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血管门诊,人们常常以胸闷、胸痛,或头痛、头晕,或气急、心悸等症状来就诊。尤其是这些症状持续不缓解,继而影响睡眠、工作、生活。多数人会出现恐慌、紧张、害怕,甚至有“世界末日到来”的感觉。其实,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案,常常可使你“起死回生”。
情绪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表明,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尤其是高血压、冠心病的影响明显。有研究发现,通过9个危险因素可预测90.4%的急性心肌梗死,它们分别是:腹型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血脂紊乱、吸烟、酗酒、过分紧张、缺少运动以及每日蔬菜水果摄入不足。在这9个危险因素中,第一次将“过分紧张”作为引起严重心脏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因此,关注心理、生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
与心理障碍相关的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症状,我们通常也称之为心身疾病。一般可见于以下病变:
一、心脏神经症
1.自觉心悸、心慌、重搏感,除心率增快外,实际并无心律失常。
2.与劳累、活动无关的胸闷气促,往往通过深呼吸来缓解,大多发生于安静休息或情绪紧张时,夜间多见,常以惊恐发作而就诊。
3.胸前区与劳累无关的针刺样或慢性钝痛,常可反复出现,患者往往可在左侧2、3、4胸肋处找到固定的压痛点。
4.有时会有早搏出现,但找不到器质性心脏病背景,常与睡眠障碍、紧张、抑郁、焦虑、恐惧,以及工作、学习、生活的压力等不良情绪有关。
5.非持续性的无感染等病因的一度、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6.特发性房颤。患者常见无器质性心脏病背景,亦无心房扩大的依据,患者肺静脉进入左心房处往往有先天性折返通道的存在,发作前可能与内外环境失衡或不良社会心理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等有关。
二、心脏β受体高敏症
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常伴心悸、胸闷、胸痛等非特异性心脏主观症状,心电图往往有ST段和T波异常,而且常与心率快慢相关,运动试验大多呈阳性。患者除特有的性格特征外,往往有抑郁或焦虑的背景,或有家族史。
三、心脏早期复极综合征
心电图检查时可见J点压低或抬高,与心室提早复极有关,容易被误判为ST段的抬高或压低。有些呈家族性共存现象,心脏交感神经亢进是常见原因。
四、功能性二尖瓣脱垂
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由于腱索等结缔组织发育不全或异常所致,往往在情绪紧张激动时发生血流动力学变化导致二尖瓣脱垂。发作时可有胸闷、胸痛、心尖区或胸骨左缘收缩期杂音或喀喇音或心电图ST-T段异常,大多在成年后消失。
五、心脏X综合征
可有劳累性胸痛,心电图或运动试验阳性,硝酸甘油有时有效,同位素心肌显像呈阳性结果,冠脉造影则为阴性。中青年女性多见。发病原因与冠脉小分支的痉挛有关,其背景也往往存在抑郁或焦虑、压力等不良情绪因素。
了解了自己的真实情况后,在心血管疾病诊治的同时,注意并重视心理情绪的调控、治疗也非常关键。
作者简介:张懋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注明:本文有《家庭用药》独家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