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言堂

爱吃糖一定要知道的危害

2014年09月09日08:47  新浪健康博客    收藏本文     

  这篇博客实在是忍了很久才憋到了中秋之后再发,因为实在不想再去黑五仁月饼了……文章最早发表在两年前,但现在来看,似乎我们社会并不是很乐意与真正向糖宣战。不知道这样的绥靖主义会最终酿成怎样的结果,是甜是苦我们或许多年之后才会品尝。

  2012年2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自然》杂志上刊登文章称:糖有“毒”且成瘾,过量摄入糖类如同慢性自杀,建议像控制烟草一样控制糖。作为中国人,可能我们很难想象有一天我们或许也需要向糖宣战。

  甜蜜有毒!

  糖平日里在中国文化中似乎充满了正派形象,但恐怕现在却也难逃被围剿追杀的命运。“万物皆有毒,只要剂量足”。与充斥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各种被曝光的有毒物质所不同的是,过多食糖所导致的健康危害往往是慢性的。除了摄入过多能量导致肥胖症之外,过量食糖可能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谢症候群相关疾病。

  好吧好吧,营养过剩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难道不是妇孺皆知的事情么?这算得上是“毒”么?算!当代社会,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大多发达国家地区的主要死亡因素了,而吸烟、饮酒、不良饮食正是非传染性疾病的三大罪魁祸首。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果糖具有与酒精类似的肝毒性,过多的摄入可能和癌症及认知能力下降有关。

  当一些原始部落的族人仍需冒着被蜂群蛰咬中毒的危险攀爬高树才得以寻获丝毫蜂蜜的时候,世界不少角落似乎已经被糖本身的毒性给淹没了。美国每年因代谢症候群损失生产力650亿美元;消耗医保资源1500亿美元——真是令人忧伤的代价。

  《自然》杂志的文章中列举了糖的四宗罪:不可避免性、有毒性、潜在成瘾性以及对社会负面影响;最终结论是将糖和酒精烟草归为一类,并呼吁加强对糖的控制。不知道以后“心里像吃了蜜糖一样高兴”之类的话是不是跟“心里像抽了烟一样高兴”一样,不能再出现在学校作文上了……

  谁打翻了我们的糖罐?

  以前家里做菜的时候如果太甜了母亲就会说:哎呀,简直就是打翻了糖罐!但直到我来欧洲留学是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甜到哀伤。在西方的食谱中,糖确实占据了太大太多的内容。碳酸饮料对一些人而言就是饮用水;很多人吃完正餐还能吃下几根高糖含量的巧克力棒;家里做苹果派、多纳圈时放糖跟放面粉一般肆无忌惮……

  虽然大多数西方国家的食物都将热量清楚表明在食品包装袋上,但在这些国家的饮食稍不注意就会能量过剩,肥胖及其他代谢症候群相关疾病到处可见。在北美,几乎四分之三的人体重超重(BBC数据);甚至在不少大医院中还专门针对肥胖者手术的专业组。

  中国目前的情况看似尚没有西方发达国家那么糟糕,但现实情况也并不容乐观。国人传统饮食观念中,似乎并不太习惯于摄入太多的糖。不过随着西式饮食的入侵,越来越多人的饮食也逐渐开始被泡在糖罐子里了。

  如果从人均糖摄入量来看,中国还远低于欧美国家,甚至于跟非洲处在一个水平(<100g每天)。但我们需要十分注意的是,我国的在糖消费水平上存在这很大的不均匀分布,城市和农村之间,沿海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

  于此同时,肥胖等代谢症候群正在一步步地吞噬国人的健康。目前我国成年人中已经有超过三成居民体重超重,而肥胖率也超过一成;全国高血压患病人数约占总人口在2004年已达1.6亿;而大中城市糖尿病患病率已接近10%——很遗憾在我国人均GDP尚离发达国家有一定距离的情况下,我国的代谢症候群相关疾病却似乎有赶英超美的气概!

  出路在哪里?

  既然已经明确了烟草、酒精和饮食是非传染性疾病的关键原因,那么当政府已经对酒精烟草加强控制的情况下,一切似乎都告诉我们:是时候向饮食(包括糖)宣战了。

  丹麦已经开始行动了。他们自2011 年 10月其对富含饱和脂肪的食品征税,并考虑将糖类食品也列入征税范围内。尽管一些评论认为仅仅靠提价是没有效果的,因为目前提高的税收幅度仅仅是九牛一毛,很难对糖类消费造成真正的抑制;征税这只不过是丹麦政府增收的办法罢了。但实际上我们应当看到,征税是大多数政府监管烟酒的主要策略之一。一些国家将所征收的烟草税用以资助肺癌及吸烟导致相关疾病的研究,也多少有些亡羊补牢的作用。

  除了丹麦,美国纽约也在最近推出了限制大杯碳酸饮料销售的政策。根据禁令,超过450毫升的大瓶或大杯含糖汽水需要从全纽约快餐连锁店、食品车、体育场、电影院的货架上消失。纽约市长接受采访时说:“纽约市一半以上成人人口肥胖或者超重,而且肥胖率还在不断上升……纽约需要做些实事,改变这种状况。”这个策略看起来似乎也未必高明,无论是评论家还是一些民众,都不支持甚至嘲笑这个新政策。

  但我们如果换个角度来看问题:我们能够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吗?似乎没有。实际上看着烟草和酒精走过地老路,我们也许也确实很难对控糖感到乐观。

  尽管我们对于怎样的饮食才是健康的,怎样的生活方式对身体最有利已经有了很多的科学的系统的认识,但即便如此,仅仅靠健康宣教的效果似乎并不显著。麦当劳、可口可乐依然是欧洲杯乃至奥运会的重要赞助商,他们依然乐此不疲地通过体育竞技向全世界兜售着巨无霸与含糖汽水——这似乎更让人觉得讽刺。

  经济杠杆似乎真的有撬动地球的勇气,一些国家地区的政府似乎也总是和这些商业利益集团关系暧昧。

  尽管暧昧,但政策杠杆确实能够一定程度影响到产品消费。例如欧美国家对于饮酒以及吸烟的年龄限制,英国对吸烟常所几近苛刻的限定,我国在大众媒体上对于吸烟影像的控制等等,尽管不可能完全杜绝烟酒的销售,但也起到了切实的正面作用——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纽约的大杯限购令如出一辙,或许能够一定程度上减缓糖类的消耗。

  我国尽管目前人均糖类消费水平仍很低,但也切不可沾沾自喜放松警惕。很显然这样的数据在很多“糖贩子”看来,是具有市场潜力的象征。中国人务必要小心这颗真正的糖衣糖心的健康炮弹!

  本文已发表于《中国医学论坛报》

  题图出处:http://www.healthysmoothiehq.com

文章关键词: 危害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