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药店品类管理三部曲

2013年10月24日14:50  医药观察家报  

  近年来,国内药品零售终端市场规模快速增长,这刺激了连锁药店行业的快速发展,连锁药店竞争进入到产业链竞争阶段。对于连锁药店而言,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发展,还需加强对药店药学品类的管理,而实行品类管理可从提升采购管理技术、细分疾病角度和顾客的病症需求方面着手。

  提升采购管理

  根据商圈结构、消费结构、商品结构的不同,按照市场竞争情况,可以把药店分为以下几个业态。一是标准药品超市型,药品齐全且以药学服务见长;二是社区便利店型,常用药品、部分生活用品、日化洗涤等用品齐全;三是药诊店,即药店中包含西医诊所,以及中医养生馆与常用药品和特殊用药结合的药店;四是药妆店,即常用药品与品牌化妆品的店中店类型;五是专业特色店;六是大健康型药店。药店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导致了多重业态药店的共存,但也因地域条件、人文政策、消费习惯有差异,竞争者的经营特色透过陈列体现各自的品类特色,自然其采购管理技术要求也有所不同。

  而提升采购管理技术是实施药店药学品类管理的关键技术之一。连锁药店的采购基础是消费者数据与品类数据分析,包括例行的品类数据分析、常见病种的品类分析以及品类组合策略分析,还包括缺货品项的引进,零毛利、负毛利品项调整以及周、月、季的同比、环比趋势图分析。但从药学品类角度出发应是采购分类、商品品类、营运客类的辩证统一,也就是要在总部和门店实行既有联系又不完全等同的商品策略。

  从疾病角度细分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进,药店转型时期应重新对药店品类进行细分,可以分为8大类:中西成药、中药饮片、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美容护理、医疗器械、母婴用品、日化洗涤,然后是中分类和小分类。但国内连锁药店每个药品编码不同,导致在采购分类时出现微机系统分类树与门店陈列不一致。

  连锁药店的采购思维是:商品定位→商品结构→商品分类→商品组织表→商品组合;而门店商品思维是:门店的定位→商品结构→商品组织表→商品陈列图→商品位置图。商品整合营销工作与商品在店的布局与指标和陈列架的促销标,应该是营业与策划和采购单位共同携手完成。事实上,国内大中型连锁药店,普遍存在如陈列货架不适当,照搬超市货架,营业场所药品、非药品的分类指示牌以及指针系统混乱等问题。

  以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的对保健食品的分类标识为例,由原来的27个类别,减少为18个类别,分别是: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降低血脂、降低血糖、改善睡眠抗氧化、缓解运动疲劳、减少体内脂肪、增加骨密度、改善缺铁性贫血、改善记忆、清咽、提高缺氧耐受力、降低酒精性肝损伤危害、排铅、泌乳、缓解视疲劳、改善胃肠功能和有助于促进面部皮肤健康。这样的分类就要求从疾病的角度来思考,如何把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从纵向的深度走向横向的联合。

  基于顾客需求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一些从事软件研发的互联网公司也借品类管理大行其道。不可否认,微机管理技术已经超越了药店业的实际发展,但只是借用超市品类管理思维来思考连锁药店的问题。比如业界流传的“啤酒加尿布”的案例,就是不能把感冒药与胃肠皮肤类药物联合施治而相提并论,所谓的购物篮分析是带有偏向性和局限性的。其重点是顾客购药行为分析经典,但用药是有指证的,否则就是滥用,不仅会误导消费者,更严重的是误导店员销售,轻者延误病情,重则“谋财害命”。作为药学技术人员,应该考量顾客的病症。

  由此得出,采购应源于顾客需求,也就是药店的客类管理。客类管理是超市业的习惯用词,但从药品的商品角度思考有所差别。什么病就用什么药,一种病可以用多种药物治疗,一种药物也可以治疗多种疾病,这就是辩证统一。可以按照常见病种来设计多种用药方案,依据进店顾客的不同症状,依据药理组合、最好商品组合、价格组合、毛利组合,从而将不同的商品依据其预防、治疗、保健的核心病种,结合不同的购买人群进行再整合,并按一定周期内效益评估结果给予排序,规划品牌策略、价格策略、毛利策略,以推进优势品类持续发展。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