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哈医大血案深思:医生为何成了仇视对象?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7日14:46  《生命时报》 微博

  春天万物复苏、充满希望,但发生在哈尔滨的又一起“恶性伤医”事件,却让这个本应阳光灿烂的季节变得灰暗而冰冷。3月23日下午4点半,一位患者将水果刀刺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哈医大一院”)的四名医生,致一死三伤。事件发生后,关于医生生存状况的话题再一次成为焦点。一边是寻医问药,一边是治病救人,医生和患者本该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如今却因各种原因变得敌对。在疾病面前,很多人认为患者是弱者,可医生在救死扶伤的同时,他们的安全又有谁来保证?

  四名医生倒在患者刀下

  23日下午,哈医大一院住院处5号楼风湿免疫科的大夫们像往常一样给病人诊疗、写病历,走廊里穿梭着护士们忙碌的身影,一切井然有序。4点半,一名男子突然闯入办公室,抡起手中的刀疯狂砍向正在埋头工作的医务人员。硕士研究生王浩坐在门口,来不及躲闪,被刺中颈动脉,顿时鲜血喷涌而出,后因抢救无效死亡。其余3名医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所幸现在都已脱离了生命危险。其中伤势最重的医生叫王宇,刀从右眼角刺入,颅内血肿、右手肌腱断裂。另一位女医生面部被刀划伤。目击此事的一名护士回忆当时的情景,难过又害怕:下午4点半,突然听见走廊有人喊救命,“我一开办公室的门,看见满地是血……一名男医生趴在地上,另一名男医生面部血肉模糊。”

  事发后,记者从哈尔滨警方了解到,犯罪嫌疑人李某今年17岁,内蒙古人。2011年4月,他因患强直性脊柱炎曾在哈医大一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一周,这次来复诊。该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赵彦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说,李某是一位同事的病人,23日上午,这位同事带着李某的爷爷前来咨询,当时患者想用“类克”(抗风湿药,主要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赵彦萍根据其病症判断李某的病已有了好转,没必要再用如此昂贵的药,而且李某患有肺结核,即使要用,也得先治好肺结核。于是,她建议患者去哈尔滨胸科医院检查。下午4点,爷孙俩再次来到医院找赵彦萍,并带来检验结果。赵彦萍认为,该患者的肺结核病经过前期治疗虽已好转,但仍需观察3个月再进一步治疗。当时她与老人沟通得挺好,并未产生矛盾,而李某本人一直在屋外等候。赵彦萍接待完该患者几分钟后就下班了,让她没想到的是,悲剧却发生在刚刚接班的几名医生身上。

  好友眼中的王浩:对医生这个职业,他无比崇敬和喜爱

  后经警方审理,李某供认,他觉得医生是在故意刁难他,不给他看病,随即心生不满。正是他的不满,让一位帅气阳光的男孩从此离开了世界。受害者王浩今年28岁,是哈尔滨医科大学09级硕士研究生,刚接到香港大学的博士生录取通知书。在同学眼里,他正直、刻苦,从不吝于帮助别人。他说,希望以后能为风湿免疫这个疑难学科的发展尽一份力;他还说,有的医生态度的确不好,等我当了医生,一定会对患者很好。王浩生前的好朋友小毅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王浩无比崇敬和喜爱,下课时,有的同学穿着白大褂打闹,他都会善意地提醒大家。”王浩从内蒙古来哈尔滨求学,一直在外面租房,他的房间不大却很干净,电脑里存着他刚刚完成的硕士毕业论文和他去参加会议、旅游时的照片。就在过世前几天,他苦练了两周“师恩难忘”,最终挑了一幅最满意的送给他即将赴美的导师。 

  “他还说,去香港前,想录一首歌送给他同科室的战友。”小毅伤心地说。王浩去世的当天是他奶奶的生日,上午他还给家人报了平安,祝老人生日快乐,下午惨剧就发生了。24日从老家匆匆赶来的王浩母亲,看到儿子遗体,用她的脸紧紧贴着王浩冰冷的面颊哽咽着,控制着不让泪水洒落在他的遗体上。这两天她的眼泪都快哭干了,精神受到极大打击。然而,王浩的父母没有找医院闹,一直在默默忍受丧子之痛。王浩是所有亲人的挚爱,他走了,亲人的也心碎了。

  另一位受伤医生王宇在医院的口碑也非常好,患者没钱交住院费,他自己拿钱垫上,患者硬塞给他红包,他把里面的钱悄悄地打在患者的住院费里。事发当天,王宇不顾自身安危,不但及时提醒病区内其他医务人员和病人家属注意安全,还坚持与其他同事一起对王浩进行抢救。

  大多医生哀莫大于心死

  事情发生后,舆论一片唏嘘。但令人痛心的是,当绝大多数人强烈谴责行凶者丧心病狂的行为时,少数人却发出了一些不和谐的杂音:有人将原因归于医生不会沟通,有人认为错必先在医生,还有一些人甚至叫好。腾讯网在转载此事件报道后面,竟然有4018人在网站设置的“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的投票中选择了“高兴”,占到总人数的65%。对于医生来说,这些人的不理解、不友善,甚至比行凶者更让人心寒、心碎。

