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全面盘点测谎方法:眼睛呼吸均有信号(多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21日04:19  现代快报 微博
惊讶情感面部特征 惊讶情感面部特征

幸福情感的面部特征 幸福情感的面部特征

恐惧情绪的面部特征 恐惧情绪的面部特征

愤怒情绪的面部特征 愤怒情绪的面部特征

  为了不被欺骗,人们对如何破解谎言的研究从未停歇。而2009年美剧《Lie To Me》(中文剧名:别对我撒谎)播放后,更是掀起破解谎言的热潮。

  主人公莱特曼博士揭穿谎言的本事令人惊叹,他凭借观察细微的表情便能判断对方是否说谎,这让不少人着迷,因为人们总是尝试着无限接近真相,自古以来便是如此。

  从简单的测谎术到上世纪发明测谎仪,再到最近美国科研人员研制的眼球测谎仪,人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研究。然而这些测谎仪真的有那么神奇吗?莱特曼的测谎术在现实中又真的可用吗?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李彦

  测谎仪何时诞生?

  1921年第一台测谎仪诞生,而测谎术西周时期就出现

  上世纪60年代,《红岩》这部小说和同名电影广受好评,其中有这样一个段落:特务为了逼迫共产党员成岗招供,用尽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其中还包括使用测谎仪。但是成岗说的全是真话:“我是共产党员,永远不会出卖革命的利益!”录音机里,什么口供也没有记下。在一个只说真话的人面前,测谎仪成了一个摆设。

  那时的测谎仪是不是最早的测谎仪呢?记者调查发现,测谎仪最早诞生在1921年的美国,由约翰·拉森等人研制出,不过那只能算是现代测谎仪的雏形。经过几十年发展,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测谎技术已经得到检察机关普遍接受。目前有50多个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使用着测谎技术。

  使用测谎仪其实还不是最早的测谎方法,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古人就提出了“以五声听狱讼”的测谎方法。如果一个人在接受审讯时,语无伦次、脸色通红等,他的回答就有可能是谎言。差不多与此同时,印度流行着一种“大米测谎法”:往嫌疑人嘴里塞入一小把大米,过段时间再要他吐出来,如果大米仍然是干的,他就被认定撒了谎。原因很简单:由于撒谎胆怯,可使人停止正常分泌口水。

  直到19世纪末期,意大利才出现了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测谎术:犯罪学家切萨雷和生理学家莫索合作发现了人在撒谎后血压、脉搏和呼吸发生的“微妙变化”,并计算出了一整套量化的标准。

  说谎时身体哪些部位

  会出卖你?

  体温、呼吸、眼睛、脉搏等

  而科学的测谎方法究竟是什么呢?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对外界刺激会留下一定的印痕,即记忆。当那些记忆被重新提起,特别是不光彩的记忆必然引起被测试人沉重的心理压力或心理应激,从而引起生理上一系列异常的反应,比如,体温微升、出汗、呼吸速率加快、瞳孔放大等。这些反应会随着情绪、行为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不是人的意志所能控制。测谎仪测试的就是生理上的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由三个指标组成:第一个指标是皮肤电。因为皮肤电实际是受交感神经活动的影响,突然的刺激会造成皮肤的收缩反应;第二个指标是呼吸。人紧张的时候呼吸就会变得急促。第三个指标是血压,也就是脉搏。

  最近美国研究出的眼球测谎仪也是利用这个原理。南京鼓楼医院宁益眼科中心门诊部主任鲍连云表示,瞳孔是眼睛内虹膜中心的开口,是光线进入眼睛的通道。人的主观意识无法控制瞳孔的大小变化。当一个人说谎的时候,他的内心难免会情绪波动,这时交感神经就会起作用,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等,所有的这一切变化都是人的主观意志无法控制的。

  鲍连云说,“瞳孔的变化肉眼很难观察出,但现在已经研制出一些精密的仪器可以测量出来。例如在医学上也会用一种红外瞳孔记录仪来观察患者的瞳孔收缩变化,以判断眼睛有没发生病变。”

  测谎仪不能用时怎么办?

  逻辑推理是揭穿谎言的利器

  那是否意味着眼球测谎仪就比之前的测谎仪更精确呢?事实并非如此,专家解释,精密而先进的测谎仪器并非在任何时候都能发挥作用,它需要很多先决条件,要求被测谎人员在身体健康、情绪稳定等情况下才能进行测谎。如果这个人眼睛正好有病,或者被测谎的人以此为借口躲避测谎,也是有可能的。

  因此,在测谎过程中,人们更多地还是依靠逻辑推理来判断他人是否在说谎,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也不可能随身带个测谎仪,这时就要学会用逻辑推理来破解谎言。

  即便我们没有学过逻辑学,但在做数学题时,也常常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我们甚至可以推理别人是否说谎。

  【例题】有一道简单的题目:“有张三、李四、王五三人,张三说李四在说谎,李四说王五在说谎,王五说张三和李四都在说谎。假设至少有一个人在说真话,试问,三人谁在说谎,谁说的是真话?”

