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周茂 指导专家/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医师 宋代义
中医有句古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尤其是常常倦怠乏力、脸色苍白、手脚冰凉的阳虚体质的人,立春后更是温阳的好时机。不过,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医师宋代义提醒,阴阳平衡是健康之本,阳虚的人还得“三分补阳,七分养阴”。
温阳不养阴 易上火
“对于阳虚的人来说,补阳很简单,但养阴却不容易。”宋代义医师解释,纯粹温阳,很快就会出现阳亢伤阴,进而发生上火等不适症状,只有先把阴“养”起来了,才不会出现阳亢。
其实,气虚的人同样也需先养阴,因为气属阳,血属阴,只是症状相对较轻。“阳虚的人主要表现为倦怠乏力、脸色苍白、手脚冰冷、舌质淡、苔白、喜热食、消化不好、大便稀溏;如果没有感觉冷,只有倦怠乏力、四肢无力,那就叫气虚。”
用桂附地黄丸 阴阳双补
阳虚气虚的人,就需三分养阳七分补阴,“中医中有一个典型方叫桂附地黄丸,又叫金匮肾气丸,是六味地黄丸加入了肉桂、附片两味药。”宋代义解释,这个方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其中的熟地、山药、山茱萸可养阴血,而茯苓、丹皮、泽泻能利湿,肉桂、附片则能补火助阳。
这个方可谓是三补三泄,平补平泻,其主要作用是养肝肾滋阴,加入少量肉桂、附片又能适当温阳,完全体现了三分养阳七分补阴。如果有阳虚的症状,如怕冷、腰酸腰冷、头昏耳鸣等,就可以服用来帮助滋阴补阳,且不上火。此外,平时还可以多用百合、沙参等滋阴润肺的中药材来泡水、熬粥、煲汤食用,在温阳的同时又能保证不上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