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他的故事:乳腺癌并非女人专利

彭老师,男,某大学经济学教授,老伴张老师也是一中学退休教师,聪明漂亮的女儿大学毕业后也找到了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孝顺有佳,正印了古语“夕阳无限好”,老两口尽情享受着幸福而安逸的退休生活。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彭老师67岁那一年,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的前夕,彭老师偶然发现自己左侧乳房乳头内下方有一红枣大小包块,不痛不痒,所以也就没太在意它。大约一个月后,发现肿物增大至核桃大小,像磐石一样固定在胸壁上,局部皮肤发紧,乳头有回缩,仔细一挤,乳头还有少量白色液体,腋窝也能摸到几个黄豆粒至花生米粒大小的淋巴结。真是隔行如隔山,彭老师是很有作为的一位经济学家,在他的宏观经济研究领域内绝对说得上是权威,他的学生里有司局级干部,也有身价过亿的企业家,但在医学领域则基本上是一个医盲,更不用说是男性乳腺癌这种罕见病了。所以他从来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会得乳腺癌,对此也一无所知,碍于社会习惯,也碍于面子,他没有跟任何人说,也没有去医院就诊。又过了两个月,他发现这东西还在增大,表皮有点发红了,也感觉到隐隐地痛了,这才引起他的注意。
彭老师祖籍广东,广东人对中医药文化具有较深的感情,常言道:北方产人参,南方吃人参。南方人特别重视食疗养生,有个头痛脑热、外感风寒或风热之类的小病,一般不会马上去医院,而是先自己想想食疗的办法,或求助于中医,开个小药方调调。彭老师也不例外,他觉得乳房上长一个小小的包块,没什么大不了的,上医院看病那么麻烦,更何况又是一个大老爷们,去看乳腺病,那多难为情啊。所以,他利用自己的教授水平,开始自学中医,翻阅了很多古今中外的书籍,查找了不少单方验方,什么软坚散结的南星、半夏,清热解毒的七叶一枝花、蒲公英、鱼腥草,活血化瘀的红花、桃仁等,他都严格认真地按书上所说耐心细致地执行,或内服,或外用,这样从理论到实践,摸索了将近2年,硬是把自己从一个经济学家转型为一个老中医的样子。按彭老师自己的说法,也不能完全否定他这两年试验的这些方法,至少肿物长得慢了,而且这两年他过得很充实,学了不少新知识。但是,乳腺癌作为一种恶性肿瘤,它不同于一般的乳腺增生或乳腺纤维瘤等良性肿瘤,也有别于乳腺炎、乳腺结核等局部病变,它是一个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具有向周边侵犯及远处转移的基本特性。因此,尽管彭老师想尽了不少办法,用过了无数偏方验方,他的病情还是在不断进展,乳房处肿块也由一孤立的小结节渐渐长大至鸡蛋大小肿物,并破溃成一慢性溃疡,经久不愈,继而出现骨转移致腰背疼痛难忍。
2010年12月,彭老师第一次来我科住院是通过我院一同事介绍来的,当时他已在医科院肿瘤医院做了相关检查,包括乳房肿物穿刺活检及胸腹CT、全身骨扫描等,诊断清楚明确,为左侧乳房浸润性导管癌晚期,合并左侧胸壁癌性溃疡,颈椎、胸椎、腰椎、肋骨、髂骨等多发骨转移,左侧腋窝淋巴结、纵膈多发淋巴结转移。按分子分型属于luminal B型,即雌激素、孕激素受体阳性,而Ki-67值大于14%。由于当时彭老师腰背疼痛剧烈,不能步行,是被平板车推入病房的。入院后望闻问切、视触叩听,全面采集病历资料发现,彭老师除了乳腺癌全身广泛转移外还合并有多种老年性慢性病,如高血压、陈旧性脑梗塞、冠心病、房颤、慢性肾功能不全等,测血压竟然达到200/100mmHg,心率达130次/分,他竟然未曾按时服用降压药及降心率的药物。
入院后利用我们综合医院的优势及中西医结合的特点,先后请心内科、神经内科、肾内科、放疗科等多学科会诊,全面评估他的脏器功能及对肿瘤的敏感性,权衡利弊,量体裁衣,给他选择了一个最合适的化疗方案即紫杉醇加希罗达方案,在剂量上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当然中药辨证、辨病治疗、对症保肾保心治疗、双膦酸盐抗骨转移治疗等也必不可少。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个周期治疗后,彭老师的病情就得到了很好控制,癌性溃疡日渐愈合,骨痛明显缓解,体力状况不但没有因为化疗而下降,相反,一般状况不断改善,高血压、心脏病也趋于平稳。接着又完成了2个周期的联合化疗,12个周期的单药希罗达维持治疗,乳房肿物、纵膈及腋窝淋巴结基本消失,溃疡也全部愈合,仅骨转移病灶仍然存在。考虑希罗达手足综合症的副反应以及彭老师乳腺肿瘤的免疫组化情况,于2011年底改用他莫昔芬内分泌治疗,同时继续双膦酸盐及中医中药治疗。
