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见习医生:疲惫中怀揣梦想 盼改变医患现状

2014年01月07日09:46  中国新闻周刊  微博

  [提要]2013,医院被笼罩在伤痛之中,医生们承受着格外的生命的沉重。而对于这些学医的医学子们而言,这个冬天他们亦在经历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疲惫,他们在忙碌,在恐惧,但仍在坚守……披上这一袭白衣,注定要扛住这梦想途中鲜红的疼痛。

  独家策划:我们都是医学生

  赤裸的深棕色的树干,僵硬的结着冰的公路,冬日的北京街头,公车窗外的世界,显得萧瑟而荒凉。近傍晚时分,望不尽的车流,拥堵的十字路口,一辆自行车倒在一辆白色汽车的车头下面,苍白黯淡的日光,衬得马路上的斑斑血迹,十分灼眼、扎心。又有人受伤了……

  医院似乎是永远忙碌不停的地方,不知道每天有多少这样的意外伤患被抬上担架送往医院,也不知道每天有多少患病者等候在长长的挂号口,看病开药的医生,输液换药的护士,分秒必争的手术台……医院,是个永远不熄灯的地方。

  不管是前些年接连不断的医疗纠纷事件,还是近两年频繁曝出的杀医案,患者与医院打得火热,使得医生这个群体一直在社会热题榜上。有人痛骂他们医德败坏,有人同情他们身处险境,医生陷入了尴尬的两难境地。然而现在最为困惑的或许是医生的“继承者们”——医学生,他们在走向医生的道路上正在经历着什么,承担着什么,恐惧着什么。

  记者采访了北京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一班大四的几位同学,半天加一个晚上的时间和他们一起上课和自习,来了解一下作为准医生的他们,现在是怎样的一种学习和生活状态,对于未来从事医生职业,他们又有着怎样的想法。

  学习:艰辛的路上布满挑战和刺激

  这一天,阳光明媚,但一路上凛冽的寒风还是吹得人面部麻木僵硬。走进他们的教室,身体瞬间被一股暖流紧紧包裹。

  下午一点半,正是深冬季节阳光正暖的时刻,临床医学专业的同学们带着午休后疲惫的倦容,陆续地走进教室,开始下午连续三个多小时的超声影像课,老师已在讲台前等候,一句“Good afternoon,class”和一句简短的自我介绍,课程正式开始。又是一位陌生的新老师,对于他们而言,换老师是家常便饭。

  进入大四以来,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们以班级为单位被分配到学校附属的北京各大医院开始新一阶段的学习和医院见习生活。临床一班被分配到北京XX医院,来到这里以后,他们有了本班上课和自习的固定教室以及固定座位,俨然回到了高中时的模式,而唯一不同和不固定的是讲课的老师。

  由于每一门课程包含多个方向和知识点,他们几乎是一节课换一位老师,例如超声影像,有子宫、心脏等多个器官节点,不同的器官症状涉及的知识点是由不同的老师授课,而老师则是他们所在医院的医生们,医院根据每位医生专攻的方向来为学生安排授课。

  因为要学习的专业课程和知识太多,类似心脏、子宫影像这样的课程只有一到两个学时,老师必须在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之内将涉及的所有相关知识传递给学生,中途没有一分钟的休息时间。大二下学期开始,老师们上课所用的PPT,均是全英文,进入大四以来,基本是英文授课或者英汉交叉,冗长的英文专业术语,老师飞快的语速和大量的专业知识、图片,一节课下来,所有的学生疲惫不堪,但却也只记住百分之二三十的知识。

  采访的大部分学生均表示,现在听老师讲课,只能重点听和记老师的讲课思路和重点,至于课程知识基本上要靠自己花费大量课后时间去学习和积累。

  相比于其他专业大四学生的轻松状态,对于这帮学医的孩子们而言,大四上学期是他们到今天所经历的最累最痛苦的半年。满满的课程,每天早上八点上到下午五点,午休一个半小时,晚饭后又是漫长的晚自习,最早也要11点回宿舍。他们的专业书,毫不夸张的说,每本都有差不多三四厘米厚,每天上课和学习的时间占据了他们一半多的生活。

  对于这样的课程安排,很多同学都表示不满,跨越度太大,大一大二很轻松,但大三大四下来实在是太累了,连续长时间的上课和自习,睡眠时间不足,这半年下来他们都十分疲惫不堪。采访之前,他们刚刚结束考试月,一个月内考了九门课。这漫长的一个月,对于他们而言,像是经历了魔鬼训练营,每天七点钟起床,早饭后开始复习,基本上早上离开宿舍之后,一整天都在教室里自习,很多同学甚至在后半夜一两点才会离开教室,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巨大的体能消耗,一个月下来,很多同学都消瘦了不少。

