗坪村已经成为了宛西制药20万亩山茱萸基地一部分,村子里的人基本都成为了正宗药农。除此之外宛西制药还分别在原产地建立药材基地河南武陟的地黄、河南温县的山药、安徽铜陵牡丹皮、湖北罗田的茯苓、福建的泽泻。

山茱萸的丰收

走访栗坪村药材基地的时候,已是隆冬季节,山茱萸早已经收获完成,光秃秃的枝头偶尔间还能见到一些被遗忘的红色的茱萸果。中药非常讲究“采收合时”,因为这也直接决定着药材的药效:有歌谣云“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语文课本里收录的王维那一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说的就是这个东西。

地黄的药用

地黄是“六味地黄丸”系列当中分量最重的一味。

地黄粥

“地黄粥”有滋阴、养血、润肺的作用。

一幅对联背后的故事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各种药方浩如烟海,但如六味地黄丸这般流传广泛,老少皆知的,却也并不是太多。这跟中医千百年来所提倡的补肾、养生文化密切相关。甚至很多外国人也受中国文化影响,常常专门购买此药作为日常保健进补之用。六味地黄丸堪称一方滋补千百年。

六味地黄丸和医圣的渊源

六味地黄丸这一药名来自于北宋太医丞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这六味中药组成。但这个药方的母体“八味地黄丸”,早已记载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当中了。

六药合用三补三泄

这个方药的特点是“六药合用,三补三泻”——其中以熟地黄为“君”,滋阴补肾,其余药物为“臣”,山茱萸养肝涩精,山药补脾固精;而泽泻泻肾利湿,丹皮清泻肝火,茯苓健脾渗湿,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综合互补关系。

辨证论治的地黄丸家族

“辨证论治”是医圣张仲景所总结的最为重要的中医思想之一,也是中医千百年不变的法则。“地黄丸”家族的衍化能够非常清晰地展现出这一中医文化。一两味药的增减,就可以调整整个药方的功效,中医药之妙正体现在这些细致入微之处。

临床观察发现六味地黄丸还具有显著的增强免疫、抗衰老、抗疲劳、促进新陈代谢及强壮作用。

逍遥丸

逍遥丸是由张仲景方“经方”四逆散衍化而来。

小柴胡汤丸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所记载的经典方剂。

宛西人的医圣情结和中医药版图

中医药文化绝不仅仅是“故纸堆”,不仅仅是标本,即使时隔千年,它依旧闪烁着朴实的现世关怀之光。就如同宛西制药依然能够从医圣张仲景留下的经典当中,不断发掘出适合现代人的中医药产品一样;就如同甲流肆虐时我们依然会想起从仲景经方中寻求帮助一样。但显赫的名医,绝不是用来供奉和炒作的——不严格保证药材质量,不严格控制制药工序,再好的金字招牌,也只是残酷的自我嘲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