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家庭医疗账本:工薪家庭患者3次化疗花50余万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2日15:50  人民网-人民日报
医疗花费多成为许多家庭的负担。石 语绘 医疗花费多成为许多家庭的负担。石 语绘

  本报记者  陆娅楠

   大病重症花钱多

  工薪家庭:一项肿瘤检查10000元,三次化疗花去50多万,全家陷入“砸钱”持久战

  2004年春天,北京市居民李秀荣一家人的生活进入了分水岭。一纸卵巢癌诊断书,将一家人拖进了没有旅游、购物、娱乐的紧日子。

  “诊疗、化验、手术、治疗、住院……什么都需要钱,我觉得自己就像个无底洞,全家人都在往里填钱。”李秀荣打开一个绿色的小本,一页页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从2004年以来的各项医疗花费。

  打开一张2004年的住院花销结算单,犹如6页报纸首尾相连,密密麻麻地打印着各项花费:床位费286元、诊疗费77元、手术费2727元、化验费2178元、材料费1770元、西药费5913元、检查费154元、治疗费237元、麻醉费305元……大大小小共13大项。这其中化验费又多达55 小项,小到3元钱的总蛋白定量,大到95元的血清CA—125测定。仅这一次住院、手术的花费就高达14000多元。

  然而,像卵巢癌这样的重症治疗,需要花钱的地方不仅是住院、做手术。

  治疗肿瘤,精确诊断是前提,而越是技术先进、效果明显的诊断项目,越需要自费。比如2004年李秀荣做的PET—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检查,是临床上用以诊断和指导治疗肿瘤的最佳手段,但是需要全自费,一次约10000元。

  “那么多钱都赶上一家三口3个月的生活费了,是家里人坚决要做,说只要诊断效果好,花多少钱都值!”李秀荣感慨。

  治疗肿瘤,还要多次化疗,每次化疗都是“钞票铺路”。李秀荣介绍,一次化疗需要5至6个疗程,每个疗程注射6个单位的药。当时,一个单位的药从900多元至8000多元不等。而且化疗需要配合注射一些配套药物,比如生血小板的针剂,一针又是500至600元。

  “副作用小的是高级进口药,但是用这种药一次化疗要花近30万元,有多少家庭能负担得起啊?”李秀荣当时已经退休,月退休金不足2000元,老伴儿与儿子的月收入约12000元。“我们也算是小康之家,2000多元的药还是咬着牙选的。这一次化疗下来,7万多元就没了,相当于我们家半年的收入。”

  治疗肿瘤,最怕癌细胞扩散,这意味着整个家庭要陷入“砸钱”的持久战。2005年,李秀荣的癌细胞扩散,她不得不切除脾和1/3的胃,并再一次进行化疗,术后开始吃中药,花去近20万元。2009年,她的癌细胞扩散至胆囊、结肠,再次手术,再次化疗,再次服用中药,又花去十几万元。

  “从2004年开始,看病、手术、化疗、不定期复查,大概花了50多万元,医保报销后,自己还是掏了20多万元。”李秀荣说,“我们老两口省吃俭用那么多年才攒了这么些钱,这才几年就败了一半,以后还不知道要花多少。”

  由于医保报销是年终结算,每一次治疗却都需要垫付现金,而且很多药物是自费项目,2004年以来李秀荣的家人都不敢花钱。除了最基本的生活开销,工资全部储蓄,而积蓄随时用来看病。为了攒钱看病,李秀荣的老伴儿放弃了摄影爱好,烟酒都戒了;儿子减少了参加同事、朋友聚会的次数,而且再也没有外出旅游过。

  李秀荣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曾提出过放弃治疗的念头。“我听护士对病友家属说过,得了我们这种病,最后就是人财两空,生是负担,死了还要家人替我们还债。”可是儿子和丈夫总是不断鼓励她。

  “或许奇迹真的会出现吧。也许有一天,肿瘤治疗会驶入低价轨道。但愿我能等到那一天。”李秀荣期盼。

  小病费用也不低

  低收入家庭:每月余钱六七百元,其中大约500元要花在吃药看病上

  坐在医院门口,板寸花白的老曾拿着诊断书和药单,望着天空发呆。半个月来的就诊经历,让他一时茫然。

  第一天,医生只说了一句“抽血化验,B超,然后再说”,他就去排队交了370元,包括血常规20元、肝功能30元、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查30元、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查60元、艾滋病毒抗体检查50元、梅毒抗体50元、衣原体抗体测定50元、B超80元。

