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基因位点,就是基因在人染色体上占有的特定位置。研究人员此次发现的易感基因位点具有“累加效应”,即拥有危险位点数越多,患前列腺癌的风险就越高:数据显示,仅其中一个位点就提高了42%的风险度,如果3个位点同时存在,则个体患前列腺癌的风险要比正常人高2.26倍。
有人容易得癌,有人则不太容易。易患癌的那部分人,即为癌症的易感人群。比如,通常男性会被建议在50岁时开始进行前列腺癌的筛查,而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则被建议在40岁时就开始进行筛查,说明患癌风险确实因人而宜;此外有研究显示,相关基因的突变会导致前列腺癌的患病风险增高,基因改变越多,患癌的可能性则越大。张教授介绍说,本次研究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基因使人易患前列腺癌?
人类基因组99.9%都是一样的,在DNA序列构成上仅有极小(0.1%)的差异,正是这0.1%的差异决定着每个人的身高、体重、长相、肤色等生理特征,也决定着是否易患癌症、对何种药物敏感等性征。
这种差异用专业术语表达叫作“单核苷酸多态”(SNP),它影响着人们是否会患某种疾病及发病时间的早晚。从理论上讲,只要在致癌环境中暴露的时间足够长,每个人都有最终患上癌症的可能,但易感人群对致癌的环境因素更敏感,使他们在短时间内患癌症的可能性更高。
外在因素是诱因,生活方式很关键
有研究表明,在父亲或兄弟等直系男性亲属中,如有1人患有前列腺癌,那么该家族中其他男子患前列腺癌的概率就比普通人高1倍;如果有2人,则概率高出3倍。这表明前列腺癌的发生与基因有关。
“不过,癌变有20多种因素,仅仅归结于基因或遗传,是片面的。医学认为不单单是什么基因导致什么病,而且与饮食、生活方式甚至心理等各种因素密切相关。”研究人员说,同为非洲裔人,非洲裔美国人发病率最高,但非洲裔本土的前列腺癌发病率却是全世界最低。所以,不利的基因突变并不意味着以后必然会患相关疾病,不携带也不是说万事大吉,易感基因绝非“致病基因”。
“例如,常饮用高脂牛奶就会促进前列腺癌的发生。”张正东说,虽然高脂牛奶的口感更好、更香,但从健康角度来说,应推广饮用低脂或脱脂牛奶。他说,经常食用高脂牛奶、肉类等含高脂肪食物的男性是前列腺癌的易发人群,从32个国家的研究结果发现,前列腺癌死亡率和脂肪摄入量有关,而平时饮食中富含蔬菜和水果的人群患病率较低。
雄激素水平高也是前列腺癌的可能诱因之一,非洲裔人前列腺癌发病率高的可能原因之一就是雄激素水平较高。同时也有调查表明,前列腺癌在离婚和丧偶的男性中较为多见,可见维持正常的体内激素水平对于预防这种癌症非常重要。
年龄是前列腺癌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男性在45岁之后,发病率就会急剧升高,此后每增加10岁,发病率增高1倍。50—59岁男性的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为10%,而80—89岁时则为70%。
针对年龄在40岁以上的男性,张正东提出了如下预防建议:第一,定期检查,不忽视任何可能发生的病变;第二,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的心态和体内良好的激素水平;第三,坚持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酗酒;第四,多食用绿叶蔬菜、水果和豆制品,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合理饮食,定期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以上海为例,自2007年以来,其发病率位居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首位,在中国男性十大肿瘤发病率调查中,前列腺癌也从以前的第9位上升到第5位。
“得知这些风险位点,就使前列腺癌易感风险评估成为可能。这对预防癌症发生是非常有价值的。”张正东介绍,只需取血液、毛发、口腔黏膜等生物材料进行基因型检测,受测者就可以了解自己是否容易患癌(易感风险)。一旦人们知道存在患前列腺癌的暗藏风险,就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御措施,阻断诱发癌症的因素,最大限度地避免其发生。
张正东说,对于前列腺癌来说,可能触发枪膛的“扳机”包括家族史、年龄、性别、人种、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等多个方面。前列腺癌的高危人群会被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少吃富含动物脂肪的食物,定期进行前列腺癌筛查,并且避免接触与前列腺癌相关的有害物质,避开污染的环境等,以便早诊断、早治疗,最大程度地降低疾病造成的健康危害。本报记者 张晔 通讯员 蔡心轶 季晓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