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人需要心理断奶

2013年08月08日09:27  时代周报  

  最近,长春市民耿女士遇到了一件令她苦恼的事情:婆婆居然半夜起来钻进他们的卧室,只为亲儿子一口。奇特的表现后面往往有心酸的原因。耿女士告诉记者,她的爱人幼年丧父,婆婆一人拉扯儿子长大,母子关系极为深厚。

  尴尬局面根源在于丈夫与儿子。耿女士的丈夫在谈恋爱时,就明确表示婚后要和母亲同住,这次事情发生后,也表现得不以为然,觉得耿女士小题大做。从本质上说,这源于心理上还未断奶。

  这让我想起一部美国电影《妈妈的大男孩》,只不过,这一次是多年守寡的母亲迷上了一个风度翩翩的男士,但而立之年的单身儿子却百般“保卫”自己的母亲,对“侵入”他们母子关系的男士采取敌视态度、甚至还发生肢体冲突。

  除了这部《妈妈的大男孩》,马修·麦康纳主演的《发射失败》,还有《恶爸临门》也是关注的类似家庭问题。由此可见,这种在心理上“拒绝成长”并非中国一国之现象,也许这是因为二战后经济、技术的发展,让人有了不长大的条件。当然,中国的独子政策显然加重了这一现象。

  其实,从心理成长与独立,建立起对另外一个家庭的归属感的角度看,女生外向,娶了媳妇忘了娘,除了一些极端的不孝外,大多数时候,描述的是一个正常的心理过程。在这过程中,对另外一个异性的感情就成为挣脱父母心理牢笼的契机。

  在《妈妈的大男孩》这部电影中,男主人公经过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交锋之后,真正让他从这种不健康的情感中走出来的是他新认识的女友。所以,如果从改变上来看,如果谈恋爱的时候,一个女人都不能凭着陌生的风情,强烈的欲望改变一个男人对母亲的不正常依恋,那么,在婚后,就多半会陷入无休止的婆媳大战。所以,站在婚姻的门槛外的时候,选择与拉锯,就已经出现。

  其实,这并非父母与媳妇之间的非零和博弈,一个成年男性的心理断奶,对他周围的所有亲人都是有益的。

  性格像弹簧,在形成性格的童年时期,父母是强大的存在,如果父母恃压抑子女性格,最终子女性格就会收缩,久而久之,就变弱、变软。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其实,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除了学历、经验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性格之间的比拼。谁更会待人接物,谁更坚定,甚至谁更强硬常常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而那些从小受到父母抑制的人,性格往往软弱,阻碍了他们在社会上取得更大的成功。父母与子女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起码在经济上可以相互支援,所以,反过来,父母当年虽然很享受强者的感觉,但终究也会被当年任性与恃强的行为拖累。

  当然,如果这种对父母的依赖已经形成,改变非常之艰难。特别是像耿女士丈夫这种情况,孤儿寡母相互依靠,更是难上之难。不过,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感情,是天然的、本能的、血缘的联系,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自动弥合的,相反,夫妻之间的感情,却需要时间去不断积累、少时夫妻老来伴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如果凭着理性寻求一种更为成熟、更为牢靠的家庭关系,儿子应该站出来说不。

  可以用一个经典的博弈模型来描述这个过程。女儿亲事遭到父亲的反对,威胁若结婚,那么就将脱离父女关系。女儿该怎么办呢?屈从父亲,还是跟心上人结婚?若屈从,则她失去一个心爱的人,父亲胜利;若选择结婚,父亲选择真的断绝父女关系,那么他不但承受了女儿违背他意愿结婚的不快,还得承受失去女儿的悲伤;但他如果选择默认,起码还能避免失去女儿的悲伤。历史上的故事也正是如此,卓文君不顾父亲的反对和司马相如私奔,卓文君的父亲不忍女儿受苦,最后还是接纳了他们的婚姻。其实,历史如此,现实也是如此,父母终究会接纳子女的任何行为。很多当时看起来艰难的改变,实际上回过头去看,并不那么艰难。

  当然,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家庭问题,情感问题千差万别,理性之道,只能提供一个最大概率的、最佳解决原则,而具体如何,则在于应用之妙,存乎一心。反过来说,这个人类的难题,有时候就是无解的,这个时候逃避就是最好的办法—如果还能逃得出来的话。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