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养老 解决养老问题的金钥匙

2017年09月27日 10:20 中国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穆光宗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

  哈尔滨192.4万老年人口中有六成多“空巢老人”,他们不怕死却怕生病,更怕给孩子添麻烦。在他们的手机里,孩子永远在通讯录的第一位。

  他们可能正是你的父母或你的未来。

  “空巢”父母有多少你不知道的苦楚……不知看哭了多少人!空巢如何养老已经演化为一个令人恐惧的社会话题,特别是空巢独居、空巢高龄和空巢失能的老年人可谓是危机四伏,养老风险巨大。

  “大国空巢”已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调查,中国老年人口空巢率大概在50-70%之间,而且有逐步升高的趋势。空巢老人患“空巢综合征”十分普遍,空巢老年人往往容易陷入孤独抑郁的心理黑洞和缺乏支持的生活困境,病时无人知、苦时无人问、难时无人帮、节时无人访甚至出现空巢孤独死的悲剧等等时有耳闻。

  老年空巢化、老年高龄化和老年失能化交织在一起,已经成为长寿时代的大趋势。毫无疑问,随着家庭的小型化和伴随人口流动而出现的代际赡养分离,家庭养老-照料-慰藉的功能出现普遍、持续的弱化。在少子老龄化时代,要维系捉襟见肘的家庭养老功能,就要促进“养老在地化”和“养老就近化”的结合。

  “养老在地化”是指健康活跃的老年人最好能在熟悉的有归属感的地方养老,老年固化现象告诉我们老年人不适宜长期异地养老,容易“水土不服”产生矛盾和烦恼,所以居家养老模式从情感上是适合老年人特点的,这也是绝大多数老年人首选的主要养老模式。客观上,异地医保无法结算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如果是居住处在空巢状态,居家养老也存在着很多风险,对高龄老人、独居老人、脆弱老人和失能老人而言,困守孤城的居家养老未必是最好的选择,恰恰可能有很多无奈和风险。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空巢老人在生活上出现的不便也与日渐增,万一有个好歹,孩子又不在身边,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心里那种恐慌是别人无法理解的。一个独生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母亲感叹道:“我最无助的时候: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讯录里。” 令人唏嘘不已。

  针对居家养老的风险,应对的策略至少有二:

  一是提前未雨绸缪,选择护理型的养老机构,完成养老方式的转型。

  二是夯实和完善社区助老服务,以社区助老之长济居家养老之短。但社区助老服务能否开展起来,取决于诸多因素。例如,社区中需要服务的老年人口规模,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服务以及这样的服务是否符合规模经济的原则或者说是否有利可图,等等。社区服务包括工具性和情感性两个方面,前者可以是有偿低偿,后者可以是公益慈善。中国在社区助老服务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养老就近化”是指亲子关系在居住方式上最好保持有距离的亲密,代际分开居住模式契合“端过一碗汤去不凉”的亲情距离,老人通过迁徙投靠儿女或者相反,老人和儿女可以也最好同在一个地方生活,但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圈子,保持距离以示彼此尊重;同时距离还不能太远,否则影响亲密度。但现实往往比想象的来得复杂和严峻,即使子女在身边,脆弱的“4-2-1”家庭结构也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回望过去,家庭养老不仅是制度化的传统,而且是人性化的安排,作为最贴近人类情感、最能满足老人心愿的养老模式可惜尔今已经渐行渐远。

  “养老社会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版)》,国家提出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方针以及9073或者9064或者XYZ的养老格局。养老社会化反映了养老在家庭和社会之间分工的变化,就是在养老市场的分工体系中,家庭并没有放弃养老的责任,但向社会转移了养老的职能,所以是“社会化养老”而非“社会养老”。

  今后,中国要高度重视社区助老和机构养老的发展,但这两方面亏空的实在太多,所以我国不仅是众所周知的“未富先老”,而且是令人担忧的“未备先老”。

  当下我国机构养老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

  其一是床位数总体上供不应求和结构性闲置现象并存。口碑好的公立养老机构皆有排队现象,而成长中的民办养老机构还缺乏市场信誉和公信力,这方面中国需要加强公共养老资源的供给侧改革和养老资源的优化组合,保证一定权重的福利性公立养老机构为养老安全兜底。同时,向海内外开放国内养老投资市场,全方位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进来。

  其二是在养老产业化和高端化的风潮下,机构养老的市场价格被不断推高,有些入院门槛奇高,将很多想去机构终老的老人无情地挡在了门外,导致资源供给与有效需求的脱节和错位,叫好不叫座。

  其三是养老机构的内部管理水平与服务品质还有待提高。有些机构的老年人被集中管理如同进了“集中营”,缺乏个人意志表达的机会、自由的空间和欢愉的氛围,一日接一日地“等吃、等睡、等死”,导致暮气沉沉。由此,提出“去机构化”和“居家化”的改革方向。

  我认为,考虑到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巨大,养老任务极其繁重,是一个人类社会史无前例的人道主义问题,而我国的国情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要坚持“共享主义”:一方面追求“养老的适度福利”,体现养老的国家支持和社会反哺责任;另一方面要追求“养老的公平共享”,维护老年安全,避免老无所养和老无所依。

  对应于不同类型的老人,需要提供不同功能的养老院和养老服务。对活跃老人而言,老年公寓或许是合适的选择,关起门是小家,打开门是大家;对失能老人而言,老年护理院则是必然的选择,老年人在这里可以获得专业的护理,保证有品质的失能生活。对一般老人而言,生活在不同档次的养老院或者福利院,只要一日三餐无忧,日常生活有人照料,也有一起闲话的朋友,不至于太孤独寂寞,就基本可以说安养、乐活和善终了。

  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中国要提高“计划生育老人”(生育行为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老年人)的社会福利共享水平,他们是贡献群体和奉献群体,也是牺牲群体和弱势群体,托起一个老年友好型社会美丽的“中国梦”。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专栏+ 更多

秋分,收好这份养生攻略

真正秋高气爽的季节,是在秋分才拉开序幕的。…[详细]
秋分,收好这份养生攻略
热门搜索
健康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