  看起来有点复杂的题目,若用数学公式推理,则会清晰多了,假设张三为A、李四为B、王五为C,说真话为1,说谎话为0。

  第一种情况,若张三说真话,即A=1,由于张三说李四在说谎,可推知B=0。而李四说王五在说谎,但B=0,李四说假话,则王五说的真话C=1。由于王五说,张三和李四都在说谎,可知A=0,B=0与A=1矛盾,则A=1时问题无解。

  第二种情况,若张三说假话,即A=0,由于张三说李四在说谎,可知李四说真话,即B=1,李四说,王五在说谎,知C=0。由于王五说,张三和李四都说谎,根据他说的可反推出三种情况:A=1,B=1或A=0,B=1,或A=1,B=0。

  因在这三种情况中至少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由这三种情况只可以挑选出A=0,B=1,C=0符合要求,结论是张三、王五说假话,李四说真话。

  利用逻辑推理揭穿谎言更多应用在刑事侦查中,古今中外断案中,在没有证据情况下,逻辑推理往往能在险中求胜。

  【案例】古时,某地赵三和好友周生约好一起雇船外出做生意,可次日清晨到了出发时间,赵三一直没有出现。于是周生询问船主,船主打着呵欠说没看到赵三来过,周生便遣船主去赵三家催。赵妻(三娘子)诧异,丈夫早在四更时就离开了,于是急匆匆地跟船主来到船上,将情况告知周生。三人分头去找许久无果,周生担心受牵连,忙到官府报警。县官瞧见赵妻长相娇媚,便怀疑赵妻与人私通谋害丈夫,但苦于没有证据,此案久拖未决。

  后来,一位杨评事仔细查看案卷后,从中发现了端倪,他确定三人中有一个说了谎。细心的他发现,船主到赵三家门口敲门时喊的是“三娘子”,按照古时风俗,有男人在家时不能直呼其妻。在逻辑学上,这是一个为真的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杨评事根据这个判断前提推理得出“船主知道赵三不在家”这个结论。整个推理过程符合“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的规则,因而其结论是真实可靠的,继而推理得出船主与赵三的失踪有关。随后案件的重审中,船主如实供述了自己谋财害命的过程。

  《Lie To Me》

  中的技巧管用吗?

  很多人天生就是表演家,仅用表情、行动线索还不够

  勘破谎言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博弈,最终的判断还得依靠人。美国FBI早在1994年就已经在招聘探员时启用了谎言测试环节,他们在戳穿谎言方面有不少普通人也能借鉴的招数。

  招式1:说谎者常会忘“我”。

  美国赫特福德郡大学的心理学家韦斯曼认为,人们在说谎时往往会感到不舒服,他们会本能地把自己从所说的谎言中剔除出去。比如,当你问你的朋友昨晚为什么不来参加派对时,如果他抱怨:“车坏了”,而不是“我的车坏了”,那么很有可能他在说谎。

  招式2:反复问同一个问题。

  如果说谎者已经回答过两次同样的问题,那么他们就会认为“蒙混过关”了,并让身体放松下来。趁他们不注意时再次问到这个问题,此时,说谎者不是恼羞成怒,就会倾向于坦白。

  当然还有从人的肢体语言、语声语调,甚至细微的表情中捕捉撒谎细节的招式,具体操作可参考这两年大热的美剧《Lie To Me》。剧中,男主角莱特曼常常通过下巴上扬、眉毛斜垂、抿抿嘴巴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他的那句“真相和快乐不可兼得”已被剧迷奉为经典。

  剧迷们总结出莱特曼不少识别谎言技巧。

  比如:眉毛上挑并挤在一起表示恐惧;真正的吃惊表情转瞬即逝,超过一秒钟便是假装的;人们说谎时常会不由自主地摸脖子,这是典型的机械反应,同时很难把谎言倒叙出来,他们会预先按顺序编好谎言,但从不会倒着顺一遍;男人的鼻子里有海绵组织,当他想隐瞒什么,鼻子就会开始痒,此时就会下意识地摸鼻子等等。还有一个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对问题的生硬重复是典型的说谎。“你去过她家吗?”“不,我没有去过她家。”

  但这些通过细节判断说谎真的真实可靠吗?

  剧中主人公卡尔·莱特曼博士的原型其实是美国心理学专家保罗·艾克曼博士。1978年,他发布了面部动作编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人脸部的肌肉有43块,可以组合出1万多种表情,靠着这套系统他反复推敲判断人们是否撒谎。

  但是,屏幕外的保罗·艾克曼绝不会承认自己像剧中如此神奇。他很清楚,人和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如此巨大,有的可谓天生的表演家,撒起谎来面不改色心不跳;有人仅仅遭到怀疑,便会紧张失措,自感心虚;有人擅用技巧,真话假说,假话真说,扑朔迷离;有的说谎者首先成功地欺骗了自己,欺骗别人的成功概率也提高了许多……如此之多的“例外”都会令测谎仪失灵,心理学中的表情、行动线索也远远不够,人们必须反复揣摩,动用逻辑、理性、知识来甄别,才有可能揭穿谎言。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更多关于 说谎 测谎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