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走进宛西制药探寻医圣衣钵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21日09:40  新浪健康 微博
医圣张仲景医药文化在宛西制药传承 医圣张仲景医药文化在宛西制药传承

  南阳古城,医圣张仲景故里,千百年医药道统不灭;宛西制药,秉承医圣衣钵,研习“经方”而得新方新药,建立药材基地以保原料地道,其“六味地黄丸”风行九州滋养万人。本期中医药文化探寻活动,新浪健康将带您走进南阳,走进宛西制药,一探医圣张仲景的衣钵,发掘“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的秘密。

  医圣张仲景的再传弟子们

  地处医圣故里的宛西制药,随处都可以看到张仲景的影子:医圣山上18米高的仲景塑像前香火不灭,汇集各种药材的仲景百草园里枝蔓摇曳,餐盘、纸巾盒上随处可见的仲景头像——这个已经仙去1800余年被尊为“万世医宗”的人,是宛西制药所有成员共有的偶像。“无仲景,不宛西”——生活在医圣遗产中的宛西人,隐隐成为了医圣的再传弟子。

  经方:鲜活的中医药遗产

  战火硝烟中,医圣的不少著作都已经散入尘埃,留下来的仅《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却成为了中医药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南北朝名医陶弘景有云:“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两本书中实际记录方剂269个,被尊称为“经方”,而后世历代名医又从经方之中又衍化出无数名方,无数人从这些经方中获益、祛病、重生。即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经方”被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保健当中。比如治疗乙型脑炎的白虎汤,治疗肺炎的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疗急慢性阑尾炎的大黄牡丹皮汤,治疗胆道蛔虫的乌梅丸,治疗痢疾的白头翁汤等等,而宛西制药目前最重要的产品——六味地黄丸、逍遥丸,也都是滥觞于这些经方中。

  每当“瘟疫”横行的时候,现代中医们依然习惯到《伤寒杂病论》当中去寻找那些可以抑制瘟疫的方法,而直接继承着仲景文化的宛西人已经在北京建立了“张仲景经方药研发中心”,并组织进行着“仲景经方研讨会”——古方的新用,经方的改良,医圣的再传弟子们不断地从这两本薄薄的古书中汲取着中医药文化的乳汁。

  剂型:做更适合现代人的中药

  据研究伤寒杂病论的博士后们说,医圣张仲景在经方的整理创造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同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很多新的用药的方式,记载了多种药物的剂型。除了中医药传统的汤剂之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酒剂、滴耳剂、吹鼻剂、灌鼻剂、阴道栓剂、肛门栓剂等等药物剂型,甚至在伤寒杂病论中还记载了人工呼吸法的雏形。早在千余年前,医圣已经意识到不同药物剂型、用药方式对于病症治疗的不同效果。

  追随着张仲景的宛西人也意识到了药物剂型对于患者的意义,如何将医圣经方中的经方变成更适合现代人使用的现代中药?为此,宛西制药在上海建立了张仲景现代药研发中心,设立了河南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的就是如何通过药物剂型的变化,来实现更好的治疗目的。比如非常有名的小柴胡汤,就已经衍生出了“小柴胡汤丸”,利用更为便利的丸剂,在保证药物疗效的同时,又给患者提供了医治的便利。

  伏牛山的茱萸和药农

  小道蜿蜒,霜树成行,车在伏牛山里颠簸了两个小时,终于停在了西峡县二郎坪乡栗坪村村口。一条冰封的小溪旁,几株千年的银杏下,是村民们自家盖起的小洋房。孩子们在太阳下玩耍,摩托和私家车闪烁着耀眼的光。这里只是一些普通药农们的家,而生活的巨变都源于四面山坡上遍植的山茱萸。

  山中茱萸年年知为谁生

  莽莽伏牛山是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分界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保存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自古就被称为天然药库。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经方中用的中药材就大部分取自伏牛山中。而《本草纲目》所记载的1800多种中药材,在这里竟然可以找出1300多种。自古生活在这山多地少的拼接腹地的村民们,在依靠着几分薄田果腹的同时,大多依靠着挖掘和采集各种中药材来贴补生活,他们是天然的药农。