  但采访过程中问及是否后悔选择这个专业,每个人都很坚定地说没有后悔过。当初选临床医学专业,很多同学都是因为自己的经历,有些是因为亲人患病难愈,有些是因为没有见过自己的某些亲人,使得他们从小就萌发了学医的想法,他们想为自己的亲人解除病痛,同时更希望别人不要经历自己失去亲人的痛苦。

  抱着这样的想法,四年下来,繁重的课业负担,经常压得他们喘不上气,社会舆论的压力也让他们承受巨大的心理痛苦,其中也有人有过轻微的动摇,小B说:“曾经确实后悔过,尤其是大四之后学习太累了,而且看很多同学现在都工作赚钱了,自己也挺茫然的,感觉学的东西没记住,考完试之后基本都忘了,担心自己以后做不来。但是不管怎么样,毕业之后我还是会当医生。”

  其中的一名学生小刘说:“学医是我与生俱来的梦想,一是因为我爷爷在我爸爸很小的时候就患食道癌去世了,我没有见过他,二来我自己从小身体不太好,经常患病,再有我父母也都是学医学相关专业,爸爸是北医的,没考上医学专业,读的卫生系,妈妈是哈医大的,学的药学,都在卫生部相关部门工作,从小受父母的影响吧。最主要的是我自己有这个愿望,想成为一名医生,去减轻别人因疾病引发的痛苦。

  当然,学习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和痛苦,同学之间交流时大家也都会说,考试之前经常会学习不下去,有的时候甚至濒临崩溃。夜里十一点多躺在床上,一点多才睡着,这样的时候很多,基本上每个医学生都会经历,考试之前非常焦虑,学的东西记不住,这病不会看,那病不会看,加上现在各种临床的压力,社会也给我们施压。我们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也要牺牲很多课余时间去学习和实践,像我假期当中很多同学聚会都无法参加。”

  说起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大家也都很印象深刻。尤其是在解剖和实验课上,在最开始接触尸体的时候,因为尸源有限,一个小组十几个人分到一具尸体,大家没有丝毫的害怕恐惧,相反的是女生们表现得很积极,男生们都抢不上手呢。

  花花说:“可能是因为当时人多,同学们都在自己身边,无形之中就给自己壮了胆,大家一言一语,一手一脚的,当时的那种新鲜感和好奇心完全忘记了害怕,不过说回来,如果是在一个空间里只让我一个人去接触,我肯定是会害怕的。而且学习的过程中,感觉人体结构很奇妙,而且一想起以后做医生,可以治愈别人的疾病,消除别人的痛苦,感觉很有成就感。”

  生活:忙里偷闲,我们是一家

  搬到医院以后,他们男女生被分在一栋楼的同一层住宿,这样的安排虽然造成了些许的不便,但却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他们的关系。而且宿舍里基本没有网络,所以不同于很多大学生的是,电脑基本在他们的生活中消失了,更多的是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当然学习累的时候,他们也会忙里偷闲,用手机和ipad的上上网,淘淘宝,玩玩游戏。

  当然没有电脑的生活,他们有更多的交流时间。学习之余,她们会几个人聚在一起看一期爸爸去哪儿,几个女生挤在一起看得哈哈大笑,议论纷纷,这样的时光在忙碌的考试周于她们而言真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小甜说:“晚上在宿舍时,我们会几个男生女生聚在一个宿舍里玩三国杀,输了会有惩罚。有时几个人就坐在一起海聊,谈天说地,聊学习,聊梦想,聊爱情,八卦一下班里谁和谁比较般配,然后撮合一下,这是生活中最有乐趣的事。也会经常性的一帮人出去聚个餐,吃个火锅,烧烤,喝点啤酒,几个人互相挽着胳膊走在马路上散步,不论男女,大家都跟哥们儿一样。”

  花花说:“遇到他们这一帮人,跟他们成为同学,是我觉得大学生活里最高兴的事,大家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很快乐,很开心。”

  小刘说:“我最开心的就是能跟这帮同学在一块儿,因为大家在一起会聊很多特别奇怪的事情,然后再解决这些奇怪的事情,我觉得这个过程乐趣无穷,很有意思。”