2012年10月彭老师出现右侧肢体运动障碍,MRI提示多发脑梗塞。同时,肿瘤标志物CEA、CA153也开始出现异常增高,CT尚未发现其他内脏转移征象。考虑他莫昔芬可能导致血脂代谢异常,诱发栓塞性疾病,且出现继发性耐药情况,故而我们在治疗脑梗塞的同时更改了抗肿瘤治疗方案,继续采用相对温和的内分泌治疗,药物上改用诺雷得药物去势,加用阿那曲唑每日1mg,继续辅助中医药补肾壮骨,双膦酸盐抗骨转移治疗。至今,彭老师仍在维持该方案治疗,每4周来看我一次门诊,调调药方,打一次诺雷得的肚皮针,输100ml的盐水加4mg的唑来膦酸,开28天的阿那曲唑片。每三个月做一次常规复查,病情平稳,身体再次恢复如初,除了生活自理外,还能帮张老师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老两口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生活,只是对自己的身体更加在意了,有一点蛛丝马迹就会打电话向我报告、咨询。每天还下楼坚持锻炼两次,前不久老两口还上演了一则“美救英雄”的插曲。彭老师家住在一幢老式板楼的三层,因没有电梯,老两口天天都需要上下楼梯至少两趟。今年10月中旬的一天,在锻炼完身体后上楼回家的途中,因张老师急着上厕所,走在前面,当她快爬到第三层时,听到彭老师“哎呀”一声,她回头一看,彭老师摔倒在台阶上,因没有扶住,又顺着楼梯滚落到二层和三层之间的平台上。张老师顾不上自己,迅速往回冲想去拉住彭老师,因为速度过快,又加上自己也是快70岁的老太太了,行动不像年轻人那么敏捷,一脚踩空,也顺着楼梯滚落了下去,还好下面有彭老师垫着起了一个缓冲作用,没有摔得太重,邻居叫来了救护车,把老两口送往医院检查,结果仅张老师有轻微的脑震荡,休息数日后恢复正常,彭老师却毫发未伤,虚惊一场。事后,老两口还跟我开玩笑说,多亏平时服用了万大夫开的补肾壮骨中药,让彭老师的骨质强硬了,否则,后果可想而知。即使是一般的老年人有时一不小心还来个扭伤骨折什么的,别说彭老师还是一个广泛骨转移的病人了。这也许是老百姓常说的“慢工出细活”吧,中医药治疗就是这样,以不变应万变,扶正培本始终是它在肿瘤治疗方面的优势,彭老师之所以恢复那么好也与他坚持服用中药治疗密不可分,当然更是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规范化、个体化综合治疗的结果。
读完这个故事,大家一定不会再质疑男性也会得乳腺癌了吧!事实上,男性乳腺癌非常罕见,只占全部乳腺癌的1%至2%,在我20余年的临床工作中也只经治过6位男性乳腺癌患者。所以不了解男性乳腺癌,甚至会感到惊讶也很正常,别说彭老师这样的老教授想不到自己会得乳腺癌,在医院工作的很多技术人员、行政人员竟然也有很多人不知道男性会得乳腺癌。彭老师在我院治疗的三年中,曾经也发生过这样那样的小笑话,经常有医技科室、住院处、挂号处、医保办的工作人员看到彭老师和乳腺癌的诊断时都会惊讶地多问几句,病人是您本人吗?大夫是不是写错诊断了啊?更有甚者则直接打电话到护士站或医生办公室核对彭老师的诊断是否有误。所以,在此给大家介绍一点有关男性乳腺癌的知识,希望男性朋友不要忽略乳房上的异常表现,女性朋友更是要在关爱自己乳房的同时也要关注丈夫的身体哦!
乳房小课堂
女性乳房腺体由15~20个腺叶组成,每一腺叶分成若干个腺小叶,每一腺小叶又由10~100 个腺泡组成。这些腺泡紧密地排列在小乳管周围,腺泡的开口与小乳管相连。多个小乳管汇集成小叶间乳管,多个小叶间乳管再进一步汇集成一根整个腺叶的乳腺导管,又名输乳管。输乳管共15~20根,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汇集于乳晕,开口于乳头。而男性乳房相比女性则小很多,基本不含腺叶,没有小叶及腺泡的发育,当他们的乳房出现小的异常时,更容易被觉察到;但另一方面,由于男性的乳房组织太小,肿瘤也无需太长时间就能够扩散到乳房的皮肤和肌肉组织,并很快出现远处转移。又由于“男性不会患乳腺癌”的错误认识,往往导致人们丧失警惕,直到癌症晚期才发现罹患乳癌,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男性乳腺癌的临床表现与女性乳腺癌类似,如乳房出现无痛性肿块,肿块位置与女性常出现的外上象限不同,男性乳腺癌的肿块一般位于乳晕下方,正好是男性乳腺组织集中的地方,肿块生长比较快,肿块边界常常不清晰,且固定不移。此外,还可见乳房皮肤凹陷和起皱,乳头内陷、结痂和回缩,乳头溢液,腋下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和体征。
男性乳腺癌最高发的年龄为60岁至70岁,这与女性乳腺癌的高发年龄为45岁至55岁不同,我也曾诊治过一例80岁高龄的男性乳腺癌。大概有20%的男性乳癌患者,其一级或二级亲属中有类似疾病史,约有百分之九十的男性乳腺癌患者的雌激素受体为阳性,所以具有更多的内分泌治疗的机会。我所经治的六名患者中有两名有乳腺癌家族史,且全部都是内分泌治疗的受益者。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万冬桂
新浪警示:任何收费预测彩票会员等广告皆为诈骗,请勿上当!点击进入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