  “这是暴行,滥杀无辜!”透过电话,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凌锋教授的愤怒清晰地传来。她说,现在的民生问题加上病痛,很多患者把愤怒指向了医生,可这些问题并不是医生的错,他们只能默默背负整个社会的怨气。“医生是辛苦而崇高的职业,寒窗数载,竟然死于非命。这次哈医大一院血案,伤害的绝不仅仅是那几个大夫,而是全国860万医务工作者的心,真是哀莫大于心死。”北京积水潭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伍沪生听到这件事的第一反应是震惊,“患者和医生的共同目的都是治病,不管是否有误解,都不能拔刀相向,我不理解!”在他看来,哈医大一院的医生对患者的治疗很规范,强直性脊柱炎是慢性疾病,在使用像“类可”这样的生物制剂时,需要对患者进行筛选,有感染、肺结核、肝炎等疾病的必须先进行治疗,否则可能加重病情。按照我国传染病治疗规范,肺结核也应该去传染病专科医院治疗,病情控制得差不多了,再进行评估,这也是国际上公认的治疗规范。

  在和多位医生的交流中,记者了解到,如今的医患关系让医生们无比恐惧。一位眼科医生说:“看到新闻,我第一时间就去上网查有没有防护设备。”一位麻醉师的反应是:“幸好我们工作在手术室,一般人进不来,还算安全。”更多的医生则是“一边刷网页,一边掉眼泪”,有的劝告同事“晚上值班的时候,记得锁好门”。凌锋说,她的一个学生事发当晚在手术台上忙碌,很晚才回家,第二天是周末,一大早又开始忙。“尽管职业的责任感在支撑着他,但从表情能看出来,他心灰意冷。”哈医大一院一位参与抢救的外科医生写道:“我麻木地在走廊穿行……面对大多无助而信任的眼神,我努力控制情绪,尽量表现得和蔼而专业。但内心的恐惧却一直在滋长。满医院的患者和家属,仿佛每个人都身藏凶器,可以随时置我于死地。身上揣的柳叶刀(编者注:手术刀,形状如柳叶),不到拇指大小。如果真的遇到袭击,如何抵抗?”

  医生为何成了仇视对象

  从言语暴力,到肢体冲突再到恶性伤人,哈医大一院事件只是近年来不断升级的医患冲突里的一件。据医学专业网站丁香园统计,仅2011年,全国就发生了10起血案,2012年至今又发生了3起。就在哈医大一院血案发生的前一天,西安警方通报,521医院发生持刀砍人案,59岁的住院病人王某因情绪失控,将其妻子及120工作人员等9人砍伤。一项针对全国270家医院的调查显示,73.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家属殴打辱骂医务人员的现象;61.48%的医院发生过病人去世后,家属在院内摆花圈烧纸设灵堂、多人围攻威胁医生等事件。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被殴打受伤的医务人员已超过1万人,2000—2010年间,共有11名医务人员被患者杀害。著名医院管理专家、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称,中国目前是全世界医生遭杀害最多的国家。

  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邓利强律师介绍,自上世纪90年代后,社会上对医生的指责开始多起来。一些患者或家属选择和医院对立,从而博取社会的同情。这些行为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会形成“破窗效应”:窗户上有一个破口,就会有更多的石头投向它。

  医患矛盾为何越来越突出?庄一强指出,首先,老百姓就医困难,并且自付比例高,花钱多使得患者将就医理解为消费行为,一有怨气就会爆发。第二,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医院是公立医院,但政府投入仅占医院运营所需费用的10%左右。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被逼“以药养医、以检查养医”。很多院长必须带着医生去挣钱,不然就要饿死,由此产生医生开大处方、收红包的行为。再次,社会处在急剧变化中,民众对高房价、就业难、就学难、收入不公等问题,找不到明显的宣泄对象,而在就医过程中,医生则成了“替罪羊”。最后,某些媒体的不实报道,让医生群体成为被仇视的对象,虽然绝大多数医生是好的,但无力改变这种弱势的局面。中山大学医学院江丽芳教授还认为,患者对医方信任不足也是原因之一,老百姓健康素养不够,不理解医疗中的不确定性,认为看病花了钱,就必须治好,一旦遇到问题,矛头才会直指医生。

  不能让医生再寒心了

  北京同仁医院一位医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每次听到医生被杀的事情,心情总是很“复杂”。一方面,暴力手段令人愤慨;另一方面,反观医学界自身,医生态度差、责任心不强、开大处方、收红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所以,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要做的事情太多。

  首先,要严厉打击伤医行为。凌锋说,绝对不能让恶性事件发生之后没有下文,北京同仁医院的徐文医生被伤案件发生后,至今没有公开审理,让广大医务工作者很寒心,这种对恶行的宽容就是纵容和妥协。第二,深化医改,从制度上杜绝暴力。庄一强表示,公立、私立医院定位明确,调整医院费用来源和病人自付比例,让医生拥有阳光工资等方法,可以化解很多医患矛盾。第三,进行医学科普宣传,教育公众理性看待医疗结果。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毛群安指出,我们要向公众传播这样一种理念:医学不是万能的,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治好,只有医患共同协作,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第四,加强医患沟通。邓利强说,医生要学习沟通技巧,认真解释医疗行为,主动化解矛盾。医生可以通过简易图解的形式,帮病人理解。最后,教育公众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庄一强认为,在中国的文化中,很多人不能接受“死亡是人生必然终点”这一事实,所以在家人或自己面对患病、病重和死亡时,心理冲击巨大,从而出现愤怒、拒绝心理,宣泄到医生身上。

  其实,对14亿国人而言,医生是接触最多、依赖最深、受益最大地职业之一。暴力事件伤害的何止是几名医生,而是大批等待救治的患者。医患间信任的建立非一朝一夕之事,医生需要自律,患者也需要体谅,更重要的是,医疗体制改革仍任重道远,如何保证患者和医生的基本权益,才是治本之策。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 医患交流平台

更多关于 医患  的新闻

更多关于 医患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