  看着同学们手机里记录他们四年来生活点点滴滴的照片,还有很多滑稽搞笑的小视频,看着这一群可爱可敬的孩子们,他们每一个人都温和近人,脸上挂着的笑容永远那么灿烂,互相开着彼此的玩笑,在一起打羽毛球,围成一个圈聊天谈心玩游戏,互相分享着喜悦与痛苦,他们或许还不曾体会到医生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或许舆论还未波及到他们身上,他们还在尽情地享受着难得的娱乐时光,看得出来他们像爱着自己的亲人一样爱着彼此,正如他们所说的“我们就是一家人”。

  见习:实践中初尝医生滋味

  进入大四之后,他们开始不定期的进入医院见习。有一些同学会通过熟悉的学长学姐联系,课余时间帮着他们在医院里做一些事情,但是医院现在会安排见习课,见习老师会带着他们转科,做一些物理诊断,外科的基本操作,铺巾、消毒、换药等等,会帮一些病人查体,做一些基本的麻醉,跟病人聊聊天,了解病史,写病历,做一些最基本的操作,有时候会让他们到手术室看一些小手术。他们开始以一名医生的角色进入医院,接触病人。

  很多同学表示,医院见习期间接触的病人大多数态度都很好。小刘说:“我接触的一个病人,在交流和了解病史的过程中,基本上有问必答,整个过程非常融洽。他是个糖尿病患者,在医院疗养了很长时间,脾气也变得很温和,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因为患病心情低落,也可能因为我们是学生,病人没有什么压力和戒备心,会愿意和我们多聊一些。”

  见习,是他们唯有的进入医院接触病人的机会,所以同学们都会很努力地去实践,因为实际的操作才会让他们把学到的那些理论的东西用起来,然后真正的记住。一个东西,用你的肢体记忆去把它变成自然而然的事情,远比只去强化理论效果好得多,这样他们才真正具备了做医生的经验和意识。

  见习期间亦有过感动和奇迹。小甜说:“有一次在医院,正好赶上一次公益活动,‘我的中国心’,这次活动是把边远地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儿和儿童接到北京各大医院来医治,那天见到一个小男孩,大概一周岁左右吧,他是因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被带到这里,可是特别神奇的是,来到这里,没有通过任何治疗,他的病竟然自愈了!我当时抱着这个小孩就在想,生命真的有奇迹!”

  的确,作为一名未来的医生,相信他们能创造出更多的奇迹,就像小刘说的,“我觉得行医是一件逆天的事儿,达尔文曾经说过,人类进化是要靠自然淘汰的,但是医生却治愈了很多病人,把很多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把基因留了下来,它是反自然的。”奇迹何尝不是反自然的呢,但我们仍旧期盼更多的奇迹。

  自白:“我想要成为一名好医生”

  谈及未来职业的选择,他们都会很坚定的告诉我“我一定会做医生的,而且也想要成为一名好医生。”尽管他们都有着很坚定的信念,但依然遮盖不了内心的忧虑。对于现在的医疗现状和医生的生存状况,他们不是没有去了解,只是他们有着自己观察医生和患者的角度。他们每个人都对医疗行业抱着积极乐观的心态,但话语中也不时流露出他们对医生和患者的担忧,他们会为医生抱不平,但他们更理解患者。

  小刘有过一段在医院做志愿者的经历,他说:“医院里不仅有医患纠纷,有的时候患者和患者都能打起来。就说在排队挂号这个问题上,一天医院有固定的号,专家号,每人一天40个,上下午分别20个,普通大夫,每人一天100个,上下午各50,不排除特殊情况时会追加。患者来医院就想赶快挂到号赶快看病,这是每个患者的愿望。我在做志愿者的时候观察,排队挂号时,后边的人往前瞥了前边人一眼,脾气急的这就要吵起来了。还有,有的患者不清楚要挂哪个科的号,就在前面多问了几句,问的时间稍微长了一点,后边的就开始着急,然后就又要吵起来了。其实对于这些患者来说,我们是真的可以理解,他肯定是抱着想治病的初衷来的,谁也不想到医院来吵架,他就是着急,所以作为医生应该想办法告诉患者怎么做才能更有效率。

  对于医生而言,我是认为医生最大的压力永远聚焦在患者的病上,因为这是医生最本质的天职,没有任何一件事能超过这个。而患者最难的是找到一个好医生,这个好医生的概念,当然是指能够为他治好病,有足够的技术和耐心去对待患者,但是现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很多患者为了看病全往北京跑,所以找到一个好医生真是一件特别难的事。”

