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液真是致癌物质吗

2014年02月27日10:46  金羊网-羊城晚报  

  “洗手液含致癌物三氯生”的消息一度在网上传得热闹,虽然有专家表示,洗手液中的三氯生其实不太可能致癌,但人们仍对此满腹生疑,毕竟,洗手液如今太普遍存在了。没必要那么紧张。洗手液到底对人有没有危害,不妨听听专家们怎么说。

  洗手液中的抑菌成分

  洗手液是一种很常见的日用品,它与香皂一样都是用来洗手的。它们的功能也很相似,是通过以机械摩擦和表面活性剂的作用,配合水流来清除手上的污垢和附着的细菌。

  不过,洗手液通常会标榜自己添加了抑菌成分,可以更有效消除细菌,并在一定时间内,部分地抑制细菌在皮肤上的繁殖。这样,就可以让双手的皮肤保持相对洁净,降低传染疾病的风险。

  引来争议的,正是这部分抑菌物质。

  我们常说的抑菌物质,有抗生素类和具备抑菌活性的非药物消毒剂两类。其中,抗生素类是指那些可以作为药物使用的化学物质(如常见的阿莫西林、氟哌酸等),但它们很少用作日用品的抑菌剂。这倒不是因为其杀菌功效不佳,而是要防止“抗生素滥用”。因此,洗手液里添加的通常是具有消毒、抑菌作用的非药物化 合物。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抑菌”,指的是它们在实验室中显示出抑制细菌繁殖的功效,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发出声明称,在美 国,有“抗菌”标志的非处方类洗护用品的“抗菌”实验,并不是直接地测试该产品在降低感染率方面的功效。而且,在预防疾病方面,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标有 “抑菌/抗菌”功效的洗护用品,会优于普通的肥皂和清水。

  抗菌成分是致癌真凶?

  目前,洗手液中用得较多的抑菌化合物,有三氯生、三氯卡班、OPP(2-苯基苯酚)、PCMX(又称“对氯间二甲苯酚”)等。另外,某些洗手液的配方表中,还使用了含义模糊的说法,如“BMAS抑菌成分”,这并不是化学上通用的缩写,因而尚不能判断其实际成分。

  在上述几种有抑菌作用的化合物中,目前最受关注的是三氯生,其实研究得较为透彻的也是三氯生。

  2012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开了一份关于三氯生的消费者指引,对其安全性评价:“目前,尚无实验数据证明三氯生是对人有害的……虽然,有动物 实验显示,它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动物的激素水平,但没有证据证明它会对人类产生类似作用。”换句话说,以目前的科学研究水平来看,三氯生还是一种安全 的物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甚至批准将其用于牙膏。

  此外,从现有数据看,三氯卡班、OPP和PCMX都被认为是对人相当安全的物质。其毒性非常低,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通过对肝细胞的体外实验,也未发现它们能显著地导致“突变”的发生。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肿瘤研究院也公布过一份常见物质的致癌风险研究报告,将OPP定义为第3类物质,即“尚无证据显示其有致癌可能性的物质”,与咖啡因(茶和咖啡中广泛含有的物质)同属一组。

  考虑到上述物质是添加在洗手液中,基本上只可能通过皮肤渗透而被人体吸收,其摄入剂量只会更小,其健康风险应该是在进一步降低的。

  总之,从目前的科学研究来看,用于洗手液中的抑菌物质,只要是经过卫生监管部门批准使用的,都是安全的,并无明显致癌风险。

  有必要非用洗手液吗?

  作为消费者,我们可能需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是否非要使用这些抑菌洗手液不可?

  首先,即便使用最普通的肥皂,或者不含抑菌成分的洗手液(可以理解为液体肥皂),只要洗手的过程规范、认真(如医护人员普遍使用的“七步洗手法”),同样可以消除手上的绝大部分附着菌落。

  相反,即便是使用了有抑菌物质的洗手液,倘若留下了若干“死角”没有清洗到,依然会留下传染疾病的隐患。从这个角度说,“如何洗手”比“用什么洗手”更为重要。

  其次,还有一个浓度问题。当我们在讨论“某个物质的抑菌作用有多强”时,一定是针对其某个具体的浓度而言的;也就是说,任何消毒、抑菌剂,都有一个能够 发挥其作用的最低抑菌浓度,低于此限则不再具有抑菌作用。这就像是把一杯酒倒入水缸,这一缸水恐怕是尝不出酒味的。当我们洗手时,最终都会用自来水把手上 的泡沫或洗手液给冲掉。这样,究竟还能有多少抑菌剂残留在皮肤表面并发挥作用,就因人而异了。如果冲洗得久一点、彻底一点,则皮肤上的抑菌剂浓度就会降

  低,是否还能达到其最低抑菌浓度,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来证明。然而,目前这方面的实验报道非常少,尤其是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的研究开展得 不够充分,普通公众只能通过广告上的动画演示来做出选择。

  另外,还要考虑免疫系统的问题。人体内存在大量细菌,相应的,人体的免疫系统对外来有害细菌已养成了一种动态的抵御能力。如果我们的手上真的做到长时间没有附着的细菌,可能反而“太干净了”,不利于免疫系统的锻炼。这一点对于生长发育中的儿童尤为重要。

  同时,抑菌剂也可能出现和抗生素类似的“耐药”现象。也就是说,当一种细菌没有被抑菌剂完全抑制时,就相当于给这些细菌进行了一次人工选择,其中的“幸 存者”往往是有较强的耐受能力的个体,而它们的后代也将继承这种特质;经过数代选择,就可能“选育”出对这种抑菌剂耐受能力极强的品种,让抑菌剂的效果风 光不再。

  那么,该怎么对待这些声称“具有长时间抑菌作用”的洗手液呢?

  既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肿瘤研究院(IRAC)等相当靠谱的专业机构都未对其安全性提出警告,大可放心使用。当然也无需寄予过高期待。总之,洗手这事,态度、意识比洗手液更为重要。(果壳网)

  小链接正确洗手口诀:

  ●洗手一定要用肥皂(或洗手液);

  ●先洗手心再手背揉搓;

  ●指缝不能漏掉不洗;

  ●洗手至少20秒;

  ●流水冲洗净;

  ●一人一巾习惯好。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