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之道

2014年05月12日10:20  中国中医药报   收藏本文     

  刘 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经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而不危也。”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古代圣贤教育人们,要顺应自然,远离不正之气。在风寒暑湿侵袭,天气变化之时,应及时添衣加被,遇污浊之气泛滥,瘟疫之邪流行,要及时防御躲避。在精神调养上,要做到淡泊宁静,无所奢望。这样的话,人体真气得以保存,精神不会外泄。疾病还能从何而来呢?所以,应该做到清心寡欲,内心宁静,情绪安定,气定神闲,无所恐惧,无所担忧;同时适当锻炼,劳逸结合,身体虽劳累但不感到过分疲倦;心要舒,气要顺。要遵照自己内心的意愿,顺从个人的喜爱嗜好,决定自己的行为所向;对于自己平日的粗茶淡饭,要食之如甘醴;对于自己所穿的布衣敝履,应着之如时装;面对不同风土人情,要入乡随俗;对于高官厚禄,做到不艳羡,不嫉妒。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安于现状,不作非分之想。就像俗话所说的“知足者长乐”。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敦厚朴实”。内心要有定力,虽有七情六欲却不会情迷意乱。外界的诱惑纵然再多,也依然无动于衷。人或聪明,或愚钝,或才气斐然,或资质平平,都不会因外界的事物而改变自己。这才符合养生之道。这样的人才能够延年益寿,长命百岁。虽年事过百,行动依然能矫健年轻。因为,这个人的身心各方面都已修炼到了最高境界,故没有早衰之虞。

  这篇文章强调的是修身养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已大大改善,但“心身疾病”却在不断增加。譬如消化道疾病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吞气症(反复吞咽空气,不能控制的打嗝)、癔球症(咽喉部异物感,中医称之为“梅核气”)等,都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胃肠道疾病。现代研究发现,这些病与内脏敏感性增高、脑肠轴的调节及脑肠肽的异常释放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肝与脾胃同处中焦,属相邻脏器。肝主疏泄,有调畅情志、舒通气机、促进脾胃运化的功能。心情抑郁会导致肝气郁结,肝气横逆克脾或肝气犯胃,会导致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而出现胃胀、胃痛、嗳气、恶心、呕吐、反酸、嘈杂、咽喉部异物感、胸胁胀满、口苦口干、口中异味、便秘或腹泻等症状。并且疾病的发作与加重与情绪的变化密切相关。这些病也因此被称为“心身病”。

  所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现代人们不仅要注重身体上的调养,更重要的是应注重精神上的修炼,按照古代先贤的教导,做一个内外兼修的人,才有可能养生却病,延年益寿。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