  小B也说到,“现在看病的确很难,我们在医院的时候也经常会看到两个老人独自从外地过来看病,没有子女陪着,来这就想挂专家号,但是很难挂到,因为没有渠道,自己也不懂,然后两个人就要在外面租房子,就为等个专家号,看着真是挺心酸的。而且现在的患者真的是每天很早过来排队挂号,看医院的走廊里,老老少少的总是坐的很满,一个上午就固定的700多个号,有的人等一天也等不到,再加上医院里的空气不太流通,真的是很难受。最后好不容易等到一个号,医生却只用两三分钟看病,患者心里肯定憋屈。

  医生角度而言,看病时间太短,患者就会不满意,其实这个医生也很无奈,有时候等的人太多,里面一直看不完,外边的患者就直接着急了,所以你说这是谁的错呢,根本没法说。而且现在的医生又要同时看病,做科研,又要教学,承担了很大的压力。”

  谈起近两年社会上发生的杀医案,他们也曾有所恐惧,甚至心底也有过丝丝的动摇,但他们仍然相信,这些仅仅是个例,他们觉得绝大多数的医生和患者态度还是很好的,或许现在很多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也让他们有些信心不足,但他们仍然坚持去走医生这条路,花花说:“尽管发生很多这样的事情,我对做医生的热情还是很大”。小刘说:“医患纠纷或许永远都不会彻底解决,但至少我会努力尝试去改变一点它的现状。”

  对于引发这些医疗纠纷和杀医事故的原因,同学们也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大家普遍认为的最主要原因,首当其冲的就是看病的人太多。小刘说:“医生从八点开始看病,每天中午都是把挂号的病人全部看完,才能下班吃饭,但现在几乎没有大夫正点下班,而在这么大量的患者需求的情况下,医生就出现了两难问题,到底是应该满足每个患者的要求,还是应该尽量去满足更多患者的需求,在患者多,医生少,时间紧的情况下,这就是一个巨大的矛盾。

  再有就是心态问题,医生着急把患者的病治好,患者着急让医生治好自己的病,这本来不矛盾,但现在看来这两件事就好像火星撞地球一样,撞在一起,就冒烟了。还有就是真的不排除现在的一些医生素质低,态度不好,说话不注意,伤害到了患者。”

  还有一个大家共同提到的原因,是现在对医学常识的普及太差了,很多患者到医院去看病,医生说起一个医学术语,病人完全听不懂,这就得要求医生去解释,这个解释的过程就又耗费了一些时间,所以导致看病的时间不得不压缩,患者所得到的效果自然就减退了。

  另外同学们说起一个消费观念的问题,说的更直接一点是指人们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误读,小刘分析说:“现在的患者来医院,他的想法就是我花钱了,你就应该给我一个完美的效果,你让我不满意我就要投诉你,他是在等同于一个商品消费的理念。可实际上而言,并不是这样,人生病了来医院是必须的,你来医院的目的并不是消费,而是治愈,医生是凭技能来收费,而并非商品。”

  小甜也说到:“现在的患者只想花钱就必须要把病治好,可作为医生而言,他不可能治愈所有的病,医生的宗旨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患者自以为然的把医生放到一个高度,然后遇到不能治愈的时候,就狠狠地摔下来,而医生就只能忍受着被摔的疼痛。”

  花花提到:“现在的患者对医生的期望度过高,好像去医院治好病就是理所当然的事。还有就是媒体前些年对医生形象的塑造,使得医生在患者心中的形象过于负面,导致现在很多患者并不信任医生,真正的医患之间的沟通太少,互相不理解。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国内的医学教育,与国外相比而言,培养方式还是不够精细和专注,医学生的涉及的很泛泛,但却没有足够的时间专攻一个方向,使得现在的医生水平参差不齐,确实不排除有些医生会出现误诊的行为,对患者造成伤害。”

  不管是由于什么原因,医患纠纷已经产生并且愈发火热,解决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该从哪入手改革和调解,除了国家的责任,也是每一位医生和患者应该深思的事,当然这群医学生们责任更为重大。但好在,他们还有着这样的梦想,他们还相信会有好转的趋势,他们对医生和患者都有着美好的期许,不管未来如何,至少现在,他们还在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而努力奋斗着。

  披上这一袭白衣,除了救死扶伤的光环,更多的是拯救生命、治愈病人的使命,这应该就是所谓的“欲戴其冠,必承其重”吧。

分享到: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