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患癔症一说到钱就昏倒 医生称是因点到痛处

2014年01月29日07:32  青年时报  微博

  时报讯 2003年央视春晚的一部小品《心病》,时隔多年依然让人捧腹大笑,小品里范伟扮演的患者,听闻自己买彩票中了三千块,情绪激动昏倒在地,被妻子送去看心理医生。在现实生活中,还真有一听到“钱”这个字眼,就昏厥的人。前不久,33岁的丁娟(化名),就因为谈到钱昏倒被送去医院。丁娟的主治医师,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毛洪京解释,这种病症在医学上叫作分离(转换)障碍,俗称癔症。  

  妻子患癔症谈钱就昏倒

  “我根本控制不住我自己的行为。”面对医生,丁娟有些郁闷,“夫妻俩难免会吵架,就算牙齿和舌头也会有拌到的时候。可为什么我一和老公谈到生意上资金的事情时,就会失去理智,然后昏倒不省人事了呢?”

  8年前,丁娟和丈夫从湖北老家来到海宁做皮革生意,几年里,两口子把事业经营得有声有色,收入也颇为可观。谁料到,今年冬天是个暖冬,最低气温在零下的日子一共也没几天,大批皮革皮草服装滞压在仓库销不出去,夫妻俩损失了好多钱。为此,丁娟没少和丈夫吵架,责怪丈夫进货太多导致大量库存。吵架本没什么,可是只要一谈到钱,丁娟就会心慌、胸闷、说不出话,过一段时间后又会恢复正常。

  上周,夫妻俩又为店里生意的事情吵起来,“战火”越烧越旺,在提到“钞票”两个字时,丁娟当场昏倒。这下子可把丈夫吓坏了,连夜叫救护车送去医院。在急诊室里,医生为丁娟做了全面的检查,可奇怪的是,她既没有血压升高,也没有检测到其他任何心脑血管疾病,身体体征一切正常。在当地医生的建议下,丁娟和丈夫索性歇业几天,来到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做心理方面的检查。

  毛洪京主任在详细了解丁娟晕倒的前后经过,诊断她患的是分离(转换)障碍,这是心理问题以类似躯体疾病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疾病。钱是丁娟的压力来源,毛洪京主任建议夫妻二人,以后尽量不要因为资金问题起争执,并暗示丁娟,如果配合治疗可以很快恢复。

  疾病发作是因“点到痛处”

  毛洪京主任解释,分离(转换)障碍,其实是癔症的两种症状类型,临床上把癔症性精神障碍称作分离症状,把躯体障碍称为转换症状。“很多情况下,这种症状是由某种暗示而诱发的,也可以由这种暗示而消失,并且具有反复发作的倾向。但我们无法控制各种社会环境和人际交往,因此基本上没有此类疾病的预防方法。”

  “多数时候,诱发癔症的因素与经济、情感有关,一旦涉及到某些字眼,就可能使患者产生心理冲突,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点到痛处’,像丁女士那样,谈到钱这个概念或者与钱有关的暗示时会昏倒,这只是癔症的其中一种症状。”毛洪京主任说,“除了昏倒,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僵住、不说话、不吃饭、呕吐,甚至视觉听觉弱化的状况。”

  毛洪京主任谈道,自己曾经接诊过一个患者,是位十六七岁的小姑娘。父母离异后她就跟着父亲来杭州打工,她看父亲总是不务正业,成天泡在电脑上打游戏,就在电脑上设置了开机密码。结果她父亲发现登录不了,父女俩就吵起来,情急之下她父亲打了她一耳光,然后就出门去了。过了3个小时,父亲回来,看见她依然保持3个小时前的状态,僵在沙发上,没有任何反应,目光也比较呆滞。

  “后来这个小姑娘回忆,自己也不是故意要吓唬她爸爸,只是身体和精神都不受控制。”毛洪京主任说,“这与她父母感情不合,给她童年造成的阴影有关。”

  年轻女性更易患癔症

  分离(转换)障碍的病因与精神因素关系非常密切,各种不愉快的心境,包括气愤、委屈、惊恐、羞愧、困窘、悲伤等精神创伤,常是初次发病的诱因。

  “特别是精神紧张、恐惧,是引发这类疾病的重要因素。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比如遭受精神虐待、躯体或性的摧残,是成年后发生转换性和分离性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毛洪京主任说。

  分离(转换)障碍常见于女性,女性患病比例比男性高出3到4倍之多。“男性和女性的个性特征不同。通俗点说,气量大小是衡量此类疾病的一个参考。”毛洪京主任说,“15岁到30岁的年轻女性,患病的几率比较大,35岁以上就很少见了,这与心智成熟程度,承受力有一定关系。”

  “治疗分离(转换)障碍的方法,要根据患病的程度以及患者自身的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如果反复发作,可以通过使用药物治疗使心理冲突减淡。如果情况不严重,则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提高患者的心理应对能力。”

  ●纵深

  癔症为什么会产生?

