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震后如何防病

2013年04月22日09:20  光明日报  

  地震的发生往往会诱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如火灾、滑坡、水灾、海啸、冻灾、疾病等,形成地震灾害链。地震导致房屋大面积倒塌,人员伤亡严重,生态环境被破坏,水源及食品被污染,蚊蝇鼠虫等大量滋生,可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及爆发。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就地震后如何防病作了以下介绍。

  加强饮用水卫生措施

  水是生命之源。确保饮用水安全,是防御疾病的首要关卡。那么,如何确保饮用水卫生呢?对此,有关专家建议:

  首先,应选择临时性供水水源并加以防护。选择临时性水源的总原则是:先选用深层地下水,如有困难,依次选择泉水、浅层地下水、地面水。

  第二,加强对临时性供水措施的卫生监督。在地震灾害条件下,除修复的部分自来水外,临时供水措施主要有3种方式:使用消防水龙带输水、用水车送水及用自备的取水工具分散取水。

  第三,预防尸碱中毒。地震期间,大量人畜尸体经腐生菌腐化分解后(特别是夏季气温高时)污染环境和水源,可致尸碱中毒。为防止由于饮用被腐烂尸体污染的水,水源周围必须彻底清除掩埋的尸体,并进行消毒处理。如果难以找到不致污染地下水源的适宜地点,则需要对尸体及局部土壤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后再掩埋,可采用一层漂白粉一层尸体的掩埋方法,避免造成对地下水的污染。

  第四,对水源水进行严格的净化消毒。饮用水消毒目前仍以化学含氯消毒剂为主,包括缸水消毒、井水消毒。其方法有直接投加法、持续加药法。

  加强食品卫生措施

  加强食品的安全卫生,既是防范与食品相关的突发事件的重要措施,也是突发事件发生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发生、保障有效供给的重要内容。专家强调,应注意加强集体食堂的食品卫生、临时饮食供应点和街头食品的卫生、外援食品的卫生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管理,严防食品受到细菌、霉菌及霉菌毒素、寄生虫及其他昆虫、化学品的污染。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在灾害过后恢复生产经营前,必须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修复,并报请卫生监督机构重新进行卫生审查,经许可后方可恢复生产经营。在灾害袭击的非常时期,在不引起急性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基础上,要保证灾民吃到基本安全的食物。

  加强环境卫生措施

  这里所指的环境卫生,包括灾民临时居住地建设和居住卫生、简易厕所的修建和垃圾粪便的收集处理、尸体的卫生处理等。

  尸体处理可能是地震灾害发生后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尸体处理要做好喷、包、捆、运、埋5个环节:

  喷药——扒挖尸体与喷药紧密结合,尸体上可用石灰水、黑色草木灰来吸附含臭物质,也可用1%的二氧化硅与木屑混合吸附硫化氢之类的臭气,或喷洒3%—5%的来苏水。效果较好的是次氯酸钙、氢氧化钙和漂白粉混合喷洒,能很快除臭消毒。鉴于尸体是感染的隐患,国际卫生组织建议尸体用石蜡浸泡后,主地焚化,以避免疫情的发生。

  包裹——用包装物包尸体头部,后用覆盖物包整个尸体,或装入塑料袋扎口。有条件时可用标准化的专用尸袋。

  捆紧——将包裹后的尸体最好捆三道(头、腰、腿部),便于移运和以免尸臭散发。

  运出——要用符合卫生要求的专用车辆,将包捆后的尸体及时运走,避免在市区内影响环境。在尸体装车前,要先在运尸车厢垫一层砂土或塑料布,防止污染车厢。

  埋葬——在市区外选择好埋尸地点,在不影响市容环境和不污染水源的条件下,将尸体深理地下1.5米—2米,上面加盖土壤和石灰。原临时埋在市区内的尸体,一律重新挖出并移运至市区外的合适地点进行二次埋葬,以改善市区的环境卫生面貌。

  控制传染病

  对于如何防御和控制传染病,专家给出了如下建议:一是重建疾病监测系统。监测的内容包括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人口的暂时居住和流动情况、其他主要疾病发生情况、啮齿动物和媒介生物的数量等;二是重建安全饮用水系统;三是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媒介控制。四是及时发现和处理传染源,加强病人的隔离、治疗,做好疫点(疫区)的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工作。五是落实应急计划免疫。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