  过了两天,他取了化验结果,做了B超,没和医生说上话就被支到收费处,交了250元,预约了电子胃镜检查。

  两周后,他拿着胃镜结果见到了医生。一句“应该是反流性食管炎和慢性胃炎,有息肉,做个活检”,他又交了100元的挂号费、检查费、诊疗费。

  “药还没开,就花了700多元,这个月都白干了,老心疼了。”41岁的老曾是内蒙古通辽人,在北京一个洗浴中心做锅炉工,月收入约1400元。“胃炎是我的老毛病,医生也没看出什么新花样。”

  老曾对去医院看病有抵触情绪,主要是因为“手头紧”。老曾的妻子做保洁员,每月也有近1200元的收入。但是,他们每月要支出500多元房租、 600多元饮食,以及电话、水电、煤气、交通等费用。老曾每月还要寄800元回家,供女儿读书生活。算下来,老曾每月手头的余钱有六七百元,这不多的余钱里,大约500元要花在吃药看病上。

  老曾的妻子有糖尿病和腰椎病。为了控制血糖,每个月吃药、打针、用试纸,花掉200至400元不等。而腰椎病和胃病,俩人都不去医院,老曾有自己的“土方子”:腰椎病是贴3元钱4片的膏药,胃药一般是吃4元多24片的一种消炎片,感冒一般就吃一块多24片的黄色感冒通片。“我们哪有那么娇气。除了怕花钱,我们啥都不怕。”

  不过,上个月,老曾的胃病又暴发了。这次不仅胃胀得要爆炸似的,食物也难以下咽,而且还一直拉肚子。老板发现他瘦了一圈,让他务必看病,并且要出具大医院的诊断书,否则就别想继续干了。“我也担心,怕是个啥绝症。我要是倒了,家里就乱了。”老曾哭丧着脸,连连叹气。他没有医保,也买不起商业险,花了钱没处“找补”。而看病还意味着误工,又是一笔损失。

  这次看病,老曾的很多“土方子”被医生严重警告了。“人家说了,药不能乱吃,会吃死人的。还说我这胃就是乱吃药吃坏了!”老曾攥着医生开的单子,不置可否。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耐信艾索美拉唑镁肠溶片……这些拗口的名字他不懂,但是他问过价格,一个121元一盒,一盒7粒;一个85元一盒,也是 7粒。无论哪一盒药最多只管一周。“一盒药的钱,能买10斤五花肉了!吃肉有劲儿能干活。万一吃药不管用,我就白花钱了。可是要是管用,还要老吃药,那我这工就白打了!”

  老曾最终还是没有买药。“回去商量一下。要是以后干不动,现在攒的钱都是救命钱。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动的。”他拍拍屁股,起身消失在了拥挤的人群里。

  攒出50万元看病钱

  外企白领:“看病贵”促使健康人攒钱,“看病难”导致一些非必要的就诊支出

  “我俩很少生病,过去不知道看病这么花钱!” 高岩和丈夫都在北京的外企工作,家庭月入约15000元。以前,两口子花钱不太算计,基本是“月光族”,女儿偶尔生一些小病,基本在附近医院就诊,再加上补钙、补锌等“营养药”,平均每月的医疗支出大概为300元,负担不重。

  转折点是2010年夏天。1岁多的女儿发烧腹泻两天,因为担心是重病,高岩夫妻俩便早7点赶到北京儿童医院去挂号,没想到大厅里人山人海,两人当时就懵了。

  为了尽快让女儿就诊,高岩只好多花钱。为了挂上专家号,他们多花了400元找了“号贩子”;为了不排10天的队,能当天照B超,他们花了500元去医院隔壁的“国际部”拍照。

  “还没开药,就花了1000多元,还搭上俩人一天的假,太受刺激了。”高岩回忆,后来给女儿打点滴时,她和丈夫只能挤在楼梯间里,自己抱着孩子蹲在地下,丈夫举着点滴瓶站着,一站就是3个小时。

  这3个小时里,周围的病友七嘴八舌,给高岩上起了“就诊课”。

  一位母亲向她透露,“隔壁‘国际部’环境好,不排队,孩子和家长都不受罪。可是价格贵,一次挂号700元,打个点滴要三四千元,孩子看个急性肺炎下来就要花两万元。不过那不是医保医院,你要是有钱,以后就去那里看。”

  另一位母亲说,“我亲戚的小孩儿从太原跑到北京来看骨科,折腾了两个月,儿童医院、儿研所、中日、积水潭都跑遍了,每天早出晚归,花了10多万,最后还是诊断不一。这异地不能医保报销,而且大人的工作都耽误了!”

  还有位母亲劝她,“小孩儿看病可比大人费钱多了。你自己看病能省,可是为孩子看病花钱你不敢省啊。让你跑哪个医院,做什么检查,你就老老实实做吧!而且给他看病,你要请假、打车吧?要是大病,你得托人送礼找医生、排手术时间、挤床位吧?这些摆不上台面的钱大了去了!”

