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前,47岁的陈师傅莫名其妙地出现发热症状,6天前,牙龈也开始出血。做了血液检查,发现体内血小板在减少。昨天,陈师傅被确诊感染了“新布尼亚病毒”。
“新布尼亚病毒”是一种新的病毒,2010年3月份首次出现。去年5月份,两位上山干活的农民被蜱虫叮咬后出现发热症状,后来确诊感染“新布尼亚病毒”,这是宁波首次发现该病毒(2012年5月26日本报曾作报道)。
□记者 贺艳
没上过山也没被蜱虫咬,感染原因未明
陈师傅是宁海人,在当地的一家工厂上班。
10天前,47岁的陈师傅莫名其妙地出现发热症状,6天前,牙龈也开始出血。他先是在宁海当地一家医院治疗,医生怀疑陈师傅患了出血热,一番治疗后效果不大。13日,陈师傅转院来到宁波市第一医院。
在第一医院,陈师傅做了血液检查,医生发现他体内血小板在减少,凝血功能差,同时体内的肝脏、心脏、胰腺等脏器都不同程度受到了损害,不像是出血热的症状。
昨天,医生确诊陈师傅是新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
一说到“新布尼亚病毒”,医生首先想到的就是蜱虫。
昨天上午,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来到陈师傅的病床前,了解起了他发病前后的情况。
“发病前,有没有去过山上?”
“没有。”
“有没有被蜱虫叮咬过?”
“没有。”
工作人员有点不放心,因为有时候被蜱虫叮咬了,自己是不知道的。于是工作人员叫陈师傅脱下衣服,把身体仔细检查了一遍,没有发现被蜱虫叮咬的疤痕。
昨天,记者从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陈师傅如何感染“新布尼亚病毒”还是个未知数。
主要由蜱虫传播,去年5月宁波首次发现
“新布尼亚病毒”是一种新的病毒,2010年3月份首次出现在大众面前。
据媒体报道,从2007年开始,河南省相继出现疑似无形体病病例,患者出现发热,体内血小板减少、出血症状,怀疑是被蜱虫叮咬所致。
2010年3月份,中国疾控中心经过研究确定,这些病例的元凶是“新布尼亚病毒”。当年3月17日出版的国际权威医学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中国疾控中心的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这是国际上首次发现这一布尼亚科病毒。该病毒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简称“新布尼亚病毒”。
从目前来看,“新布尼亚病毒”主要由蜱虫传播,也可以通过蚊子、白蛉等媒介传播。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野生动物、家畜或老鼠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可以治疗,病死率很低,目前未发现人传染人的病例。不过,患者的血液和分泌物具有传染性,如果直接接触到这两者可能会导致传染。
据介绍,患者感染“新布尼亚病毒”之后,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害,部分患者有出血表现。
该病主要发生在丘陵、山区,患者以从事农业生产的成年农民为主,流行期为4-10月,流行高峰为5-7月。
去年5月份,宁波一山区的两位农民上山干活,被蜱虫叮咬,回家后出现发热症状。宁波市疾控中心在他们的血样中发现“新布尼亚病毒”。他们被确诊为新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
喜欢野外游玩的市民
要当心了
“新布尼亚病毒”主要由蜱虫传播,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被蜱虫叮咬。根据蜱虫的生活习性,5-8月份是它的活跃期。
根据宁波市疾控中心掌握的情况,宁波城区环境不适合蜱虫生存,但不排除森林里存在蜱虫可能。前几天,慈溪市人民医院外科医生从一位女病人的肚脐眼中成功钳出一只蜱虫。这名女子35岁,前不久曾在山上野炊。
所以,这段时间喜欢到野外去游玩的市民要格外当心。尽量避免在蜱虫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果一定要进入此类地区,应当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虫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虫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
对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的居民来说,应当注意灭杀家居环境中的蜱虫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的蜱虫。
蜱虫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松软的部位。万一发现被蜱虫叮咬,应该及时去医院取出蜱虫,不要自行取拿。医生会在伤口周围消毒、打麻醉,等蜱虫麻醉后,再用镊子轻松取出。因为蜱虫的头有倒钩,市民自行取出容易将它的头留在皮肤内。
被蜱虫叮咬后,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到医院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情况。即使未发现被蜱虫叮咬,从山区、草地归来后也要随时观察身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