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真的可以避免

2014年08月20日07:35  三联生活周刊   收藏本文     

  或许该从坏消息说起。最坏的消息莫过于统计数据。

  目前我国每年有超过150万人死于癌症,每死亡5人中,就有1人是因为癌症。近30年来,世界癌症发病率以年均3%~5%的速度递增,已经成为夺去人类生命的第一死因。据数据预测,在未来几十年,全球范围内,癌症的发病率将从2008年的1270万增加到2030年的2220万人。

  坏消息还包括:近10年、20年,中国癌症的总体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明显上升,其中女性上升的幅度大于男性。与此同时,我国的癌症谱系也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局面,常常出现在不发达国家,因生活水平低、环境与卫生条件差而引发的“穷癌”比例未能得到抑制;发达国家常见的因营养过度、生活优裕、生活方式不健康而引发的“富癌”又呈频发趋势。

  一个国家的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的高低,与综合的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水平有关。它不仅考验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环境与卫生条件,也考验着整个社会的知识理解与认知能力,考验由此产生的整个社会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

  41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对癌宣战”。在当时各种社会力量的推动下,尼克松曾经发出激情洋溢的宣言:“时机到了,之前全国同心协力分裂原子、将人送上月球,现在我们该将这份心力用在对抗这可怕之症上了!”对癌宣战意味着国家癌症所成立,意味着癌症研究者可以动用大量联邦资源,也意味着900亿美元的资本投入。但这一切并没有换来人们期待的那种神奇药丸,甚至困扰研究者们的种种问题,至今依然未能解决。

  抗癌之战带来的是另外一种胜利。美国各地研究机构与医院癌症中心得以广泛建设,为癌症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学术基础;美国某些癌症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持续下降,为攻克癌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还有什么比降低国民死亡率更重要的指标吗?

  现在轮到我们了。刚刚摆脱贫困,开始走向富裕的中国,能不能重提“对癌宣战”的口号呢?2011年,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者詹姆斯·沃森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他的观点:“随着我们对导致疾病分子机理的认识逐渐深化,现在是发动一次真正意义上抗癌之战的时候了!”

  人们为了理清癌症的本质,做出了漫长的努力,终于发现癌症是一种基因病,源自基因损伤、突变累积的结果。年龄越大,基因损伤累积越多,出现癌症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所以癌症在某种程度上又被称为一种老年病。这说起来矛盾——正因为人们活得更加富裕、更少受到其他疾病的威胁,反而更容易生癌。

  但是依然有很多年龄无法解答的问题。为什么许多和年龄相关的成人癌症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差距如此之大?为什么经济水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高发癌症的种类有所不同?为什么移民会获得侨居国的癌症风险?为什么癌症的发生率一直在变化,有些发病率上升,有些反而在下降?

  这一切无法用衰老来解释。事实上,我们的健康反映了我们生活经历的总和,大部分癌症的发生是因为我们经历了什么——我们在哪里出生、有没有接种疫苗、我们吃了什么、住在哪里、在哪里从事何种工作、那里的环境有没有污染,生了病能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有没有遗留下病患?我们DNA的链条随着社会的棘轮缓缓向前,如果它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过多伤害,就会像橡皮筋一样“砰”地断裂。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的身体是社会和生活方式的一面镜子,癌症是我们生活中好事情和坏事情综合起来的结果。

  除了不可避免的衰老和衰老所累积的基因突变之外,流行病学家把癌症的发生率和风险归因为文化变量。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由感染引起的癌症,在公共卫生欠佳的不发达国家是22.9%,而发达国家是7.4%;为什么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感染相关的癌症在逐步减少,但与生殖、饮食和激素等因素有关的癌症逐渐增多。

  正是在逐年累积的认识论的基础上,我们开始觉得,癌症是可以避免的——

  只要能摆脱贫困与落后,重新拥有洁净的空气、纯净的水、健康无害的食物链,拥有安全的社会生态与公共卫生环境;只要能持续减轻社会生活对人类生活的压力,享有更多的医疗保障与科学投入,就可以避免很大一部分癌症。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所有的疾病都是因为自身的基因遗产,与飞速发展的社会及生活习惯极度不匹配的结果。如果人类决定努力应对,很多债务真的可以被豁免。

  按照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乔友林的说法,我国总体癌症死亡中的57.4%其实都是可预防与避免的,明显高于全球35%的平均水平。“与慢性感染和烟草有关的癌症风险分别是29%和22%,这两个风险如果得以控制,一下就能减少51%的风险。”而慢性感染中,我国最常见的感染致癌因子是幽门螺杆菌、乙型/丙型肝炎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它们有可能分别导致胃癌、肝癌与乳腺癌。预防感染,不仅取决于普遍的疫苗接种、公共医疗保障与公共卫生水平的提高,也取决于每人每天实际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态度。

  人类在和癌症抗争4000年后,逐渐走出对癌症莫名恐惧的时代,终于可以理性、乐观地对待它了。在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癌症是一类慢性病。在这个时代,我们组织这一期稿件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知识普及——只有在了解人类对认识癌症所付出的极大代价之后,才能将4000年漫长的认识历程转变为抗癌的财富,在此基础上,才能反思我们的社会生态、生活方式中的隐患,重新认识身体与癌症的关系,才可能打赢“真正意义上的抗癌之战”,从根本上改变疾病对身体的控制。

  本质上,如果无法改造社会,也就无法真正战胜癌症。但对个人而言,如果我们从今天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就有可能避免癌症发生;即便是无法避免,也可以通过康复手段将死亡率降到最低;即便是无法康复,也希望延长生存时间,维持好的生活质量。这一切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将抗癌作为全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积极共识。

  还有什么比拯救他人生命、呵护自己健康更重要的吗?

 

文章关键词: 癌症避免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