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的成因和食疗

2014年04月14日09:37  新浪健康博客   收藏本文     

  编者按:《博极医缘》是一个中医诊症治病的专题版面,撰文者是一群中医学博士研究生──“博极医缘”正是来自中医古籍《大医精诚》(唐 孙思邈)一文中的语句:“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意谓为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因此习医人须用心精微,勤学不倦。

  《博极医缘》由二月起,逢每月第二个周一刊出,与读者缔结医缘。

  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炎症皮肤病,中医称之为湿疮。主要徵状是在皮肤对称位置,例如左右手肘内侧、左右脚膝盖内侧等,出现多形性的损害,例如红斑、丘疹及水疱等,患者会严重痕痒,患处抓破后会有水渗出,而且病情反反覆覆,容易演变成慢性湿疹。

  湿疹,在中医临床诊断中属“湿疮”,“浸淫疮”、“血风疮”等病的范畴,又据其发病部位不一而名称各异。如生于小腿者曰“臁疮”,生于肘窝或腘窝部则称“四弯风”,生于阴囊即为“绣球风”,其名不下十余种。男女老幼皆可发病,而以先天禀赋敏感者多见。

  临床表现根据湿疹发病缓急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1)急性湿疹:

  发病急,常呈对称分布,以头面、四肢和外阴部好发。在病程发展中,红斑、丘疹、水疱、脓疮、糜烂、结痂等各型皮疹可循序出现,但常有2-3种皮疹同时并存或在某一阶段以某型皮疹为主。常因剧烈瘙痒而经常搔抓,使病情加重。

  (2)亚急性湿疹:

  急性湿疹炎症、症状减轻后,皮疹以丘疹、鳞屑、结痂为主,但搔抓后仍出现糜烂。

  (3)慢性湿疹:

  多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覆发作演变而成,亦可开始即呈现慢性炎症。患处皮肤浸润增厚,变成暗红色及色素沉?。持久不愈时,皮损纹变粗大,表现乾燥而易发生皲裂。常见于小腿、手、足、肘窝、外阴、肛门等处。

  致病因素:风湿热

  从中医角度分析,湿疹是如何形成?

  中医认为,该病主要与风、湿、热三种邪气有关,特别是湿邪,湿可蕴热,发为湿热之证,久之湿则伤脾,热则伤阴血,而致虚实夹杂之证。由于患者先天禀赋(即先天赋予的体质因素)不耐,饮食失节,或过食辛辣刺激荤腥之物,脾胃受损,失其健运,湿热内生,又兼受风邪,内外两邪相搏,风湿热邪浸淫肌肤所致。

  引起湿疹的原因有许多,常不易稳定。“湿邪可蕴热,如果经常进食湿毒食物,例如虾、蟹、牛肉、芒果、咸鱼、榴槤、辣椒、毛笋、糯米、茄子、蒜、胡椒、蚕豆、咖喱、咖啡、烟、酒、海腥等等,容易令体内积聚湿热,发为湿疹。另外吸入某种花粉,尘?、羊毛等;病灶感染(如扁桃体炎龋齿等),肠道寄生虫;生活环境中的日光、炎热、乾燥等;多种化学物质如化妆品、肥皂、合成纤维等。这些均可为发病因素。消化不良,胃肠功能失调、新陈代谢异常亦可成为诱因,其他如神经因素、体质因素亦常与本病有关。

  三大证型:湿热脾虚血虚

  中医理论中,湿疹有多少证型及其表现?

  1. 湿热蕴肤证

  证候:发病快,病程短,皮损潮红,有丘疱疹,灼热瘙痒无休,抓破渗液流脂水,伴心烦口渴,大便乾,小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2. 脾虚湿蕴证

  证候:发病较缓慢,皮损潮红,有丘疹,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胃口差,腹胀便溏,易疲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3. 血虚风燥证

  证候:病程久,反覆发作,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或患部皮肤增厚表面粗糙,剧痒难忍,遇热或肥皂水洗后瘙痒更重,伴有口乾不欲饮,纳差,腹胀;舌淡,苔白,脉细。

  湿疹出现应如何处理?

  要根治湿疹,最重要的是病者必须和医师配合,从日常饮食入手。湿疹病患者应戒吃能加剧疾病及引致敏感的刺激性食品,如酒、辛辣煎炸的食物、虾、蟹、牛肉、芒果、榴槤等。有些蛋白质(蛋白质食品)丰富的食物令人体难以分解,如牛奶、豆类等,应少吃为佳。病者亦应避免各种刺激皮肤的因素,例如搔抓、用硷性强的肥皂、沖凉液或过热的水洗浴、不要让阳光直接照射患湿疹的地方及做出汗太多的运动等都会对湿疹有纾缓作用。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