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就医双向转诊:从挂号等半天到医生上门

2012年11月08日09:12  北京晨报  

  检查之外全面指导病人

  家住方庄的刘大妈是这个中心的签约患者。今年72岁的刘大妈患糖尿病和高血压已经十几年了,儿女不在身边,老伴去世后刘大妈一直独自生活。去年一听说社区开展了家庭医生式的服务,刘大妈第一批就积极签约了,每个月她都要回到中心找自己的家庭医生团队进行复查。刷完社保卡后,她的健康信息就会出现在系统中。

  “以前看病都是我儿子起大早去医院排队。我这个慢性病其实就是拿些药,再问问大夫应注意什么,但挂个号得排半天队,候诊也得一个小时,太耽误时间。我身体不好,走远了身体也顶不住,有了家庭医生可真是方便多了,没事我就爱跟他们聊聊。”刘大妈所说的家庭医生就是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大夫葛彩英。除了常规的检查外,葛大夫还要对老人的饮食习惯、作息周期以及体育锻炼情况进行指导。

  签约的家庭医生不仅定期回访,还提供入户上门服务。家庭医生以家庭医疗保健服务为主要任务,提供个性化的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健康教育服务和指导。“通俗点说,家庭医生就是维护居民健康的第一线守护者。”葛大夫说。

  在一些国家,家庭医生比较普及。任何有关健康的问题,打个电话给自己的家庭医生,80%的问题都可以解决;如果需要看诊就预约去家庭医生的诊所;如果家庭医生处理不了会转诊到相关的专科医院或大型综合性医院。

  双向转诊开辟绿色通道

  朱友龄,57岁,是丰台区芳城东里居民,一年前因为家庭的原因,体重一下子降到了80多斤。原本就瘦弱的她变得更加清瘦。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她来到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这里的葛大夫救助。通过一系列问诊与辅助检察,葛大夫判断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在对她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葛大夫利用中心与对口支援医院即天坛医院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预约了天坛医院精神科的专家号。

  目前,这种新的转诊模式正在全市多家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尝试探索。这种创新式的对接方式让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探索出一种稳定、密切的合作关系,大医院成为基层医疗的补充和提升,阶梯式的医疗诊治体系让不同层次的医疗资源各自有了用武之地。

  为了更好地掌握辖区范围内居民们的健康状况,很多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还对病历进行电子化管理,实现信息共享。而这一份份不起眼的档案和病历,都将成为危急关头挽救生命的密码。

  观察·5年中

  从靠开药吃饭到靠服务病人吃饭

  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我国第一个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命名的医疗机构。

  2007年,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葛大夫,迎来了她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转机。北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始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从此以后,基层医疗机构的收入将全额上缴区县财政,所有支出纳入财政预算统一管理。这一举措,彻底切断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逐利空间,促使了公益性质的回归。医生的收入和开药多少没有关系,而与工作绩效挂钩。医生从靠开药吃饭转变为靠服务病人吃饭。

  张大夫,是方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名的内科专家。三年前,他从协和医院退休之后,被返聘在这里,再一次穿上了熟悉的白大褂。

  到目前为止,在北京,像张大夫这样回归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退休医学专家一共有900多名,他们都是由政府出资返聘的。而这只是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的“四个一批”人才计划中的一小部分。

  所谓“四个一批”指的是:进来一批,引进适合北京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需要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出来一批,面向所有农村地区开展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培养10名社区卫生首席专家、100名社区卫生学科带头人、1000名社区卫生业务骨干;回来一批,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延迟退休政策;下来一批,二、三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在晋升中级职称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对口支援,每人每年不少于30天。

  通过这些做法,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人才使用的渠道,也壮大了北京基层医疗卫生的队伍。随着改革的深入,北京市卫生行政主管层也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必须建立胜任医改目标要求的服务体系,让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记者手记

  老年人越来越喜欢社区医院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不少细心的居民发现,北京的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班时间已经悄悄延长到了晚上8点,而更让一些老病号感到贴心的是,社区卫生服务团队通过“健康通”手机,可以24小时提供健康指导与咨询,帮他们解了求医问药的燃眉之急。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医疗卫生领域新闻报道的记者,可以说是亲眼见证了医改以来北京卫生服务的巨大变化。从预约挂号到优质护理,从推广层级诊疗到医药分开,从双休日门诊到医保实时结算……众多变化中,之所以要选择基层卫生这样一个切入点,关注社区卫生的发展前景,是因为每一个社区医院的变化是与老百姓最息息相关的,社区的家庭医生是与受慢病困扰的大爷大妈们直接“绑定”在一起的,他们离不了他们。

  因为职业的关系,与普通的患者稍有些不同,记者的视角除了注意到大医院内日复一日的人满为患外,也注意到了,近两三年来,随着社区医院知晓率的提高,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市民特别是一些老人,为避免大医院排队拥挤,越来越愿意就近到社区医院拿药。随着服务时间的延长,慢慢地,在傍晚六七点钟,你会看到社区医院也会迎来一些年轻的上班族们。

  或许扎堆挂号、无序就医的现状不能在一朝一夕间得以解决,抱怨、不满仍会有,然而变化确实正在发生。就在刚刚走完的这一个五年间,北京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很多创新的做法让包括我在内的市民感受到了实惠。尽管有的政策出台了,并不意味着短期内就可以全部落实了,也并不代表老百姓都能够感受得到,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仍然任重而道远。

  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