  在伏牛山的浩瀚药材中,又尤以山茱萸最为量多质优。据当地的村民说,多年以前,山上的茱萸基本都是野生的,一到秋天,便挂满了红彤彤的茱萸果,有部分村民会采摘上好的山茱萸,走几十里三路到西峡去售卖,而更多的村民只是采少量滋味酸涩的小果子泡进烧酒里,作为滋养身体延年益寿的药酒。大量的山茱萸树只是寂寞地重复着花黄、果青、挂红、凋落成泥的生命仪式。

  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

  传统中医药,讲究的就是药材地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因此地道产地出产的药材对于才最符合药力的要求。很多老中医在开处方的时候,都会写上怀地黄、川芎、杭白菊等标明地域色彩的药物,这正是对于药材地道的严格要求。

  今天的栗坪村已经成为了宛西制药20万亩山茱萸基地的一部分,村子里的人基本都成为了正宗的药农,而整个西峡县从事药材种植的农民已经超过了20万人。除此之外宛西制药还分别在原产地建立药材基地河南武陟的地黄、河南温县的山药、安徽铜陵牡丹皮、湖北罗田的茯苓、福建的泽泻。平常为药农们提供技术支持,丰收季节则优先收购产品,一切无非是为了“药材好、药才好”六个字。

  山茱萸的丰收

  走访栗坪村药材基地的时候,已是隆冬季节,山茱萸早已经收获完成,光秃秃的枝头偶尔间还能见到一些被遗忘的红色的茱萸果。中药非常讲究“采收合时”,因为这也直接决定着药材的药效:有歌谣云“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山茱萸的成熟期在10月前后,如果是早两月到此,便能一睹繁忙的收获景象了:漫山遍野的红色茱萸果,每家每户手工摘茱萸。灵活一些的年轻人在树上穿梭着,而年纪大的则在家里“捏枣皮”——也就是手工去除茱萸核。据药农们说,一人一天可以摘完一棵树,一棵树能产出10多公斤茱萸,而一公斤药材则可以卖出近百元。这些曾经自生自灭的果实,已经变成了当地药农们提前致富的宝贝了。

  六味地黄丸:一方滋补千百年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各种药方浩如烟海,但如六味地黄丸这般流传广泛,老少皆知的,却也并不是太多。这跟中医千百年来所提倡的补肾、养生文化密切相关。甚至很多外国人也受中国文化影响,常常专门购买此药作为日常保健进补之用。六味地黄丸堪称一方滋补千百年。

  六味地黄丸和医圣的渊源

  六味地黄丸这一药名来自于北宋太医丞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这六味中药组成。但这个药方的母体“八味地黄丸”,早已记载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当中了,钱乙只是将其中的附子和桂枝这两种温补药物去掉,变成了现在的六味地黄丸,最初使用它来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等病症,后世逐渐被用作滋阴补肾。而医圣所录的八味地黄丸,也就是现在我们依然常用的“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主要用于面色苍白,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症状。

  六药合用三补三泄

  六味地黄丸因为其在滋阴补肾方面非常显著的疗效,被誉为“补阴方药之祖”。据宛西人介绍,这个方药的特点是“六药合用,三补三泻”——其中以熟地黄为“君”,滋阴补肾,其余药物为“臣”,山茱萸养肝涩精,山药补脾固精;而泽泻泻肾利湿,丹皮清泻肝火,茯苓健脾渗湿,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综合互补关系。主要用于缓解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手脚心发热、遗精盗汗等症状。而作为目前国内六味地黄丸销售最多的宛西制药,他们率先使用了不含糖的浓缩剂型六味地黄丸,让患者服用量更少,更适合现代中药的要求。为了保证原料的药力,宛西制药在六个原产地都建立了药材基地。

  辨证论治的地黄丸家族

  “辨证论治”是医圣张仲景所总结的最为重要的中医思想之一,也是中医千百年不变的法则。“地黄丸”家族的衍化能够非常清晰地展现出这一中医文化。在六味地黄丸方子的基础上加上知母、黄柏,就变成知柏地黄丸,更偏重于滋阴降火,适合那种阴虚火旺、虚火潮热的症状;而加上五味子、麦冬,就变身为麦味地黄丸,更适合于肺肾阴虚造成的咳嗽等症状;如果加上枸杞和菊花,则又化身成为杞菊地黄丸,可以滋补肝肾,特别适合有着眼睛干涩、眩晕症状的肾虚。一两味药的增减,就可以调整整个药方的功效,中医药之妙正体现在这些细致入微之处。

 

更多关于 宛西制药 张仲景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