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直系亲属输血可能会丧命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20日09:40  光明网

  我们因为比较信任亲人,相信他们不会把带有传染病的血液输送给我们,所以一直相信亲人的血是最安全的血,有些人甚至还有“亲上加亲”的伦理想法。在很多电视剧中,也有“亲人有难,就撸起袖子去献血”的剧情,殊不知,这是违反医学常识的,严重者甚至会丧命!

  输血的过程,本质上属于移植的一种,必然会伴随着一系列可能发生的免疫反应,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ransfusion associated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以下简称TA-GVHD)就是其中的免疫反应之一,也是最严重的输血并发症之一。

  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是如何发生的?

  TA-GVHD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在接受输血过程中,输入的供者免疫活性淋巴细胞不被受血者免疫系统识别和排斥,在受血者体内植活、增殖并攻击破坏受血者体内的组织器官及造血系统。任何免疫功能缺陷者,如胸腺发育不良症、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症、早产儿、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年老者、肿瘤化疗或放疗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患者,当接受异体输血时均有可能发生TA-GVHD。

  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有哪些临床表现?

  TA-GVHD常在输血后1-4周起病,以皮肤、消化道、肝功能和骨髓造血功能损伤为特征。临床上 TA-GVHD常出现持续高热,皮肤出现红斑样皮疹,并迅速向全身扩散,严重者可出现水泡,常伴有厌食、恶心、呕吐和腹泻,胆功能损害,全血细胞减少。绝大部分患者因感染或出血而死亡 。TA-GVHD发病快、疗效差、死亡率高达90%。

  近年文献报告的病例增多。因移植物抗宿主病不易诊断,发病后迅速恶化致死,故实际患病人数可能要比已知病人更多。非亲属间输血合并TA-GVHD的估计危险性,日本报导因心脏手术体外循环输血合并TA-GVHD约为1/300-1/400;美国白人中为1/17700-1/39000,德国人群为1/6900—1/48500,日本人群为1/1600-1/17900。一级亲属间输血合并TA-GVHD估计危险,美国白人较非亲属间输血增加21倍,德国人群增加18倍,日本人群增加11倍。

  什么样的亲属关系不能输血?

  这里所说的亲属关系,主要是指有基因遗传关系的亲属,即:父母亲及所生子女,因在他们之间父母的基因在染色体一般为整段遗传,因此他们之间的单倍型基因一般是相同的。如果他们之间产生供、受血之间的关系,发生TA-GVHD可能性明显增大,通常这种疾病发病率为0.1%~1%,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尤其是一级亲属,即父母与子女间,发病率要高10~20倍。

  现在已报告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病例中,由亲属供血的引发者居多。同时,丈夫也不能给妻子输血,尽管他们没有血缘关系。这是因为妻子接受丈夫血液后,会产生针对其血型抗原的抗体。怀孕后抗体可以到达胎儿体内,胎儿就可能会发生新生儿溶血病。

  直系亲属间不能输血是否与《献血法》矛盾?

  《献血法》规定为保障公民用血的需要,提倡动员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互相献血。由于移植物抗宿主病无有效疗法,故强调预防为主。而亲属间输血发生TA-GVHD可能性大,为保险起见,应避免使用亲属供者的血。这与《献血法》的规定并无矛盾,亲属献的血可输给其他病人,患者可输用其它人献的血。有条件的话可将亲属的血在输注前经γ辐照杀灭淋巴细胞后再输用。

  如何治疗和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

  治疗TA-GVHD的治疗效果差,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手段。目前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胸腺球蛋白等免疫抑制治疗均不能降低死亡率。因此该病主要以预防为主。

  目前认为输血前特别是高危人群输血前对血制品进行γ射线照射,是预防的唯一可靠的方法。

  献血小常识

  1、反复献血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吗?可以。

  有关专家对反复献血组2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22例的血流变学各项均值做了比较。结果表明:反复献血组的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电泳,均较正常值明显降低,而尤以红细胞压积最为明显,提示反复献血组的血液粘滞性下降;而急性脑梗塞患者组的上述指标均较正常值高,提示脑梗塞患者存在着高粘血症。因此,反复一定量的献血会使血液粘滞性下降,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积极的意义。

  2、为什么经常献血可提高造血功能?

  因为自胎儿出生后,骨髓就成为主要的造血器官。随着年龄的增长,造血功能和血细胞生成率逐渐下降。献血后,由于血细胞数量减少,对骨髓产生反馈作用,促使骨髓储备成熟血细胞释放,并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促使血细胞的生成。经常按规定期限献血,就可使骨髓保持旺盛的活力。

  3、经常献血可以降低血脂吗?

