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来爱你阿司匹林

2013年09月25日11:27  家庭用药  

  百年老药阿司匹林从1899年开始应用到临床,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抗炎药,尤其是作为抗血小板药物,至今仍被奉为经典。

  “他汀”稳定斑块+“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经典组合

  老年人往往合并有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如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斑块破裂,导致血小板激活、聚集,从而在局部形成血栓,会导致该动脉完全闭塞,引起该动脉供血器官组织缺血坏死(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脑梗死)。他汀类药物可稳定斑块,使斑块不破裂;抗血小板药物则使血小板不会聚集形成血栓,二者缺一不可,它们构成了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石。

  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机制在于:每天服用75~150毫克阿司匹林,可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抑制血栓素A2的生成,但不影响前列腺环素的合成。血栓素A2具有强烈导致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的作用,而前列腺环素则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舒张血管的作用,所以小剂量阿司匹林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而大剂量阿司匹林会抑制前列腺环素的合成,带来相反的药用效果。

  75 ~150毫克/日——抗血小板最佳剂量

  大量的临床试验显示,对大部分患者(包括慢性稳定型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来说,阿司匹林75 ~150毫克/日可有效降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使病死率降低25%。这一剂量也可降低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卒中和死亡的发生率。临床实践证明,患者服用更高剂量的阿司匹林,疗效不会进一步增加,而副作用的发生却大大增加。因此在预防治疗各种血栓性疾病中,患者应该使用最小的有效剂量,即长期应用75~150毫克/日,以达到最大疗效,而毒副作用则减至最小。有少部分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即服用阿司匹林不能降低其血小板聚集率,则可以服用氯吡格雷或丹参等其他药物。当然,其他药物也可能存在抵抗现象,这是由基因决定的,是药物疗效的个体差异。

  阿司匹林是目前唯一有明确证据并被指南强烈推荐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抗血小板药物,且价格低廉,效价比极高,应该尽早、合理使用。

  阿司匹林使用注意事项

  1. 过敏反应。特异体质者服用此药后可引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哮喘等过敏反应。哮喘大多严重而持久,可伴有荨麻疹或喉头水肿,用皮质激素有效,但常规抗休克药肾上腺素的疗效不佳。

  2. 胃黏膜糜烂、出血及溃疡等。前列腺素对于维护胃黏膜功能具有一定的作用,而阿司匹林阻止前列腺素的合成,使胃黏膜上皮脱落增加并超过更新速度,加重溃疡的程度,使胃黏液减少,溃疡病患者应慎用或不用。饮酒后不宜用阿司匹林,因为能加剧胃黏膜屏障损伤,从而导致胃出血。

  3. 孕妇慎用。

  4. 高尿酸血症。阿司匹林可影响其他排尿酸药的作用,小剂量时可能引起尿酸滞留。

  5. 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发生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肾功能减退等。

  6. 阿司匹林可以分泌到乳汁,故哺乳母亲长期大剂量用药时有可能对婴儿产生不良反应。

  7. 有出血体质的患者不宜用阿司匹林。

  8. 较少见不良反应有肝损害、造血功能障碍,偶可引起溶血。

  9. 不宜与某些药同用,如与维生素B1同服,会加重胃肠道反应;与抗凝药双香豆素合用,易致出血;与降糖药D860同用,易致低血糖反应;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易诱发溃疡;与甲氨蝶呤同用,可增强其毒性;与速尿同用,容易造成水杨酸中毒。

  作者简介:刘建平,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注明:本文有《家庭用药》独家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