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专家献策中国社会化养老

2014年05月19日09:16  《生命时报》  微博 收藏本文     

  南京有这样一家养老院:人性化的居室、优雅的环境,配上图书室、棋牌室等设施,每张床位每月收费只有1500~3500元……按说,这样的养老院应该能吸引不少老人入住,但据《现代快报》记者调查,这家养老院入住率只有20%。住在这里的张奶奶向记者诉苦:“这里环境虽好,但看病拿药要跑很远。”据了解,目前社会上像这样的养老机构不在少数。一些养老机构,房子越盖越多,硬件十分完善,配套的软件服务却远远跟不上。“过优质的养老生活”,是每一个老人的愿望,如何实现它?我们请来十大相关专家,共同为社会化养老出谋划策。

  制度:实施细节要明确

  近年来,国家在制订和完善养老相关政策法规方面,已经迈出了很大的步子,现在的问题是框架搭好了,具体的实施细节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比如政府应该怎么做,社会力量怎样才能更好地参与,老年人的需求如何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等。政府的激励和服务措施联合社会力量,并参考需求方——老年人的评价,三方共同发力,才能真正推动社会化养老体系向前发展。

  服务:亟须统一标准

  近年来,为应对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我国养老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由于这项工作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养老服务业标准体系有待完善;标准强制性不足,实施效果有待提高;服务管理核心标准的研究有待加强;标准化技术组织与人才队伍比较匮乏;标准化建设与管理保障机制尚未健全。整体来说,养老服务标准的制订,需要通过市场来检验,不能各自为战;另外,要克服部门利益,正确研判,解决政策碎片化的问题。

  照护:面向全体,突出重点

  我国目前的社会养老服务,功能大多只限于吃穿住的收容性服务,而尚未转变到现代的、社会福利意义上的、既有重点又面向全体老年人的、具有整体性功能的老年照护。因此,需要从顶层设计、战略规划和制度安排入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机构调整为主线,着力调整我国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今后,养老服务应更注重调整服务结构、拓展服务范围、发挥政府和社会力量的作用。

  健康:抓好“一头一尾”

  养老不是光盖楼,楼建起来,一定要配备相应的医疗保健功能。在我看来,让老人活得健康,抓好“一头一尾”非常关键。“头”指的是做好预防,这需要媒体广泛提供科学、实用、通俗的健康科普知识,老人主动学习,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尾”指的是康复,康复是我国医疗行业的短板,发展严重滞后,导致有些能出院的老人因找不到康复病床无法出院。我们一方面应加大社区投入,在社区建立一些病床;另一方面要培养专业的护理人才。

 

  管理:“防治康养”四轮驱动

  目前,我们已将老年保健服务纳入到了健康管理的范畴,通过“防、治、康、养”四轮驱动、协调发展助力养老。健康管理的介入对老年保健服务主要起到三方面的作用。首先,引领老年保健康复整体前移,使老年人从“治病”转向“治未病”。其次,帮助老年保健形成一系列的整理管理办法,对老年人身体健康进行更有效的管理。最后,建立老年保健的信息系统,提高个人的健康素养。

  队伍:实现职业化、制度化

  目前我们面临的养老瓶颈主要集中在政策制订、养老队伍、制度监管和投资门槛四个方面。对于社会化养老,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不少政策,但这些政策还缺少必要的连贯性,离老人的需求也有一定差距。养老队伍的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水平明显滞后,这无疑拖慢了社会化养老的发展步伐。制度监管上虽不是空白,但由于缺少第三方评估,养老机构的运营情况、满意程度都需要打上一个问号。最后,社会化养老作为一个产业,必须考虑如何吸引社会力量投资,这需要从政策上给予支持。

  护理:培养训练有素的人才

  解决养老问题需要从顶层设计出一套涉及老年多方面和多层次需求的社会服务体系。首先,要对养老需求的规模和程度有准确的认识。比如,老年人中有多少是身体健康、可自理的,多少是失能、残疾的,不同年龄段老人的需求有哪些不同等。其次,要评估预测需要多少成本才可以达到基本的养老需求。最后,谁来提供养老服务。目前,训练有素的医生和护士数量远远不足,如何激励医学院校定向培养老年服务产业的各类专业人才,如何激励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人才留在社区,都将是未来必须面对的问题。

  心理:给老人尊重与认可

  目前,我国有近1000万认知障碍症患者,但约80%~90%的患者尚未寻求诊断或得到帮助。在医疗方面,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帮助每一位患者的关键;从社会角度来说,应调动更多的力量关注这一群体。在我国居家型养老为主的养老服务模式中,应鼓励社区建立适合照护患有认知障碍症老人的服务团体,为家属提供科学的辅导与支持。鼓励开发适合这部分老人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养护用具和康复器材,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此外,老年人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为老年人提供娱乐、精神帮助,让老年人获得应有的尊重与认可,快乐的老去,也是养老服务应该和必须考虑的问题。

  模式:摒弃“拿来主义”

  国家层面,最关键是解决政策的顶层设计问题,尽早出台可落地实施的有效的法律法规。养老不同于其他产业,它是一项政府的民生工程,投资周期较长,如果政策的持续性和保障力度不够,无法给投资者以较长时间的安全感。企业层面,需要对养老产业进行更多的研究。很多企业都抱着“拿来主义”的心态,走马观花式的国内外考察很多,但到底如何做出适合中国的社会化养老模式,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探讨。个人层面,社会化养老的理念尚需进一步建立。与以前相比,我们对晚年生活的规划意识在加强,但观念转变尚需时间。比如,年轻时就应开始为养老做准备,规划养老生活。

  经验:鼓励私营机构参与

  在澳大利亚,每个地区的政府在提供资金支持前,对老年照护机构真正需要什么,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并应基于人口统计学做出评估。这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我们也是慢慢才意识到,谈论养老建筑和设施前必须先仔细考虑服务问题。只有当我们确信有需求时,才能开始开发特殊的养老住所。如果私营机构希望参与进来,应该鼓励他们去做,但首先要提供给他们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框架,引导他们怎么选址。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