  多源于儿时受到刺激

  毛洪京主任提到,这种病与个体性格等多方面有关。其中,后天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在儿童性格障碍与行为障碍的发展形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最常见的不良因素是童年时期的精神创伤、不正当的教养方法、不和谐的家庭生活,以及外界环境的有害影响。为此,要防止性格反常发展和其他精神异常的发生,就必须重视儿童和少年的身心健康。

  重视精神健康必须从儿童时期的培养教育开始,鉴于儿童早期的性格发展每每决定着其后来的个性特征,因此,个体的精神卫生,首先应从儿童时期的培养教育做起。儿童时期也是为身心健康打基础的一个重要时刻。

  儿童时期的培养教育,首先要注意家庭教育问题。家庭是儿童生活与活动的主要场所,儿童富于模仿性,易于接受周围人的熏陶。故家庭生活的气氛、家庭成员的关系及其对儿童的教育方法,对儿童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为此,家庭应与学校配合,要对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他们爱劳动、爱集体的品德与作风,养成诚实、坦白、坚强、勇敢和心情开朗的性格。

  要早期发现和及时纠正一些神经精神障碍,发生在儿童时期的神经精神功能失调,时常是从个别症状开始的。如口吃、遗尿、抽动、神经性呕吐和睡眠障碍等。儿童时期的行为障碍,往往表现为孤僻、迟钝、冲动性行为或多动症等。这些情况,如经早期发现及时确诊、处理得当的话,有相当多的病例是可以获得及时矫正和治愈的。

  文化水平低易接受暗示

  患癔症的患者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大多生活在封闭性的同源文化环境中。因此,教育程度、社会文化、生活环境等,对这种病的发生、发作形式以及症状表现等,也有一定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对精神疾病的发生有不同的影响。农村癔症患者文化水平明显偏低,与城市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这类患者常会表现为鬼神附体、双重人格以及与鬼神有关的幻觉妄想。而且女性多于男性,尤其是家庭主妇、文盲者居多。这与农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生活环境相对闭塞、多受封建迷信影响有关。

  癔症患病率农村明显高于城市,女性罹患癔症远远多于男性,这与传统的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有关。女性文化低易受迷信影响,或社会地位较低,易于寻求精神寄托等有关。

  一般来说,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常自我催眠、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青春期或更年期的乡村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癔症。具有情感反应强烈、表情夸张,寻求别人经常注意和自我中心等表演人格特征的人,在受到挫折、出现心理冲突或接受暗示后容易产生癔症,这说明癔症的发病受病前性格的影响。

  ●治疗及应对措施

  癔病是神经症而非精神病,癔症患者并无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一旦诱因消失,患者会霍然而愈,要正确对待癔症患者,因为紧张情绪是蕴酿癔症的温床。因此,创造一个舒适、轻松的环境,对于缓解癔症患者紧张的精神和情绪,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循序渐进地消除患者的心理创伤,以“要言妙道”的方式加以开导,指导患者正确对待人生和自己的性格缺陷。

  心理治疗

  暗示疗法:是消除转换障碍的有效措施,特别适用于急性起病的患者,可分为觉醒时暗示和催眠暗示两种。患者迫切要求治疗者,在觉醒状态下,通过语言暗示,或配合适当理疗、针刺或按摩,即可取得良好效果。对于病程较长、病因不甚明确的病例,往往需要借助药物或语言催眠疗法,消除患者的心理阻力,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催眠疗法:除了用于增强暗示感受性,消除转换症状外,催眠疗法还可用以治疗分离性遗忘症、多重人格、缄默症、木僵状态以及情绪受到伤害或压抑的患者。在催眠状态下,可使被遗忘的创伤性体验重现,受到压抑的情绪获得释放,从而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

  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治疗分离(转换)障碍的特效药物,主要采用对症治疗。癔症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脑衰弱、疼痛、失眠等症状和身体不适感。这些症状往往是诱使患者发作的自我暗示基础,使用相应药物控制症状十分必要。不过药物治疗需针对症状进行合理选择。

 

分享到: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