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解读食品安全:如何分辨“危险食品”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30日08:05  新浪健康 微博

  担心地沟油,担心牛奶质量,担心塑化剂无处不在,担心看不见的食品添加剂危害健康……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重要问题,不小心错过一条曝光新闻就可能增加病从口入的风险。我们该如何分辨“危险食品”、如何提升饮食安全指数呢?新浪健康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做客微访谈,以下为访谈实录: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提问:据报道,卫生部门公布的151种非法添加物中,有37种的检测方法暂缺,万一有不法商贩在食品中使用了这37种非法添加物,那卫生部门岂不是完全没法监测和控制? 

  回答:公布这个黑名单是告诉食品生产经营者,这些物质是不允许使用的,这是政府一种威慑作用,而不是要对名单中每种物质都去检测。当然,如果有根据怀疑非法添加了某种物质,作为取证的一部分,有目标地检测也是需要的。

  提问: 您强调“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靠监管出来的,更不是检测出来的”,怎么理解您的这句话呢? 

  回答:检测是监管工作的一部分,但不是万能的。比如现在公布的黑名单中有50多种非法添加物,以奶制品为例,不可能把每个项目都检测一遍。成本高,周期长,等50多个指标检测完,鲜奶还能供应吗?高昂的检测费用让消费者来买单吗?

  提问:您觉得到底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在源头上保证食品的安全呢? 

  回答:我国很多食品安全事件出现的原因是生产规模太小而且分散。我国有一亿多农户进行分散、非规范化生产,包括所有的初级农产品,鸡鸭鱼肉奶蛋等。另外,五十万 个左右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其中绝大部分规模过小。只有逐步将我国的农业和食品生产加工业规模化、规范化才能在源头上保证食品的安全。

  提问:中国在食品添加剂方面的规范和监管,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回答:食品添加剂标准与国际基本接轨,但是由于多数食品企业规模小、素质差,所以添加剂的超范围和超量使用屡有发生。所以,关键是执行标准中的问题。

  提问:陈院士您好! 请问怎么辨别牛肉膏做的牛肉和真牛肉呢?

  回答:真正的牛肉膏是用牛肉加工成的浓缩物,与真正的牛肉一样都是牛肉制品,只不过吃法和用法不同。而假的牛肉膏是否具有安全问题取决于它的成分,如果没有有毒有害物质,例如,使用批准使用的香精,则是一个单纯的假冒伪劣问题。

  专家解读牛奶新国标

  提问:陈老对牛奶新国标有些什么见解吗? 

  回答:第1:乳品新国标有66个标准,其中有几百项指标,如果只有生乳1个标准中2项指标落后,不能认为我们整体的乳品标准都落后。第2; 生乳中蛋白质没有安全意义,而是生乳收购中一项按质论价的指标。国人又不喝生奶,所以,生乳中蛋白质指标的高低不能作为评价标准落后或先进的指标。

  根据农业部的调查,我国小规模奶牛养殖比例比较高,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例仅为23.1%,养殖水平个低造成了生乳菌落总数相对较高。过去标准中菌落总 数有4档(50万、100万、200万、400万),新的生乳国家标准为200万,不能算是倒退。重要的是生乳不是直接饮用的,在加工中要加热的,应该说在这样的范围内菌落总数高一点或低一点不影响其安全性,关键是要控制致病菌。

  塑化剂危害有哪些

  提问:我看到报道,台湾的专家说,塑化剂比三聚氰胺毒20倍,但是大陆的专家说塑化剂是一种环境激素,普遍存在于空气、土壤和水中,微量的塑化剂对人体健康没有明显的影响。为什么会有这么矛盾的解释呢? 

  回答:磷苯二甲酸酯是允许使用在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生产管道和容器中的一种增塑剂。国家规定了从这些材料中迁移出来的磷苯二甲酸酯(如,DEHP)的最高限量。 只要低于最高限量就是安全的。其它国家也是如此。确实,在我们的环境(空气、水)中也会有很少量的磷苯二甲酸酯,由于量很低,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提问:陈教授,报道说,方便面、儿童感冒药、胃药等产品中都含有塑化剂,大陆港澳都查获台湾的塑化剂产品,香港报道说曾经对几百个市民进行血液样本化 验,99%的样本监测出塑化剂。儿童最容易受到塑化剂的毒害,请问如果孩子吃了塑化剂,家长可以带孩子去监测一下吗?哪里可以监测? 

  回答:我国相关部门还在不断监测和抽样检测食品中的磷苯二甲酸酯,以确保我们不会吃到含有人为添加的磷苯二甲酸酯的食品。

  提问:台湾的塑化剂风波虽然已经渐渐平息,但我的忧虑却未曾平复。前几天,我把给女儿买的果冻全扔了,也不再敢让她喝饮料。请问:哪些食品里面最容易有塑化剂? 

  回答:你的担心,我很理解,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不容忽视,但还没有到“我们什么都不能吃的程度”。目前只有台湾进口的某些食品可能含有塑化剂,进出口监管部门已不让进口,市面上没有发现塑化剂掺假的食品。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更多关于 食品 安全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