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公立医院试水“科室托管”

2013年04月12日10:16  中国新闻网  微博

  中新网太原4月12日电 题:山西公立医院试水“科室托管” 探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作者 范丽芳

  “力争让九成患者不出县就能看病,而且还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2012年山西省卫生厅副厅长王峻在一次会议上公开表述。做为医改目标之一,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对农民居多的山西省而言显得尤为关键。

  为此,山西多家县级公立医院各尽所能探寻出路,并逐渐形成“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公立医院”的发展模式,而在此基础上,城市医院对清徐县级公立医院“科室托管科室”模式正在将这种帮扶从“输血”变为“造血”。11日,记者来到清徐县进行采访。

  政府为医院“找媳妇”

  “外面下大雨,病房下小雨;外面汽车过,病房掉土渣”,谈起2007年以前的清徐县人民医院,当地人直摇头,没技术、没设备,他们就医一般去邻近的交城县、文水县医院,或者干脆直奔太原。

  2000年始,当地民众就医需求与医疗资源落后的矛盾日渐凸显,直到2004年,清徐县政府不得不在经济并不富裕的经济状况下,重新选址并新建清徐县人民医院。

  2007年,整洁宽敞的新楼落成,随后当地政府又投资3000多万元购买医疗设施。但硬件的改善除带来“漂亮的空大楼”和“穷人开上宝马车”的笑资外,直到2010年医院依旧冷冷清清,崭新的手术间从未使用过。

  有柴有米却少了做饭的“巧媳妇”,清徐县政府开始在三级医院为县医院“找媳妇”。此时,山西省启动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已有两年之久,帮扶效果初显。经考察,2010年8月3日,政府与医院达成委托协议,山西省人民医院选派该院专家型管理者康文娟担任清徐县人民医院院长,并通过医务处、护理部等部门的系统培训,正式接管县医院。

  管理、技术双帮扶科室新建

  在接管清徐县医院初期,康文娟看到的是崭新的医疗设施、技术有限纪律慵懒的医务人员,经前期了解,康文娟决定通过管理和技术的双帮扶为改革的切入点。

  医院的首要职责即治病救人。为提高原有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康文娟制定“走出去、引进来”的计划,“把我们的人派到三级医院培训,回来以后再请专家临床指导,直到我们的工作人员能独立操作。”

  据统计,截至目前,山西省人民医院先后派出20多名专家对清徐县人民医院进行长期帮扶,出专家门诊,或负责查房,制定疑难、危重病人的诊疗方案;同时,清徐县人民医院50多名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培训,医院工作逐渐制度化、规范化。

  管理方面,康文娟最为满意的是根据当地高发病种,开设、完善血液净化科、肿瘤科、消化科、多人高压氧舱等科室建设,因为这些科室让当地民众少了许多奔波之苦。

  在血液净化科,来自清徐县的常亚仙正在做血液透析。2009年1月她因肾衰竭开始“透析生涯”,“那时候我都去太原做,早晨6点出发,10点到,中午2点结束,下午返回,每周两次。”这样的状况持续一年多,直到2011年5月,清徐县人民医院成立血液透析科。

  “因为尿毒症患者需要长期治疗,我们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培养技术力量,开设病房。”康文娟介绍,血液透析科室开设至今,共为31人透析4129人次。“从我家走到医院也就十几分钟。”常亚仙说,不仅路程近,报销比例也提高了。

  据截止2012年底的数据显示,清徐县人民医院病床从托管前的150张扩大到300张,床位使用率达100%;每年的门诊人次从托管前的3.6万增至12万,住院人次翻倍。从当地新农合统计数据看,县外转诊率从原来的70%下降到19%,逐渐向“九成患者看病就医不出县”的目标靠近。

  科室托管变输血为造血

  随着托管工作的推进,帮扶效果显现,正如康文娟所期待,清徐县人民医院的医技水平、管理模式和理念逐渐成熟,完成初步探索后,她开始筹划“科室托管科室”,即以科为单位进行管理、合作。

  康文娟选择中医科为试点,托管前,清徐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只有2名大夫,设备老化、人才断层,且只要门诊没有病房,2009年全年门诊人次仅有821人。医院托管后,康文娟请来山西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康静,通过技术、管理等对口帮扶县中医科。

  经过两年发展,目前清徐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已有9名医生10名护士,门诊人次达到6622人;医院还增设中医科病房,添置中医诊疗设备。

  “在托管医院的背景下,科室托管科室使得托管医院的科室主任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更方便管理,能让被托管科室得到快速发展。”康文娟分析。

  如今,清徐县人民医院不仅满足当地民众看病需求,还吸引周边文水县、交城县以及太原市晋源区、小店区的患者就医。目前,清徐县政府正在筹划将清徐县人民医院和清徐县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合并重组,逐渐将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辐射。

  为深入推进托管模式,2013年,山西省卫生厅再次加强帮扶力度,组织24所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38所县(市、区)级医院;此外,山西鼓励支援医院和受援医院通过建立医疗联合体、托管等形式,探索建立相对紧密的关系,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流动下沉的长效机制。(完)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