  众人的生活经验,大大增强了高岩对于未来医疗支出的预期。回家后,高岩便给女儿买了份商业医疗保险。此外,每月还和老公储蓄1000元,作为女儿的医疗基金。

  与此同时,高岩也开始考虑双方父母的医疗问题。高岩父母年纪都过了60岁,而且有高血压、心脏病。考虑到医保里面还是有很多是“有自付”的项目,高岩曾咨询商业保险。不过保险公司要么“拒保”,要么提出了很高的保费。所以高岩夫妇也开始每月给双方父母各攒1000元做医疗基金,她的目标是攒出 50万元看病钱以防万一。“再不敢像以前那样大手大脚地花钱了。”

  “其实我们家人现在都还是挺健康的。我存钱,主要是担心。”高岩说,她一是担心孩子挤在医院受罪,而要去私立医院就要多花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钱,所以要攒些钱;二是担心家人患大病、重病,那么全家都可能“因病返贫”,所以也要攒钱。“老话说了,‘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要是医保能全报销就好了。”

  保障不“给力” 百姓不敢花

  不是老百姓不喜欢消费,而是低水平的社会保障致使他们不敢花钱;也不要一味鼓动百姓消费,如果“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伤有所助、住有所居”不能很好实现,老百姓不会轻易打开钱包

  “有了每月55元养老金,以前吃辣子面,现在能吃臊子面了。”陕西宝鸡一位老农在参加新农保试点后这样说。

  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过去一分钱养老金也没有,现在每月领55元,“从无到有”,无疑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大进步。

  但换个角度看,每月55元养老金是不是太少了?一年660元,尚不及目前国家1196元的扶贫标准线。恐怕对其生活的改变也就是吃碗“臊子面”吧?估计不能指望从此“养老不犯愁”,更别说拉动消费了。

  中国的老百姓为何如此爱储蓄、吝消费?社会保障“不给力”是重要原因。

  谁不知道痛快消费的感觉很好?谁不清楚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把钱存银行“不划算”?但是,钱都花了,将来老了怎么办?病了怎么办?没活儿干了怎么办?没地方住了怎么办?在缺少完备保障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存钱”,是大多数老百姓获得安全感的理性选择。

  客观上看,近年我国社会保障建设成就不小。到2010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2.57亿,比“十五”末的2005年增长了46.8%;城镇基本医保覆盖4.32亿人,加上新农合,总数超过12.6亿人;新农保参保人数1.43亿人。

  不过,这样的覆盖程度显然还不够,毕竟仍有数以亿计的百姓缺少基本保障。最重要的是,即使有了“三险一金”或“五险一金”,恐怕也不能就此高枕无忧、放心消费。因为我们的社会保障是“低水平”的。

  “低水平”有多低?

  先说“医保”。职工医保待遇最好,大病和住院的报销比例目前约为70%,最高支付限额是职工年平均工资的6倍;新农合和居民医保的报销比例接近 60%,确定的标准是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年均收入的6倍以上,如果以2010年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5919元计算,则新农合支付限额不足4万元。如今一个阑尾炎手术都要花费六七千元,如果得了大病,往往二三十万元打不住,家里不准备十多万根本无法应对。“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急救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绝非农民夸张。即便在城市,一场大病也可以使一个小康之家陷入困境。

  再说养老保障。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七连涨”,目前月均1400元左右。但电价涨、水价涨、食用油价涨……这样的保障水平真让人乐不起来。在职职工算算账,同样要拼命存钱,因为目前养老金工资替代率约为60%,如果参加工作晚、退休早,替代率会更低。从制度设计上讲,可以通过企业年金等补充养老保险来提高保障水平,但现实中,多数劳动者能让企业按实际工资缴养老费就不错了,企业年金简直是奢望。要想退休后生活水准不至于有太大滑落,不储蓄不行。

  至于住房保障,公租房、廉租房刚起步,目前和绝大多数城乡居民还没什么关系。不论买房还是租房,手里没点余钱都是不可能的。

  许多国家的发展历程证明,社会保障不仅是种福利,也是经济运行的重要支撑,拥有撬动和持续释放居民消费需求的“魔力”。而我国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明显不足,约占财政支出的15%,远低于发达国家30%—40%的水平,也滞后于自身的经济发展。

  不是老百姓不喜欢消费,而是低水平的社会保障致使他们不敢花钱;

  更别嘲笑中低收入者只会存钱,而是未来可预期的巨大开支促使他们只有存钱才能获得安全感;

  也不要一味鼓动百姓消费,如果“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伤有所助、住有所居”不能很好实现,老百姓就不会轻易打开钱包。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更多关于 过度医疗 医疗费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