  人们由于体力活动的减少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体内积存了越来越多的脂肪。好多人的血脂长期处于较高的水平,俗称“血稠”。“血稠”的结果就是脂肪一层层的附着在人们的血管壁上,最后导致动脉硬化,血管弹性降低,形成心脑血管病。而经常献血,减少了体内一部分粘稠的血液,再通过正常的饮水,填充了血容量,使血液自然稀释,血脂就会随着下降,也就减轻了动脉硬化的隐患。

  4、献血可预防心脏病吗?可以。

  据芬兰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证实,适量献血对部分健康成年人(特别是男性成年人),竟有意想不到的预防心脏病之效!

  专家对居住在芬兰东部的20000余名成年人作了试验调查,结果发现,与经常献血者比较,从不献血者的心脏病发病率竟要高出2倍之多。专家们对此解释说,人体血液中含铁过高会明显增加患心脏病的危险(血液中含铁较高者与较低者相比,3年内患心脏病的可能性要大出1-2倍),而适量献血恰恰可使血液中的含铁量大为降低。英国营养基金会科学部主任玛格丽特的研究结果也与上述研究结果不谋而合。她分析说,血液中过剩的铁和铜都会起到加剧血中脂肪氧化的作用,而血脂氧化恰恰是导致心脏病的重要因素。芬兰医生们已发起一场“低铁饮食”运动,要求吃含铁较低的食物。此外最好每年献血一次(献血量为400毫升),这既有利于他人,也有利于自己,堪称“一举两得”之美事!

  5、为什么说适量献血有益长寿?

  按规定献血,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还会刺激人体骨髓造血器官,使其始终保持青春时期一样旺盛的造血状态,收到延年益寿的效果,并能防止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

  据报道,有人对66岁以上的332名曾献血者与同样条件的399名未曾献血者作了比较,结果曾献血者存活率显著高于未曾献血者,献血总量较多的存活年龄还较长。

  6、长期定量献血对骨髓象有影响吗?

  骨髓象的变化直接影响血液的质量和献血者的身体健康。作为献血员,长期、定量献血后,对其骨髓象影响如何,这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献血员共同关心的问题。为追根求源,在1989年12月至1990年11月之间,有关专家调查了107例在1-25年间的献血员。其中男性55人,女性52人;汉族96人,回族11人;职业分别为工人7人,农民90人,市民10人。献血间隔3个月,献血量300毫升(少数400毫升),常规制髓片,瑞氏染色后分类500个细胞,求其平均值、标准差,然后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提供的骨髓象参考值作比较,发现除红细胞系统外,其余无显著性差异。就是说骨髓中除红细胞系统代偿性增生外均未影响其他造血系统。这说明长期定量献血对骨髓无影响。

  7、献血会引起贫血吗?不会。

  因为献血只是血液的暂时少量减少,很快就会恢复正常,不影响人体血液的再生功能。而贫血是一种疾病,对于患有贫血病的人,在献血查体时,就会被检查出来,这种人是不能参加献血的。

  8、多次献血后体内的细胞免疫功能有变化吗?

  为了解多次献血对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影响如何,有关专家选择了献血年限在3-21年,献血10次以上,年龄21-49岁的30人,其中男女各15人,与20名从未献过血的、体检合格的正常人作对照,测定了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表明多次献血者除骨髓造血功能比对照组较旺盛外,细胞免疫功能无差别。

  另有专家以淋巴细胞转化率(SI)、白细胞介素、2(IL-2)及自然杀伤活性(NK)作为免疫功能指标,对75例10年以上长期献血者及35例初次献血者进行比较,两组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说明经过长期献血后,细胞免疫功能这3项指标无明显变化,对血液质量没有影响。

  9、献血会减少大脑的总供血量吗?

  为了解献血对大脑总供血量的影响,有关专家随机抽检了80名献血者(男性38人,女性42人,年龄18-50岁。其中首次献血者40人,献血1-5年、6-28年者各20人。体检合格,每次献血间隔至少3个月,献血400毫升平均5分29秒无献血反),应用彩色经颅多普勒仪(TCD)检测献血者献血前后的大脑中动脉(M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血液速度,并对不同献血年限献血者献血前后脑底动脉血液速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论是首次还是长期献血者,只要未发生献血反应,献血400毫升对脑底动脉血流动力学不会有影响,亦不会减少大脑的总供血量。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