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专家高度评价中国医改阶段性成果

2012年11月06日09:09  新华健康  

  新华网北京11月5日电(记者胡浩、田颖)中外专家学者日前参加在京举行的第二届中美健康峰会和第二届全球卫生大会期间,对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三年医改的成功不仅推动中国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取得了积极进展,而且为其他国家的医改提供了借鉴经验。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萧庆伦认为,中国医改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无论国际学术界还是政府部门都对中国医改的成绩表示认可。中国医改在短时间内实现基本医保覆盖率超过95%,并推行了基本药物制度,这是相当显著的成就,为其他国家的医改提供了宝贵经验。

  “如果说美国医改主要是研究一辆已经很拥挤的公交车还能挤上多少人,那么中国医改就是要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既要让所有人都上车,还要研究怎么加油,怎么修路,怎么培养司机。这些挑战让中国医改难度很大,也使得今天取得的成就更加难得。”美国医院评审联合委员会评审顾问房志武说,尤其是在中国农村地区,基本医疗保障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意义重大。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刘远立认为,中国医改取得这样的成绩来自于三个方面原因:一是政府决心大,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建立常态的医改机构使组织领导上得到保障。二是投入大,三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累计15166亿元,个人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比重从2008年的40.4%下降到2011年的34.9%,政府的大量投入,带来医疗服务利用率大幅提高,因病致贫得到缓解。三是盘子大,从服务体系到筹资和保障体系,再到资源体系建设等,医改带来了明显的成绩和效果。城乡居民健康指标差距逐步缩小,孕产妇死亡率城乡之比由2002年的1:2.61缩小为2011年的1:1.05。

  “医改取得的成就,意义深远,是中国的骄傲,是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表现。”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巡视员陈文玲说,中国医改缓解了社会矛盾,建立了扩大内需的“安全阀”,创造了改革经验,厘清了改革思路。

  专家们高度评价中国医改阶段性成果时,对中国深化医改提出相关建议。

  “到底什么是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公益,应该是用最少国家资源,把病看好。”萧庆伦建议,应对公立医院的公益性问题作出进一步明确回答,并探索如何提高医生职业道德建设。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彼特·伯曼建议,由于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由此造成的慢性疾病负担可能日趋严峻,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对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进行更多的研究、监测和评估。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